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万锦IBM华人员工跳楼 到底什么逼死了他 /

多伦多IBM华人员工跳楼,到底什么逼死了他?!

本周二,万锦市Pharmacy和Steeles的IBM总部一名员工跳楼,终因伤势过重死亡。当时正值午餐时间,他掉落在一楼的咖啡厅,上百名正在吃午饭的员工都目睹了事件的发生,另一名男子被撞至轻伤。

据称,死者是48岁的华人员工,事发时正由于精神问题休假,却在当天返回工作单位,从7楼纵身跃下。

事件发生后,CityNews接到了好几封目击者(也是IBM的员工)发来的邮件,他们纷纷表示自己目睹惨剧发生后,身心压力巨大。其中一封还说,这起跳楼同IBM最近裁员、员工压力过大有关,不过IBM方面坚决否认此说法。

(前方图片高能)

一时间,网上众说纷纭,尽管多是猜测,但也很大程度上反应出大家对移民生活的审视。

话糙理不糙:唉,可怜这个自杀的人,愿他安息。

不过最近和单位没有买房的同事聊天,辛苦多少年,看似一份体面的工作,房价炒成这样,竟然买不起房子,看他心情郁闷,好像拿枪上街乱杀人的心都有,看着他我为他难受,所以近来直抒胸臆,为我们的后代和工友遭遇的不平而鸣。

地产投资:房贷满满的,足足的,面临裁员失业,也就只剩跳楼一条道了!

abcdef1023456:压力太大。裁员不算什么大事吧,除非是背太多债务。

land555:中年被裁,人生悲剧啊。一路走好。。

lapine:在加拿大生活久了的人,谁没被裁过?东家不要就找西家,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我弟和我妹都曾被裁过两次,我则是被裁过三次。

借此贴告诫现在有工作的人:当你有工作收入时,千万别当 “月光族”!把你的月收入分三份:日常开销、应急储备金和养老金。平时会筹划,就不怕失业后没钱花!

vivian51:就算不是房的压力,最终还是经济方面的压力。

无忧先人:但真的是没什么可恋?没有要承担的一份责任?能无后顾之忧地离去,也是一份奢侈。。。不理责任、不恋所恋地一走了之, 恐怕是被压垮了。

Tomm007:是垮了,撑不住了。中年男人不容易。

Yanbian:我听一个朋友说在加拿大职场上比国内还复杂,一旦解雇,一点人情味都没有,会马上让你离开,非常残酷。生活之中能过得去一定让人过得去,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的不容易,谁都会讲道理,不要把人往绝路上逼。

jane35:国外职场人际关系和国内有很大不同,同事之间不会讲人情和忍让,遇到利益和原则问题他们都会用语言和行动去表达,而大陆人很多不会他们的方式,只会默认和忍让,久而久之,把自己逼坏了。

77luck:估计是周围没人愿听他的负能量,自己压力大到爆。如果周围有朋友,亲人能真诚的,耐心的让他说出心中的负能量,给与鼓励与劝解。有可能避免这个悲剧。像他应该年纪不是很老,有一定的技术与经验,英语也不会太差,得了裁员的遣散费,积极找工作,应该半年内就可以找个工作。压力就缓解了。可惜现在华人整天要正能量,不愿倾听别人的负面东西,是很可悲的。

现在微信,朋友圈,都是晒晒晒,好像个个都生活在天堂,生怕让别人知道自己生活得不好,却不知你在秀的同时也把自己往架子上赶,没有退路。你看小孩子为什么快乐,因为他们在朋友中间快乐就笑,不快乐就哭,有快乐的事告诉每个人,有不快乐的事更是哭天喊地。而大人呢要每天满满的正能量,你妈个妹哟,我可做不到。我愿意看你的正能量,但你有负能量时我也会倾听,倾听,倾听直到你自己都不好意思说。

突然间,在加拿大生活的压力又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

移民的初衷,都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好,但是新环境中的各种压力总是打得你猝不及防。

在中国和加拿大都生活过的张小姐这么看两地的生活:

“在加拿大明显可支配收入要少很多。当然,这和我的能力也有关。我在加拿大的收入毕竟不属于中高产阶级。所以到手的钱,好像还没有反应过来,一瞬间就没有了。

在中国,我从非常年轻的时候一直就都有买房。那时候房价也低,我读大学四年级时就已经可以用自己打工的钱负担当时的按揭了。后来那么多年,自己的能力也在随着房价的增加往上走,所以后来不管换了怎样的房子,每个月的收入还是可以剩余很多。旅游、买包、去听各种演唱会、歌剧什么的很常见,感觉生活质量很高。

在这边,收入和能力仍然挂钩,我所掌握的能力不是这个国家所需要的,因此挣得少;但是这里的基本生活开销却很大,房贷、车贷、保险,一睁眼,各种账单就等着我。手里的余钱就几乎没剩了。

有失必有得。这里的大环境是我想要的。所以我也挺满意现在的状态的。等到各方面能力(包括怎么勤俭持家、开源节流)提高了,我相信虽然不说大富大贵,但日子总能过得更好。

我估计那位不幸的员工应该是有抑郁症,应该不是某个具体单一的原因让他一时想不开。”

除了经济压力、手头紧了之外,移民后的生活其实还面临多方面的压力,其中包括身份认同、语言障碍、人际关系,甚至家人。

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男性移民后遇到精神问题的几率比女性高很多。因为同女性相比,男性往往有着更高的工作和社会地位的期望,当他们移民加拿大后,一方面失去了在原住国的社交网络、社会地位,一方面又无法立刻找到同以前收入、地位相当的工作(例如医生、律师),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从而产生失望和后悔(移民)的情绪。一旦这种负面情绪无法及时排解,便会带来严重的精神问题。

