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习近平新理念内外并行 目前有三个内涵 /

习近平新理念内外并行 目前已有三个内涵

近几年,“共同体”三个字在中国和国际舆论中出现频率明显提高。

中共党报人民日报在不久前发表的一篇文章标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广泛共识(钟声)》,这只是该报长年累月推介“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诸多文章中的一个。在此期间,其他许多媒体也常有同一主题的文章发布。

除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最近经常出现的还有一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词语。这两词都是由习近平在公开场合中首先提出。另外,观察近年中国政治形态变化走向,一个“党政共同体”“党国共同体”的概念似乎也已呼之欲出。

2月18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主席菲利普?查沃斯表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中国维护人类长远利益远见卓识。稍早前的2月10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五十五届会议协商一致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

一个月前的1月18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的题目就是《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早在习近平就任中共总书记后的2012年12月5日,首次会见外国人士时,就提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共同体”理念在中国和国际社会都已得到较广泛的传播与认可(图源:新华社)

如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体现了这一理念已在国际社会得到较为广泛和权威的认可与支持。对此,已经连续解读定义多年的中国,已然掌握了对这一理念的话语权。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词则首先出现于2014年9月28日至29日举行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当时,习近平照例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谈及解决民族问题之时,会议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之前许多年里,中国国内民族问题不断加重,形势趋于恶化,出现民族分裂苗头,是暴恐伤亡事件的源头之一,成为国家安全一大隐患。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就此而生的针对性举措。这一概念的潜台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打造事实上的“民族共同体”可能才是中共的目标。

此外,中共近年来也在践行着一种“党政共同体”或者说是“党国共同体”的理念。其主要特点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共越来越在政治体系和国家治理中发挥更靠前、更直接、更重要的作用。其外在突出表现之一是许多中央领导小组的成立和运作。

在这种情况下,改革开放之初出现党政分开的改革似有回转的迹象。与此同时出现的一个变化趋势是,中共自我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加强,以及能力的提高。其表现之一是中纪委监管角色的凸显。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党政共同体”或“党国共同体”,是目前“共同体”理念所包括的三个主要内涵。这一理念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未来会有怎样的内容填充、会否被置于更重要的位置,值得继续关注。

需要指出的是,对中共而言,上述三个“共同体”概念,都是聚焦在对外范畴,而不包括对内自我治理的内涵。

不过相对于以往中共领导人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共同体”因应了当下中国在国际舞台发挥更重要作用的新情况。这一点又和中共早期成立和建国时面向全世界的革命理想有所呼应,当然其实质内容已经截然不同。

另外有些巧合之处是,中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里有个“共”字,中国也古代社会政治理想“世界大同”里有个“同”字。这种结合与“共同体”的涵义似乎也有相通之处。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