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习近平离开后美国舆论为何平静了一些 /

习近平离开后美国舆论为何平静了一些

上周末结束的中美元首会晤(习特会),没有出现尴尬,没有达成具体协议,总体上呈现“高期待、低风险、稳双边,建私谊、搭框架,100天再谈判”的过程。从烛光晚宴、孙女献唱、到双边会晤和庄园散步,整个习特会的氛围和当时的天气一样宜人。

对于习近平访美的结果,美国舆论比习近平访美前平静了许多。此前就习特会向特朗普政府提出特定期待或“要求”的《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等主流媒体,在习特会后没有大的抱怨,也没有发表立场鲜明的社论。

中美峰会上双方就所关心议题进行了意见交换(图源:新华社)

在习近平尚未结束访美时,它们关注的重点就已转向美国接下来在叙利亚怎么办,特朗普是否存在一整套战略设计,以及他是否应该“绕过”国会等口舌之争。美国国务卿蒂勒森(Rex Tillerson)本周访问俄罗斯也凸显这一舆论关注方向。

造成这一现象或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和特朗普及其执政团队临时调整策略大有关系。

此次习特会的重点,从美国角度讲,并非台湾、南海、人权、网络攻击、宗教自由等外界普遍关心的热点议题,而是特朗普本人以及其团队关注的“紧要议题”,即朝鲜核问题和中美贸易失衡。

军事打击叙利亚的“外交设计”明显有针对中国的意思。蒂勒森在习近平结束访美后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是这么说的,就是要对朝鲜发出信号。对朝鲜释放信号,就是对中国的一种试探,毕竟特朗普团队的思维是先让中国加大力度约束和制裁朝鲜。

但是,一些美国观察人士难免由此大做文章,都会从习特会期间的这一“小插曲”做各种各样的解读。比如,曾担任美国前总统拜登(Joe Biden)副国安顾问、现任外交关系协会高级研究员的拉特纳(Ely Ratner)就认为,特朗普下令军事打击叙利亚,肯定有中国元素的考虑,但不同于安倍到访海湖庄园时应对朝鲜发射导弹的操作方式。

他认为,虽然军事打击叙利亚难以预示美国会军事打击朝鲜,但是,此举可以向金正恩和习近平发出信号:特朗普不怕冒险,为达目的,不怕升级局势。

就100天的谈判期,重点在于经贸和投资领域的一些目标设定。《金融时报》等媒体认为,习特会扭转了一场可能的贸易战,中国也做出了一些让步,比如向特朗普政府提出增加金融部门投资的市场准入,以及解除2003年设定的美牛出口限制等。但这种“谁先让步”的观点在美国媒体当中关注度不是很高。

此次习特会没有提到新型大国关系构建。拉特纳等一些美国学者认为,这是学界集体作用的结果。蒂勒森在机场的声明以及白宫官方公告,只强调建设性、互惠性和以“结果为导向”的双边关系。他们认为,特朗普不再提新型大国关系构建,算是一种胜利。

这种观点属于“庸人自扰”,提不提根本无关乎此次习特会的成功与否。

海湖习特会目前来看达到了“双赢”的局面(图源:Reuters/VCG)

通过习近平访美,美国舆论看到一位不一样的特朗普。从习近平抵达时确定副总统彭斯(Mike Pence)中旬访问亚洲,到习特晚宴期间下令军事打击叙利亚,再到习访美后,同安倍举行通话,讨论朝鲜和叙利亚问题,特朗普给国内外留下了一位“常规总统”应有的印象。

习近平执政团队也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特朗普。尤其是特朗普就军事打击叙利亚向习近平做出说明,以及他和习近平公开互动时身体语言的克制,都刷新了中国领导层此前对他的预估和判断。最起码,结果证明,特朗普对中方而言是一个可以打交道的领导人。

习特会前,美国舆论认为,特朗普和习近平都处于“弱势”,前者是因为在国内面临调查且推行行政令受阻,后者面临十九大的政治敏感年。而习特会的“成功举行”,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彼此在关键议题上都赢得了进一步思考和讨论的时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双方面临的内外压力。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