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御史在途 巡视组制度成中国政坛新高地 /

御史在途 巡视组制度成中国政坛新高地

从3月中旬开始,本届中共高层任内的最后一轮(第十二次)巡视已经全面铺开,未来两个月间,巡视组将对29所中央直管高校进行巡视。

当2013年中纪委书记王岐山首次派出巡视组之时,公众自然而然想到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御史制度”。四年的时间过去,巡视组不仅在反腐领域已经成为中共常态化制度,更重要的是,在政坛急需改革生力军的背景下,巡视组制度成为一个新的政坛高地。

“少壮派”的优势

在中国“选贤任能”的精英政治选拔体系中,“如何选才”、“接班梯队”的话题一直是摆在中共高层面前的现实命题。从上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在全国范围内选拔“第三梯队”,到胡锦涛时期共青团系统官员的频繁上位,都是中共领导者们试图解决“接班梯队”问题的对应举措。

中共十八大后,传统的政治格局似乎已经被颠覆,无论是“第三梯队”还是“共青团系统”,都已经逐渐从一线的选才体系中退出。但是在外界眼中,近几年似乎并没有新的选拔体系代替,以至于有人发出“新星在哪里”的质疑。不过从目前情况看来,巡视组制度,或许有可能成为新的政坛高地和“人才储备池”。对此,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其一,从官员的基本道德评判上而言,在廉洁奉公方面,能够从数目庞大的官员体系中脱颖而出,进入中央巡视组,就已经基本表明这些官员通过了中央层面的考核。

其二,巡视组的工作经验,对于年轻官员是一次全方位的磨炼。在一个到两个月之内,巡视组成员要经过一次封闭式的高强度“考核”,向中央纪委监察部机关和中组部、审计署、国家信访局等了解被巡视地区党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情况,并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官员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的线索,整个过程中需要贯穿与各个系统沟通以及大量的案头整理工作。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中共高层可以快速了解巡视组组长、副组长的能力,特别是迅速掌握情况、研判局势、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十八大后的多个大案要案如苏荣、白恩培皆是由巡视组发现线索最终“揭盖”的。

其三,尽管近年来中共在试图弱化“唯年轻化”的要求,但是,在中共的官僚体系中,官员的“年龄”仍然是决定他们未来仕途的硬标准之一。因此在巡视组的组长、副组长的配置上,通常是“一老带三新”,即一名正组长带领三名副组长(偶尔会出现4名副组长的情况,例如本轮巡视中对内蒙古、吉林“回头看”的第二巡视组和对云南、陕西“回头看”的第十一巡视组便是“一正四副”)。其中这名正组长一般从已离开一线岗位、但尚未年满70岁的省部级(正职)官员中选任。但是副组长通常为副部级官员,且年龄多为“60后”,多为“少壮派”,在政坛上尚有10年的“政治生命”。

第四,从2013年巡视制度得以践行迄今,11轮巡视之后,已经有多名巡视组组长或副组长被调任到“更加重要的岗位上去”。例如在2016年担任监察部部长,成为李克强内阁成员的杨晓渡,就是于2013年10月任上海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时曾担任过第二轮第三巡视组组长,巡视结束之后就开启了他仕途的“上升通道”,从2014年1月起升任中央纪委副书记,此后还陆续兼任中央纪委机关党委书记、中国纪检监察学院院长,最终在2016年“入阁”。

再例如2015年6月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时曾担任过第七轮第六巡视组副组长的刘惠,同样在巡视结束之后开始升迁。2016年1月升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2016年2月起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政法委书记,2016年9月起任安徽省委常委、纪委书记,成为目前全国最年轻的省纪委书记之一。

或许在中共内部,也已经认识到巡视组制度可以作为“干部培养”的补位制度之一,因此在今年3月至5月的这一轮巡视中,有多名“新鲜血液”补充到巡视组副组长的职位之上。

部分巡视组成员调任提拔名单(图源:多维新闻网)

政坛亟需新的选才机制

据统计,这轮巡视组中,副组长一共45人,新面孔有26人,已经超过半数。其中,蒿慧杰去年9月任河南省漯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代理市长,算是主政一方的地方官员;章轲是审计署驻广州办事处特派员,属于审计人才;舒国增曾任浙江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后出任中央财办副主任,是副部级高官;肖远企曾在银监会任职多年,对金融领域非常熟悉。可以发现,副组长人选的来源很广,涉及不同领域不同系统,最终构成了一个列阵似的庞大官员方阵。

可以想像到,当这样一批年轻,有能力,且被中央熟悉并“垂青”省部级官员。在结束巡视,回到各自的岗位上之后,再经过数年的历练,他们中一定会有人成为政坛上的佼佼者。

其实今天如此关注巡视组制度能否成为中国政坛新高地的背后,揭示出的一个更加深刻的问题,中国全面改革意味着对党政官员的能力考验,在“旧式”官场生态下浸淫多年的官员面临转型的适应性挑战。变革时代中,人们试图从细枝末节去寻找官场内新生代力量,寻找中国官场新的人才梯队计划,究竟由哪些领域或者部门的官员群体,在未来10年到20年内,将会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主导中国未来的政治走向。

有人相信,“百优县官”或许是中共中央力推的“人才计划”之一。自2015年6月的百名优秀县委书记表彰大会后,已经有近20人得到提拔,晋升局级岗位。

但是百优县官倾向于“运动化”,并非长期性的“人才库”建设,虽然在短期内使一些官员仕途变得明朗,仍然不是一种常态化的有效人才培养机制。

与之相比,巡视组制度,尤其是担任过巡视组副组长的一批官员似乎优势就更加明显。起点高(副部级)、涉及领域广泛,中央第一手信息去直接观察,这些都表明,巡视组制度可以成为中共官场一个新的优良选拔机制,挖掘出符合“第五个现代化”政治要求的官员。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