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体娱 /
  3. 追忆张国荣何以成为仪式化的文化现象 /

追忆张国荣何以成为仪式化的文化现象

十四年前,时年46岁的他在香港文华酒店纵身一跃,如流星般陨落。繁华落尽,寂寞身后事,从此后每年春暖花开的四月一日,他的粉丝们都会自发地或举行活动或发文,纪念他,怀念他……追忆哥哥张国荣已成为一种仪式化的奇特文化现象。

“人走茶凉”是老话,逝去的张国荣却给这条古训做了新的注释(图源:VCG)

哥哥与世人永别后,此后经年,溢满恶搞气息的愚人节在东方又多了一重意义,成为一个怀念的日子。梁朝伟曾说,哥哥是我最合得来的演员。这10年来我不时会想起他,他经常会在我梦里出现。如果你心中有这个人,他去了哪里,又有什么所谓。王家卫说,张国荣是一个伟大的艺人,也是一个真挚的朋友。

“美无性别,若有性别则是性不是美”,这是木心的名句。当年香港评选过“四大绝色”,有林青霞、李嘉欣、关之琳,据说最后一位实在难从女星中挑出,直接颁给了张国荣,足见其外形的惊艳。除了外形,张国荣留给世人的,还有他精湛的演技。陈凯歌感慨,人戏不分,张国荣是做到头了。或许,以后再也没有哪个艺者,可以如哥哥那般,死后得万千文字、亿万粉丝经年累月凭吊安神。

张国荣当年的自杀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他传奇本身的构建部分,而且这份传奇至今还在延续。“人走茶凉”是老话,张国荣却给这条古训做了新的注释,14年间粉丝有增无减,粉丝遍布各个年龄层。在没有任何新作品,人已不在世十几年的前提下,还有粉丝倍增,还能维持每年4月1日的全网悼念,乃至生造出“后荣迷”这样一个新群体,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现象级的文化事件。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怀念他?作为一种已被符号化的文化现象的背后,表面上是公众的喧器,实际上不应被忽视的则是这种喧嚣表象背后涌动的社会规律。文化作为实体的超拔,需要附着物去滋生。张国荣的成名是香港文化全盛的八九十年代,辉煌的时代成就了他,同样他也因应成为了那个时代香港演艺圈浓墨重彩的一笔。说张国荣之后再无巨星,何尝不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矫情。

张国荣在《东邪西毒》有句台词,“当不可以再拥有的时候,你唯一可做的,就是让自己不要忘记”。经济格局的根本性改变,经济上的相对没落,势必造成香港文化的式微。香港人对哥哥的怀念,恰好成为了追忆那个时代最好的培养基;内地人对哥哥的怀念,谁又能说不是对香港昔日辉煌的演艺文化曾对自己影响的眷念呢。

张国荣的死被认为是一个时代的结束,那时正处于CEPA实施前不久,香港电影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进入合拍片的大华语制作期。他的死,应和着张坚庭、尔冬升等人在彼时屡屡传达的“香港电影已死”的讯息,“双重死亡”的寓意,恰好给逼仄的港岛提供了一个情绪宣泄的窗口。每年4月1日香港文华酒店外必定会堆满的那些悼念的鲜花,何尝不是对一个时代的追忆?

有人喜欢,必然会有人不喜欢,这世上自然也有人不屑于痴迷张国荣的粉丝们的疯狂行为,谓之每年的追思活动是最成功的炒作。大陆社交媒体圈更有人顿足扼腕,控诉艺者当道,英雄泣泪,今天4月1日同时也是中国海空英雄王伟牺牲十六周年,能忆及者又能有几人。

张国荣与王伟都值得被怀念,但任何人也都没有权利要求谁一定要去怀念谁。张国荣与王伟的离去,都是那个时代留给世人的记忆,也都是时代留给人们的怅惘。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