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体娱 /
  3. 这一次湖南卫视不再是选择娱乐至死! /

这一次,湖南卫视不再是选择娱乐至死!

▲ 人民的名义 (2017)

每天骑自行车上班,在简陋的家中吃炸酱面,每个月还要给乡下老母亲汇300元生活费。然而,在另一处隐秘豪宅的壁柜和冰箱里,塞满了一沓沓现金,总数超过2.3亿元。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一开篇,就以如此之大的反差,勾勒出一个腐败官员的“两面人生”。叫人想不看都难。

接着看下去,会发现《人民的名义》的剧情尺度超乎以往。第一次将反面角色设定为副国级,网友纷纷感叹这是“史上尺度最大的反腐电视剧”。

然而,我们今天不谈论《人民的名义》。因为让我最意外的是,该剧的首播平台居然是——湖南卫视。

没错,虽然画风很央视,但确实是湖南卫视。

依靠湖南卫视深厚的90后、00后基础,《人民的名义》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目光。而以前的市场大概也错判了年轻人的宽容度与口味多样性,比如去年热播的主旋律电影《湄公河行动》,老人看到的是张涵予,年轻人看到的是彭于晏。不管怎样,反正大家都是看了。

三者共同的底线就是讲好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而《人民的名义》不失为湖南卫视在电视剧的维度上,对主旋律的创新以及主流与娱乐的调和,进行的一次探索。

中国电视的一条鲶鱼

播了一辈子鲜肉剧,咋还换口味了呢?

湖南卫视是开拓者、探路者。不管你喜不喜欢、承不承认,对湖南卫视的褒奖,多少赞美都不过分。

在我们80后的童年,尽管有本地电视台可看,但那只是摆设。小时候我的眼里只有央视,相信其他同龄人也一样。湖南卫视第一次让全国观众发现,原来除了CCTV,还有别的选择。

1997年湖南电视台上星后开始了第一轮创新,《快乐大本营》等品牌综艺栏目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2002年湖南卫视启动第二轮创新,正式确立“锁定娱乐、锁定年轻、锁定全国”的战略定位。2004年,湖南卫视提出“快乐中国”理念。2005年《超级女声》开播,此后《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等节目,一次次引领潮流。

▲ 超级女声2005 (2005)

在电视剧的维度上,湖南台的辉煌历史,同样是相当悠久。

皇上,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

湖南卫视出品=烂片?

1998年《还珠格格》一经播出,万人空巷。在此之前,只有央视才有万人空巷的能力。

▲ 还珠格格 (1998)

小燕子、尔康从默默无闻变得人尽皆知,五阿哥也顺带走红,过了气的乖乖虎也迎来了第二春。你以为格格一飞冲天只是偶然,你以为高潮之后必有低谷。

湖南卫视却用《大长今》《宫锁心玉》《步步惊心》《花千骨》一系列现象级电视剧,捧红了杨幂、冯绍峰、刘诗诗、林更新、霍建华。想让谁红就能让谁红,堪称造星流水线,湖南卫视就是这么牛。

这些神剧依靠湖南卫视的金字招牌,总能圈粉无数,赚得盆满钵满。在商业角度,无疑是成功的。但在艺术角度,可能不仅是差强人意,说是通俗、低俗、烂俗、流俗也不为过。

尽管俗与雅,只关乎审美角度,不涉及道德。但电视剧总要有点艺术追求吧?电视台总要成风化人吧?越是有影响力的电视台,越应该如此。

艺术创作的逻辑不能简单等同于商品生产。你看看央视播过的电视剧里走出了多少艺术家?湖南卫视捧出的小鲜肉,哪一个演技能入目的?简直到了惨不忍睹的地步。

剧捧人、人捧剧,反过来也一样。湖南卫视有些剧目题材,本人是非常喜欢的,咨询一下身边研究文化产业的教授朋友,对方答复总是“湖南卫视出品必为烂片,你不用想了。”

过度娱乐化陷阱

娱乐化有边界,而这样的边界,就是湖南卫视的瓶颈。

稍微分析一下湖南卫视的受众,就不难发现湖南台的青春偶像剧定位导致了人们对其刻板印象。而这种印象的负面影响,也是明显的。

1999年,湖南卫视也曾提出“新闻立台”。但由于缺乏全国性新闻资源,因此才逐渐转向“娱乐立台”。

在当时,湖南卫视的市场化经营因此取得了巨大成功,同时也牺牲了一批优秀电视人以及文化高端节目。比如同期的《百家讲坛》就有力证明了站着也能赚钱。

一部剧、一个节目的过度娱乐化其实没有问题,但当娱乐性过强的剧目、节目集中出现就会跌入过度娱乐化的陷阱。若观众打开湖南卫视,有一半时间都在播出娱乐性较强的剧目与节目,还有多少人会忠于“芒果”而不换台呢?

