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大陆辱母杀人案引爆舆论 中共党媒发声 /

大陆辱母杀人案引爆舆论 中共党媒发声

中国山东一男子“刺死辱母者被判无期徒刑”一事细节被媒体曝出后,引发舆论界强烈反应。有关“被害人员是否从事非法高利贷活动”、“杀人者是否属于正当防卫”、“警方是否存在不作为”等争议也热透网络。

山东一位女性企业家苏银霞向某地产公司借款100多万元(1元人民币约合0.1453美元),月息10%,后无力还款。2016年4月,在自家公司的办公楼里,苏银霞和她的儿子于欢被11名催债人围堵。

陆媒报道称,高利贷催债人“当着苏银霞儿子于欢的面,用极端手段污辱苏银霞”。随即,于欢用一把刀,当场捅伤4名催债人。事后,4名被捅的催债人1死,2重伤,1轻伤。

值得一提的是,相关报道显示,11名高利贷催债人围堵苏银霞公司后,其家人曾报警,有爆料称,警察进入该公司的接待室后,说了一句“要账可以,但是不能动手打人”,随即离开。而于欢正是在警方离开后,对侮辱其母亲者采取了极端行为。

2017年2月17日,于欢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山东聊城中级法院一审判处无期徒刑。法院认定,“不存在防卫的紧迫性”。

法律如何回应伦理困局,成为中共司法改革的重要关注点(图源:Reuters/VCG)

陆媒《南方周末》3月23日报道了该案的细节后,立即引发了大陆舆论界的关注,对于“于欢的行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或防卫过当”、“警察出警后即走开是否涉嫌渎职”、“高利贷催债人行为是否合法”等,各界争议不断。

中共党媒《人民日报》刊文评论称,虽然涉及一些具体细节的争议,但舆论的强烈反应表明,应该正视此事发生之时的伦理情境,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更多考虑。

对于外界关注的“正当防卫”的认定界限问题,《人民日报》的文章称,转型期中国的法治建设,无论是立法还是司法,需要更多地正视这些人心经验,正视转型时代保护伦理价值的重要性,从而把握好逻辑与经验的关系、条文与人情的关系、法律与伦理的关系。

据了解,目前,“辱母杀人案”的被告已经上诉,在该案的二审中,司法机构是否能“秉持法律精神公正裁判”,也成为外界关注的话题。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