然而,由于语言问题,很多移民在发现精神问题后都拒绝寻求治疗,因此也酿成了不少悲剧。

2014年4月9日,北约克的一幢商业写字楼里发生了一起办公室血案。一名华人男子李创(Chuang Ray Li,音译)在获悉了自己被解雇后,用一把小刀捅伤了两名上司和两名同事,造成其中两人生命危险。

2015年9月,安省法院最终判定由于患有精神上的疾病,李创当庭被判无罪。

2008年7月30日,李伟光在曼省境内近Portage la Prairie的一个车站登上前往温尼伯的灰狗巴士,他在车上杀死坐在身旁的乘客麦克林,并将其斩首并戮尸啖肉,死者当时只有22岁。当时惨烈的杀人戮尸场景成为不少现场目击者一生的噩梦,最先赶到现场的警官之一巴克(Ken Barker)在事发6年后之后自杀,据悉他自杀前长期受到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折磨。

案件审理中,李伟光因患精神分裂症而免负刑事责任,随后逐步获得行动自由。

2012年6月,温哥华中国留学生汤远熙锤子攻击母亲郭炼结头部,再以枕头床单蒙头闷住将她杀害。事后汤远熙把母亲尸体装进行李箱带回公寓住处存放,再返回案发地点陪父亲寻找母亲。

在法庭上,汤远熙说自己在很多事情上欺骗父母,不满父母对他的严格管制。他向法官说, 母亲骂他、管制他,阻止他选择女友,使他憎恨父母。实际上他也曾想把父亲杀死,只是未能得手。

2016年7月,温哥华华人移民魏丽莎(Lisa Wei)杀害自己22岁女儿和爱犬后驾车冲入湖中自杀。邻居说,魏丽莎患有抑郁症,经常要服药。

2016年10月,温哥华患产后抑郁症的32岁华裔母亲梁凤鸾(Florence Leung)于2016年10月25日在温哥华斯坦利公园(Stanley Park)附近失踪几周后,尸体在温哥华西北部的Bowen Island 附近找到,把丈夫和刚刚出生的儿子孤单地留在这个世界上。

类似的案件还有很多很多,无论是自杀,还是伤人,都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但另一个残忍的事实在于,移民后的压力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几乎没法排解出去。

小编在这里列举几个方法,希望大家永远不会成为精神问题的受害者。

首先,要知道“这不是我的错”。

第二,赶紧接受专业治疗。

A.T.Beck在60年代发展出的心理治疗方法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目前,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发作的疗效已经得到公认。

第三,在求医基础上,自己找途径排解。

有些人靠听歌,有些人靠走路,有些人靠记日记,有些人每天记下让自己充满感恩的一件事,由此把注意力集中在正能量上。每个人都需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第四,爱是动力。

“黑珍珠”哈里·贝瑞1996年第一次婚姻失败,试图自杀。“然而,我想到了母亲找到我遗体时的样子,她为我牺牲了很多,我不能这么自私。”“因为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不爱我了,我就变成一个不值得被爱的人了吗?”自杀事件后她接受了医生的治疗。

第五,帮助他人、找到自己的价值。

小说家J.K罗琳说: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曾经抑郁沮丧而感到羞耻,从来没有。有什么好羞耻的呢?我度过了一段真正艰难的时光,我非常骄傲我能脱离那种生活。

相信自己,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不要放弃希望。不要放弃。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 @ 2017-04-14 09:38
    您已点过赞
    本帖最后由 星洲炒米 于 2017-4-14 09:40 编辑

    在加拿大住长了你就知道这其实是一个非常人情冷漠的地方,以打工为生的人受到政府,银行,老板以及其他许许多多不劳而获或报假低收入不交税之人的多重压榨而且工作朝不保夕,赚得钱刨去日益增长的各种税费所剩无几,许多人虽不跳楼,但神经早已不正常。
  • @ 2017-04-14 10:40
    您已点过赞
    楼上说的甚是。
    但哪里不是这样,有些地方甚至更严重,中国不是么?
  • @ 2017-04-14 18:23
    您已点过赞
    这个跟钱和地位没有关系,
    好莱坞明星自杀率也很高,
    nba明星破产率很高,
    不适应社会变迁而已,
    就像中国大陆激素移民神经病比率非常高,
    跟知识水平没有一点关系。
  • @ 2017-04-15 21:32
    您已点过赞
    应该和工作有关系, 否则不会选在上班的地方。办公室里的事有时真是欺人太甚, 无理可说。不过凡事还是应该看淡一点, 大不了换个地方, 不然吃亏的还是自己。
  • @ 2017-04-14 12:52
    您已点过赞
    你说的是事实,但不应该对这个事实作过多抱怨。
    古今中外,就没见过一个纯粹的工崽出过头,现代社会,工崽已经逐渐被智能机器取代。
    这个社会最缺的,是资本和意识,从来就不缺工崽。
    工崽们再革一次命,也不过是将现有文明推到重来,最终还是会回到这个样子。
    这是老汉半辈子工崽的心得。
  • @ 2017-04-14 13:53
    您已点过赞

    你说的是事实,但不应该对这个事实作过多抱怨。
    古今中外,就没见过一个纯粹的工崽出过头,现代社会,工崽 ...

    加拿大特色:

    [attach]1258761[/attach]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