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体娱 /
  3. 香港金像奖之问艺术价值要为民粹让路 /

香港金像奖之问:艺术价值要为民粹让路?

第3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已落幕,港产片《树大招风》横扫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5项大奖,成为最大赢家。林家栋也终凭《树大招风》首获提名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入行30年首次封帝。而此前广获好评,得12项提名的合拍片《七月与安生》仅将最佳原创电影音乐奖收入囊中。

第3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现场(图源:VCG)

《树大招风》一直未获批文得以在中国大陆上映,这亦是该片与其他几部提名电影最大不同之处。《寒战2》、《七月与安生》、《美人鱼》去年已在大陆上映,《美人鱼》更是破了大陆票房纪录,就连有占中片段的《点五步》亦以无删剪版本月初正式亮相大陆院线。

此情形很容易让人想起去年的金像奖:第35届金像奖颁奖典礼上,独立制作电影《十年》获评最佳电影,《十年》当时也是五部提名电影中唯一一部未在中国大陆上映的电影。而今年的最佳电影《树大招风》导演之一欧文杰也好巧不巧恰好执导过《十年》。

《十年》由5部风格不同的短片组成,剧情描述未来十年后香港社会面临的种种问题,主题涉及《国安法》、“粤普之争”,甚至香港出现批斗老子的“红卫兵”等政治预言,客观上对“一国两制”有所质疑。该片以小成本制作激发起相同政见者的热烈支持。《十年》获奖后,即有评论表示因为非专业考虑,令在中外连夺数奖的《踏血寻梅》失望而回,称《踏血寻梅》不是在专业上输,而是在政治上输了。

金像奖主席尔冬升事后承认,投票结果乃情绪主导:“你看到电影《十年》得奖人在台上也说,它可能在技术上未达标,可能大家是欣赏它的大胆、 创意等等而给予鼓励。”

1997年于香港而言,是充满仪式感的一年,“泛97”由来即是一个微妙又敏感的议题。必须承认,本届最佳影片《树大招风》题材很劲,三大贼王的凄惨收场,邂逅上一个时代的终结,“97”的元素自始至终贯彻片中,既是缘起,也是终结。

虽然《树大招风》质地扎实,在艺术追求和电影表现上也早已远胜《十年》;虽然《树大招风》三导演在被媒体问及创作时初衷是否与政治挂勾时,以“你问我们是否想讲回归,或是现在政治环境?这不是初衷”表态,但它不可回避的是:影片消费的仍然是一种情绪。

第3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树大招风》海报(图源:VCG)

《树大招风》的获奖从某种层面而言,有被认为是香港民粹的胜利。香港社会现在有一种倾向,认为北上拍片是屈膝于金钱,丢失了自我,北上的导演、艺人只是为了圈钱,“北上拍片”被加持了原罪的烙印,坚守在香港的才是好样的。“坚守”还是“北上”,成为一道政治选择题,原本是艺术的电影创作被演化成了一种意识形态之争。

放下成见,我们应该看到,《投名状》、《十月围城》、《叶问》、《打擂台》、《桃姐》以及《寒战》等合拍片还是扩大了香港电影市场,也拓阔了港片类型空间的。坚守本土的制作理念固然值得敬重,但故步自封却有违香港的创新精神。如今的香港电影正面临市场收缩,成本上涨的窘境,如何让香港电影涅磐新生才是最重要的。

艺术就是艺术,完全没有必要让意识形态过度政治化。香港人反对大陆用政治标尺去看香港问题无可厚非,但若是响应的方法失当则可能更激化香港的矛盾,正如在电影奖项的评选上,若是同样用政治的标尺去响应本属于艺术的问题,以更政治化来响应政治化,结果绝不会是乐观的。

当意识形态战胜了艺术价值,当一切事物都用政治标准去衡量时,则会走了另一个极端,让香港社会愈加政治化。到了摒弃偏见的时候了,还是让艺术回归艺术吧。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