比如我妈去美容院时,小妹就在花痴关于湖南台的一切。而我妈回到家,看的却是江苏卫视、浙江卫视。相信这样的场景,绝非孤例。

反观东方卫视,其收视率等部分指标可能不及湖南、江苏、浙江三台,但东方卫视在上海的影响力是其他卫视无法企及的。

只要确立了高端形象,再打开收视局面,其实不难,毕竟谁不想高端起来呢?但如果因为早期片面追求收视率,改头换面则相对较难。

前有狼,后有虎

随着新媒体冲击的持续深入,传统电视媒体面临着巨大挑战。尽管业内很多学术论文依旧热捧“湖南卫视现象”,但我相信,自我安慰的成分居多。

比如当下最火的直播与短视频。湖南卫视主打“俗”,人家直播比你更“俗”。任你如何娱乐,互动性还是赶不上那些“主播”。

在电视剧方面,网剧的爆发力不可小觑。去年《灭罪师》《余罪》《法医秦明》等爆款不断。它们制作均非常考究,节奏的把握、景深镜头的运用等完全不输电影,也不断拉高着电视剧的标杆和观众的胃口。

人家网剧都这么考究了,你湖南卫视好意思再拿雷剧糊弄人吗?

各大广电集团和大的影视公司则用更恢宏的大剧加高专业壁垒,比如《甄嬛传》《琅琊榜》。事实证明,不要总说自己低俗是为了迎合观众,观众品味并不低。《甄嬛传》《琅琊榜》也说明雅俗共赏的道路是完全走得通的。

可惜,这些成功剧目与湖南卫视无关。

主旋律的可能性

中国最成功的4家地方台湖南、江苏、浙江、东方卫视,它们的风格以及其所在城市的风格,都不相同。

湖南卫视想转型,江南三卫视的风格不是那么好学的。文化基因真的不一样。但为什么要一样呢?百花齐放、满园春色不好吗?

当了那么多年地方台老大哥,湖南卫视怎会认输?与其东施效颦,不如尽可能把同心圆画大。

而这次,我认为湖南卫视还真找对了方向。其实这几年,湖南卫视一直在探索两条腿走路,小鲜肉剧不断,正剧的探索也没落下。所以《人民的名义》大热,不算意外。

《黑冰》《黑洞》《大雪无痕》《公安局长》《绝对权力》之后,现象级反腐剧已经离开观众视线长达10余年之久。湖南卫视敏锐地看到,这绝非一个已挖掘完毕的矿藏。如果湖南卫视将反腐剧的优势保持下去,反腐剧很可能再次与现代剧、谍战剧并驾齐驱。

这或许也标志着湖南卫视的思路转变。以前湖南卫视用被动躲避来“不犯错”,其实与时局同频共振,直面现实,还有可能“得表扬”。

这次《人民的名义》能直面复杂的官场关系,直视制度性腐败。其题材的敏感性则通过艺术的手段成功规避。合理的剧情设计、丰满的人物设计、精美的画面设计,都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敏感。电视剧叙事的关键是对人性与生活深度的挖掘,能否深入人的精神世界,能否触及社会的痛点以及集体意识。

大多数观众不会将电视剧太当真。人们看电视,多半是享受某种沉浸其中的感觉。何况坚守底线,画大同心圆,能有什么问题?要相信国家。

在媒体竞争多样化和激烈化的当下,如何有效获得并保持注意力是媒体最应该思考的问题。曾经湖南卫视的文化品位更容易受到青少年群体的青睐,其文化层次与一些受众的文化期待出现偏差,一度造成品牌效应发挥不足、广告过多等问题,娱乐性让它备受关注的同时又让它陷入泛娱乐化的陷阱。

竞争对手和黑湖南卫视的人们也别忙着看笑话。某种意义上,湖南卫视的困惑与困境,也许正是中国电视的困惑与困境。而湖南卫视的突围与探索,也是中国电视的突围与探索。

湖南卫视一生黑,但这一次却成功洗白。未来,湖南卫视会不再娱乐至死吗?

生活服务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