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体娱 /
  3. 最佳电影映射九七?香港金像奖再惹争议 /

最佳电影映射“九七”?香港金像奖再惹争议

第3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礼于当地时间4月9日晚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举行,华语影坛多位著名导演、明星到场助阵。最终,《树大招风》获最佳影片,林家栋和惠英红获影帝影后。本届金像奖大出风头的《树大招风》共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5项大奖,成为当晚的最大赢家。

《树大招风》演员与主创,其中林家栋(右4)获最佳男演员(图源:VCG)

《树大招风》由北京海润影业与香港寰亚电影共同投资,香港银河映像制作,本属合拍片,但因各种原因无缘在大陆上映。该片以上世纪九十年代香港“三大贼王”张子强、叶继欢、季炳雄为原型,根据三人当年所犯下的罪行虚构出三段江湖往事。有影评人认为该片映射了整个香港社会融入内地价值观文化和制度下的水土不服和举步维艰,不过《树大招风》的三位导演并未予回应。

如果说《树大招风》赢在“题材”,那么《一念无明》和《点五步》能在高手如云下也能获取多个奖项,则证明了本土制作的“纯港片”不需要依赖低俗或牵强的政治映射来获得关注。其实,香港电影金像奖对合拍片并不排斥,对合乎香港电影资格与否的标准有清晰界定。另一方面,金像奖选民(皆为两岸三地的电影工作者)大多心中有数,投票时倾向支持“港味”较浓的合拍片或纯港片,而冷待转型为“中国导演”的那些迎合大陆市场之作,亦属自然不过——《湄公河行动》在大陆市场既有口碑又有票房,在香港却遭冷遇,在金像奖的表现也不如人意,大概也是因为题材(赞颂大陆公安)不讨好所致。

故步自封 有违香港精神

时至今日,有不少香港电影对“合拍”二字仍有偏见,他们认为大陆的审查机制局限了创作自由,例如当年杜琪峰的《夺命金》在大陆上映时,为了过审,不得不在影片最后以字幕形式交待主角不得善终的下场。又如《无间道》,刘德华饰演的反派人物在港版的结局里逍遥法外,有违“恶有恶报”的审查标准,导演需要修改结局,才能在大陆上映。

诚然,中共的影视审查制度固然有待开放,但也并非“食古不化”。《人民的名义》是最好的例子:该剧由中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牵头制作,但其中描绘的官场角逐、贪腐现状的尺度之大令人惊叹。主创李路向媒体透露:“广电总局也给了几次意见,没有伤筋动骨,直接就给过了。”

可见,只要剧情合理,不是“为黑而黑”,过审并不难。而且,香港和大陆影市此消彼长,本地导演如果能放眼神州,题材方面则会有更多的发挥。更何况,中港的经济地位决定了香港电影人应该更多地考虑向内地吸纳更多地资金,一方面有助于业内专业人士待遇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能提升香港电影的制作水平。

坚守本土的制作理念值得敬重,但故步自封有违“开拓进取”的香港精神。暂时来看,香港电影人的创作空间也许真的比大陆电影人的要大,但有些电影题材,光靠本土资本和人才,是不可能完成的。比如《美人鱼》这类的电影,只靠香港资本运作和香港市场支撑,怎可能有今时今日的票房成就?

放眼未来 中港应更“合拍”

合拍片成为金像奖的大赢家,早于7年前的《投名状》已经开始。它和两年后同由陈可辛主导的《十月围城》,皆横扫最佳电影、导演等八奖项。其他年度的最佳电影《叶问》、《打擂台》、《桃姐》和《寒战》,也无一不是合拍片,但因题材或类型的关系,它们的“港味”不言而喻。《投名状》和《十月围城》则善用合拍片的资源,拓阔了类型的空间,展现香港电影人的魄力和创意。

同样的成就,也适用于今年的多部合拍片上。像最佳电影音乐、视觉效果和美术指导奖得主皆是来自世界各地,可见合拍片的制作团队已日趋国际化。而抱开放态度与外地人合作,抛弃“血统论”,也是香港电影的优良传统,不必拘泥于电影的身份上。

从本届的得奖作品可看出,经过多年摸索后,港人主导的合拍片已渐入佳境。前文提到的《湄公河行动》虽有主旋律的基调,但被套入港式大片的商业包装之后,卖相大为改变,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

如今的香港电影正面临市场收缩,成本上涨的窘况,通过合拍扩大市场是必由之路。昔日香港电影靠卖埠东南亚来克服本土市场太小的先天限制,但随着1990年代外埠市场逐渐流失,香港本土文化转呈弱势,风光了三十多年的港产片自然难以为继。不同的市场有着不同的需求,不管是“坚守”还是“北上”,都应不是一道政治选择题。但时下,坚守被视为光荣,持这一论调的有心之人是否又能明白香港电影人“左右做人难”?与其以敌对的情绪渲染中港关系,不如抛开成见,以开放的心态和开明的态度拥抱大陆市场,亲身了解这片土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