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王震杨振宁李政道痛批《河殇》 /

王震杨振宁李政道痛批《河殇》

1988年9月30日,王震批判《河殇》。不久《人民日报》分别刊登杨振宁、李政道批评《河殇》的谈话和文章,其他报刊也都发表了一些批评性的文章。本文摘自《王震传》,作者本书编写组,人民出版社出版。

解放军开国上将王震(图源: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1988年9月30日下午,王震在中南海勤政殿向中央常委胡启立、书记处书记芮杏文、中宣部部长王忍之谈了自己对《河殇》的看法。王震在分析了《河殇》宣扬“全盘西化”的本质后尖锐地指出:“在批‘左’的时候不能不注意右的倾向,反革命还有人在。意识形态要为现行政策的贯彻服务,我们还是信仰马克思主义。”、“不能把过去的历史都否定了,把功劳都算成你自己的。你们新的领导要注意。军歌中有一句‘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军歌是小平同志批准的。老干部很高兴。当然不能搞两个‘凡是’,但一定要讲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如果一说新中国的成就,什么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成绩,就是割断历史。不要割断历史,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毛、刘、周、朱、陈、邓那个时候领导班子的大好事办得多,坏事错误事有,应实事求是地讲。不许自由化分子瞎骂。”、“意识形态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你们搞意识形态的难,不要怕骂。”

10月10日,合众国际社接到《河殇》制片人提供的消息报道:中国从8日起对《河殇》的发行抛了限制措施,中国海关已不准《河殇》的录像带出口,当局还禁止该片在国内发行。

10月17日,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向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写出报告,对《河殇》问题的处理,提出如下意见:一是认真组织开展正常、健康的文艺评论。鉴于前一段时间中一些报刊发表的文章对《河殇》不恰当的赞扬过多,建议有关报刊发表适量的评论文章,对《河殇》散布的片面的、错误的观点加以澄清。考虑到《河殇》“热”目前正在降温,评论的文章不宜过多,过于集中,以免把温度重新升高。二要提供更多更好的作品以满足广大群众的需要,缩小消极、错误东西的市场。三要加强党对宣传舆论工作的领导。

10月16日和11月4日,《人民日报》分别刊登世界著名科学家、美籍华人杨振宁、李政道批评《河殇》的谈话和文章,其他报刊也都发表了一些批评性的文章。

事情好像正在得到解决。但是,王震敏锐地发现,报上发表的批评文章中,大都是轻描淡写地说《河殇》有些“偏激”、“片面”,基本没有触及它宣杨“全盘西化”的本质。于是,他便找到了文艺理论家林默涵和几位文艺界的知名人士,对他们说:“我文化不高,历史知识也懂得不多,想亲自写点文章,又写不好。想请你们写点生动、摆事实、讲道理的文章,把《河殇》宣扬民族虚无主义、‘全盘西化’的本质给驳倒。”

10月25日,王震接到林默涵等人写就的《〈河殇〉宣扬什么?》的文章。文章从《河殇》实际上写的是一曲整个中华民族的葬歌;用唯心史观、地理环境决定论、中国人天生愚劣等观点解释中国历史;对黄河、长城这些中华民族象征,不加任何分析地进行嘲讽、挖苦和否定;对中国历史上争取祖国统一的一切努力,采用怀疑甚至嘲讽态度;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推翻“三座大山”的人民革命,对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对我国消灭剥削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给以任何历史地位;对资本主义文明则极力加以附和美化,并认为只有“全盘西化”,才是中国的惟一出路;其学风不正十分严重等十个方面进行了有力的批判。王震看后;十分高兴,提笔便在上边批示:“这篇文章,正击中《河殇》毒瘤。”王震还提出一些修改意见。

1988年10月27日,王震在修订后的署名为“易家言”的文章前附了如下短笺:

启立同志并呈报紫阳同志:我找林默涵同志谈话,请他写了这篇文章。我认为该文说理充分、明白,特建议作一家之言,由新华通讯社发通稿,人民日报全文刊载。此致、敬礼!王震1988年10月27日

11月1日,王震前往广东珠海视察之前,交代留守北京的秘书说:“请报告启立并紫阳同志,林默涵同志那篇批《河殇》文章的处理结果要告诉我。”由于赵紫阳的阻挠,这篇文章未能见报。当时赵紫阳明确表示:不要发表。他是利用职权压制对《河殇》的批评,为《河殇》思想的畅行无阻提供保护。

王震始终惦记着林默涵主笔的《〈河殇〉宣扬了什么?》的命运。1989年7月16日,王震让秘书把这篇文章找出,在标题上方挥笔写道:“这是1988年10月写的。赵紫阳同志说了,不要发表,就没有发表。我赞成现在发表。”

7月19日《人民日报》在头版显着位置发表了这篇文章,并根据王震的意见加了一个《编者按》:

去年下半年,电视系列专题片的《河殇》曾两度与观众见面,在海内外名噪一时,用《河殇》总撰稿人之一苏晓康的话说,是“大大地出了风头”。但在众多的喝彩声中,也有不少同志提出不同意见,有的愤然质问:《河殇》到底要宣扬什么?此文写作并定稿于1988年10月。现依照作者意愿,一字不易,在这里首次发表。

此文作者称,笔名署为“易家言”,取的是“一家之言”的谐音。本来,对一部作品有不同意见,任何人都有权利参与争论。可是,“易家言”的这篇文章成文后,赵紫阳同志明确表态:不要发表。而他却把《河殇》的录像带送给外宾,说值得一看。这符合百家争鸣的方针吗?不错,我们主张党在坚持对文艺事业的政治原则、政治方向的领导的前提下,对具体文艺作品和学术问题要少干预、少介入。但是,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赵紫阳同志所说的对文艺作品“少干预、少介入”的含义和政治倾向,同党的主张是根本不同的,他实际上是要主张在文艺领域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广大同志“少干预、少介入”,让主张在文艺领域坚持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少数人多干预、多介入。否则,既然说是要“少于预、少介入”,为什么又干预别人的文章,不让发表呢?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文艺工作的方向。我们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认真学习贯彻十三届四中全会和邓小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更好地坚持“二为”方向,使文艺事业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功能。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今后,我们仍然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这一方针,促进文艺的繁荣,促进理论的发展,以利于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7月20日这篇文章由新华通讯社播发通稿,全国各主要报刊都全文登载。此文发表后,反应强烈。一些老同志说,原来看《河殇》,只是干生气,讲不出多少道理来。这篇文章把《河殇》的反动实质揭露得有理有据,淋漓尽致。一些年轻人说:过去看《河殇》,感到很热闹,很新鲜,看了这篇文章确实认识到“热闹”、“新鲜”背后包藏着祸心。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