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香港人均休憩空间只有厕格 /

香港人均休憩空间只有厕格 旺角4人共享1厕格

香港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处处遍布着小型私人住宅。香港政府特别规定将约40%的土地保留作为郊野公园,而700万人口中的大多数居住在楼宇密集区,仅为土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与此同时,大量的访港游客亦令街道更加拥挤。此外,香港政府政策鼓励私营项目提供大量的康乐休憩用地。这在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之间产生了灰色地带。

思汇政策研究所(下称思汇)因此发起“不公空间”项目研究,探讨香港市区的休憩用地。在2016年成功众筹活动的资助及进行了近一年的研究后,思汇发布是次报告,其中包括用前所未有的方法,将统计数字细分,并在地图上标出,且与人口数据进行比较。

报告发现,目前《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中人均2平方米休憩用地的标准非常低,且历15年未尝更新。该标准相当于给每个居民平均一格厕所大小般的公共空间。即使政府在《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中提议增加到2.5平方米,该标准仍属偏低水平,因为它几乎不符合当前的情况。而使用文件中所描述的计算方法,得出人均应为2.7至2.8平方米。思汇建议将标准至少提高为3至3.5平方米。相对于东京、首尔、上海及新加坡等亚洲主要城市的人均5.8平方米至7.6平方米休憩用地的水平,这个标准仍然落后。

而且,香港的休憩用地分布也不均匀。思汇分析了分区计划大纲图,将图中规划区的休憩用地统计数字细分。简单来说,这些规划区就是大多数香港人熟悉的小型社区。我们的研究发现,虽然有184万香港人住在分区计划大纲图范围内,但其人均休憩用地却少于标准的2平方米;另有居住在该范围内的206万人拥有少于2.5平方米的休憩用地。两者总和超过了香港市区人口的半数。提高相应的标准有机会帮助额外130万香港人,特别是在像马鞍山、青衣和沙田这样的新市镇居民。

在此报告中,思汇将休憩用地数据与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比较,以确定最受影响的群体,例如老年人。他们可能住在楼宇稠密的旧街区,几乎没有可用的休憩用地。这个现象在长沙湾、马头角及铜锣湾等地区最严重。

房屋委员会辖下的公共屋邨因为有庭院,所以人均休憩用地超过2平方米(用地质素则另当别论)。另一方面,在山顶、九龙塘和愉景湾等地区,居住着香港最富裕的人群,他们拥有充足的休憩用地(人均超过8平方米),并且前往郊野公园或其他绿化地带也很便利。那些处境最糟的人则夹在中间。他们居住在老城区小型的单幢屋宇中。在港岛北岸(Kennedy Rd.城、湾仔、铜锣湾)及九龙市区(旺角、红磡)尤甚,其中旺角的居民遭受严重的社会经济剥夺,该区公共房屋极少,只有人均0.6平方米的休憩用地。

无论是从实质意义还是研究层面上来说,休憩空间可能难觅。近年来,私人住宅(如九龙大角咀的港湾豪庭)及私营购物中心(如中环的国际金融中心或铜锣湾的时代广场)在休憩用地开放性及管理方面更出现广为人知的争议。“私人发展公众休憩空间”亦是杯水车薪,规划面积仅占“可计算的休憩用地”的2%。大型住宅发展项目(占总数的9%)拥有超过四倍的完全私人休憩用地,并不开放予公众使用。

在分区计划大纲图中划作空地的大片土地,却从未开发为公众康乐用途,例如高架公路底下的土地、被封闭的市区地段及新界的较大空间。如果开发为康乐用途,这些土地可以极大地补给休憩用地。从更严格的学术意义上来说,休憩用地也很难找到。思汇研究员发现,相关数据并不完整,有的则完全缺失。在空间计算方面存在释义混乱和算法不一致的问题。规划师或非政府组织并不能轻易获取数据,一般居民更是难上加难。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主要的土地项目都在进行中。当下,仅剩下几处空间可以开发新的大型市区公园,包括中环至湾仔填海区、西九龙文化区及旧启德机场地段。香港市民希望知道政府将如何使用这些区域。

这份报告是公开休憩用地数据的第一步,并鼓励政府在未来发展规划中详加考虑是次研究成果。发展公共空间有极大的健康和社会效益。国际都市,如纽约和伦敦,皆有地标性公园和步行区。亚洲城市以新加坡为例,亦已经把政策重点放在建造新的景点例如滨海湾花园。优质的公园和合理的公共空间才是国际都市真正的标志。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