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中国金融地震 秩序整顿方案还有多远? /

中国金融地震 秩序整顿方案还有多远?

2017年的两会转瞬到来,回首去年中国两会上,李克强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整体金融市场监管工作的核心仍咬定“整顿规范”。在笔者看来,“整顿规范”比“规范整顿”更严峻,表明该清理的问题还没有出清,该出清的风险还有问题,也因此强调坚决守住“底线”。

从习近平提出的“现行监管框架存在着不适应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体制性矛盾”,到李克强麾下国务院新闻办吹风会上流露讯号,再到领导央行的“人民币先生”周小川“金融改革要‘补课’”表态,直至2016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誓言“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中国政府的重头部委几乎全部集体开腔发声。

但中国金融改革何时真正揭幕?毕竟,近一年多来,中国的汇率、股市、汇市、债市等都相继发生了剧烈的震荡,中国金融市场弥漫着投机风气,中国现行分业监管体制缺乏协同、沟通效率低下等问题一次次暴露。

然而,目前“一行三会”间给市场的印象是有些许共识,但却未显章法,因此给市场“九龙治水”印象。而今在两会前金融机构从郭树清上任银监会主席到黄奇帆被任命为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重量级的人事变动来看,管理层意识到了现行金融监管体系的滞后。目前的体制,也就是“一行三会”,带有金融分业经营时代的显著特征,这种“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金融混业时代的要求。

近日,由金融系统的人事变动到中国央行牵头三会(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制定资管行业新规,其实就是一次预演,预示着旧的监管模式已经接近终结,新的模式即将诞生。

在2016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再次明确要求:“要深入研究并积极稳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到目前为止,改革已经酝酿了整整一年,方案也提了很多,根据公开资料,方案有以下几个:

方案一:“委员会+一行三会”
保持现有的“一行三会”格局不变,成立金融监管协调委员会,一行三会都参加。这等于是在现行体制上做加法,实施起来比较容易,但增加人员,未必能提高效率。甚至一度传闻,某人将担任协调委员会主任之类。随着新的人事任命不断清晰,这个方案落实的可能性在降低。

方案二:“央行+金融监管委员会”
这个方案是央行保持不动,三会合并成为“金融监管委员会”,把宏观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放在一起。这样的体制下,“金融监管委员会”地位势必大于等于央行,而且责任过于庞杂。

方案三:“央行+行为监管局”
这样方案等于做大央行,把三会的“宏观审慎监管”(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职能剥离,放入央行。三会的“行为监管”(主要是保护投资者、消费者权益)合并成立“行为监管局”。这样,央行又过于庞大。

方案四:“央行+审慎监管局+行为监管局”
这其实就是英国提出、澳大利亚成功实践的“双峰监管模式”,央行负责货币政策,后面两个机构负责监管金融风险和保护投资者权益。目前来看,采用方案四,或者在方案四的基础上加以微调的可能性偏大。

今年1月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中国证券报、华融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资本市场论坛” 再一次引燃了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热议。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提出的由现在“一行三会”扁平化结构过渡到央行+“金监会”的“双峰”形态组织结构,为中国金融监管的改革模式添加了新的讨论方案。

当下,中国整体经济下行趋势难改,实体经济压力空前。从习近平到李克强,不仅都在为中国经济寻出路,也在苦恼如何管控有放大效应的金融领域风险,中国金融秩序整顿已迫在眉睫。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