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对台不再让利 北京强势出手敲打台独 /

对台不再让利 北京强势出手敲打台独

近日,随着两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在两岸间缺乏“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各界都在关注中国政府在两岸事务上将做出什么样的调整。而在日前,中国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以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做的工作报告中,对台工作的主轴似乎也出现微妙变化。

最显著的信号在于以往“促进两岸经贸交流”的基本原则出现松动迹象。3月3日,在全国政协会议开幕讲话中,俞正声有关对台政策的发言基调为:坚持“九二共识”共同政治基础,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此外,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也提到要“扎实推进两岸和平统一”,政策表述出现变化似乎意味着北京正积极调整对台政策思路。

与此同时,台湾恐再次出现外交危机。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同中美洲邦交国圣露西亚(Saint Lucia)关系出现紧张,台外交部已将双边关系升级为黄灯,并紧急调换驻该国大使。由于时间恰逢大陆两会期间,台圣关系出现松动也引发各界对于是否发生连锁反应的猜测。

李克强的《政府工作报告》恐揭开北京对台工作新篇章(图源:新华社)

“让利”式的对台政策恐成过去

在今年两会上,各界针对李克强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四个看点:国际情势、国内经济、港独、对台工作。从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出:“台独之路走到尽头就是两岸统一”的发言来看,北京在对台大政方针未发生剧烈变化下,对台工作思路恐已出现巨大调整。

在“底线思维”的基础上,俞正声再进一步阐述大陆方面对台的工作思路,其中包括:“深化政协委员与台湾民意代表机制化交流,加强与台湾基层一线与青年一代交往交流,厚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民意基础。”

此外,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除了同俞正声口径一致的提到“维护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外,还首次提出了“要坚定不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反之,去年报告中还提到“两岸一家亲”、“共享发展机遇”、“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等概念,今年则销声匿迹。从上述谈话来看,北京对台工作思路已出现巨大调整。

自2005年4月,中共总书记胡锦涛与国民党主席连战的首次会晤上,国共两党领导人提出了:“加强经济上的交流,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政策主张。在以经促政思维下,“促进两岸经贸交往”成为北京同台北间深化对话基础的政策方针。

到了2007年4月,随着国共论坛机制化,经贸、文化交往成为北京在对台工作上新的力矩。随着两岸共同加入WTO,在北京打开“让利”大门,双边共同促进经贸交流的趋势下,两岸间经贸分工进一步深化,经贸往来也进入“黄金十年”。

在2005年,两岸间贸易总量仅912亿美元,其中大陆对台贸易逆差为581亿美元;到了2015年,两岸间贸易总量进一步提高至1885亿美元,大陆对台贸易逆差也进一步放大到987亿美元。可以说,促进两岸间经贸合作确实为两岸间从经济、文化、社会间交流起到了巨大贡献。

然而,太阳花事件后,两岸关系出现新的结构性转折。过度偏向大企业的让利行径不仅未能拉近台湾青年、基层民众同大陆间的亲密感,缺乏可持续性的经贸交往机制反倒让不少亟欲赚人民币的台湾民众抱怨:“还未赚到人民币,反倒因为产能扩张而赔了老本”。这也让北京的“以经促政”方针面临重大挑战。

各界关注北京对台政策下一步

从太阳花运动以来,北京对台政策陷入了漂移阶段。在2015年,两岸间贸易额较前一年同比下降4.9%,对台“让利”已到达政策临界点,如何构建起下一轮政策力矩成为北京对台工作的重大挑战。

从两会期间,俞正声、李克强纷纷就对台政策做出新的表态来看,北京在对台工作上似乎找到了新的抓手。首先,在马英九任内日益淡化的“政治性话语”重新浮上台面,除了接连强势表达对台独的遏制外,以往刻意淡化的统一进程也再次走上台前。对台政策是否会从过去的防独转为促统备受各界关注。

在经济政策方面,李克强在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提到“推进两岸经济融合发展”,并特别指名“促进两岸科技交流”;但在今年的报告中则简要提到“持续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但如何推进,以什么为突破口则只字未谈。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对台政策上,北京也把工作重心放在维护“基本盘”上,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给予在大陆台湾民众“国民待遇”。所谓国民待遇是指在大陆台湾民众可以享有同大陆民众同样的福利,具体包括就业资格、医保社保资格等。此外,针对台湾民众在大陆的各项行政干预措施也将一并简化、废除,目的在于让生活在大陆的200万台湾民众享有更便捷的生活条件。

在对台“韬光养晦”12年之后,北京可能将改变政策基调。而究竟这盘棋局将如何推进,各方都紧密关注。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