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红潮散尽话沧桑:东南亚共产党兴衰 /

红潮散尽话沧桑:东南亚共产党兴衰(上)

上世纪20年代起,东南亚先后出现八个共产党。它们起源于共产国际输出革命,在二战抗击日军、战后殖民地独立浪潮中作出过贡献。后来因中共停止输出革命等原因,它们大多都已消亡。东南亚共产党深深打上中共与华人的烙印,许多当地华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也因此受影响。本文原载《多维.CN》第19期、《多维.TW》第16期。

享誉世界的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在经典着作《年代》四部曲中,以“革命的年代”命名1789年法国大革命到1848年欧洲大革命之间的年代。旧经济为工业革命埋葬,旧制度被推上断头台,资本主义生产模式与自由主义功利政治携手改造欧洲,开启欧洲主导的现代世界。如此巨大的变革,在西方主导的语境中确实可以称为“革命的年代”。不过,对东方那些深受西方殖民者奴役、压迫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而言,他们的“革命年代”始于1917年。

印尼总统苏加诺在首都雅加达的五一劳动节集会上。(图源:Getty/CVG)

革命年代

1917,这是一个平凡的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进入第五个年头,无休止的残酷战争令双方都流干了血。曾经富裕的欧洲变成了叫花子,债台高筑,食物短缺,经济濒临崩溃。美国的对德宣战也未能终结战争,精疲力竭的欧洲各国人心思变。

俄国十月革命打破了沉寂,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退出一战。世界开始不一样了,革命风潮席卷欧洲。芬兰内战,保加利亚、德国、匈牙利革命迭次爆发,芬兰共产党、奥地利共产党、荷兰共产党、德国共产党等先后建立,1919年39个共产党、工人党、左翼团体齐聚莫斯科,建立国际共产主义联合组织共产国际。又一次革命高潮来临。

然而,就在共产国际成立的同一年,德国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保加利亚革命、波兰革命等先后被血腥镇压。此前一年,芬兰左派也在内战中失败流亡俄国,仅苏维埃俄国存活了下来。列宁(Vladimir Lenin)改变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革命同时在几个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成功,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将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革命成功后自动获得”的经典理论,提出“帝国主义论”,创造性地将落后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世界革命的有机组成部分,将目光投向东方。

此时,曾经长期领先世界的东方,除日本外已经没有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耻辱的名字--法属印度支那、英属马来亚、英属缅甸、荷属东印度,名义上独立的中国、泰国也沦为半殖民地,饱受西方殖民者的压榨与欺凌。

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曾说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东方面积广阔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数亿被压迫人民,正是革命最好的策源地。

亚洲第一个共产党

当西方世界深陷第一次世界大战泥潭,自顾不暇时,对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松懈下来。而在西方殖民过程中,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工业的缓慢发展,也刺激了这些国家的民族工业产生,工业革命的东方版本开始缓慢萌芽。西方控制的松懈,使民族工业发展迎来黄金时期,无产阶级规模扩大为中共建党提供了阶级基础。不过,在中共之前,亚洲第一个共产党就已经在印度尼西亚成立。

印度尼西亚简称印尼,位于南中国海以南赤道附近,由17,508个岛屿组成,有“万岛之国”之称。自1512年印尼人首次与西方正式接触以来,印尼就是荷兰为数不多的殖民地之一,荷兰人在印尼倾注了大量的精力与资本。

西方社会主义学者保罗?汉普顿(Paul Hampton)在《共产主义与斯大林主义在印度尼西亚》一书中谈到,20世纪初荷兰将三分之一的资本投入到殖民地,而荷属东印度群岛(印尼)是当时世界上最有利可图的殖民地。仅爪哇岛一地就有200家大型制糖厂,100万无产阶级。30%至50%的农民没有土地,95%的农民是文盲。庞大而集中的无产阶级,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在无产阶级组织建立之前的1908年,印尼第一个全国性民族主义政治团体至善社成立,两年后,更具影响力的伊斯兰协会创立。其成员逐渐由城市商业阶层扩散到城镇贫民、乡村,完成了印尼社会民族革命的第一次动员,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提供了社会基础。

正如东方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建立一样,当内部万事俱备时,尚需共产国际这个助产士的东风。然而共产国际要十余年后才会产生,又是谁扮演了印度尼西亚革命的助产士角色呢?他就是荷兰人斯内夫利特(Sneevliet),当然他的中文名更为研究那段世界革命史的人所熟知——马林(Henk Sneevliet)——他也是中共的助产士。

1925年12月,印尼共产党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翌年发动起义,推翻荷兰殖民统治。(图源:维基百科共有领域)

1913年,厌倦了社会民主党左右之争的荷兰铁路工会负责人马林,前往印尼传播革命思想。1914年,马林联合印尼进步知识分子创立印尼共产党的前身--印尼社会民主联合会。最初仅85人,一年后发展到134人,但其绝大多数成员都是荷兰人。如1915年社会民主联合会成员有100名荷兰人,仅3名印尼人。出版的机关刊物也是荷兰语,面对印尼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的现实,实际很不接地气。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印尼社会民主联合会决定将工作转向具有较好群众基础的伊斯兰协会,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爆发后,马林在联合会机关刊物发表文章称:“荷兰人在荷属东印度的统治将步沙皇的后尘,只要印尼人下定决心去抗争的话。”这篇文章不但使联合会保守派分裂出去,也引起印尼伊斯兰协会上层的警觉。

在同年举行的伊斯兰代表大会上,协会领导阶层要求断绝与社会民主联合会的一切联系,但事与愿违,伊斯兰代表大会不但未能将社会民主联合会除名,反而通过了具有无产阶级革命色彩的宣言。宣言声称,如果议会斗争被证明无效,伊斯兰协会将毫不犹豫起来造反。这次会议标志着,印尼伊斯兰协会已经由民族主义政治团体蜕变为群众性的革命组织。

1919年,社会民主联合会和伊斯兰协会整合劳工组织,建立印尼第一个劳工联盟--劳工运动中心。下辖22个劳工组织,拥有7万工人会员,次年发展到15万人。印尼社会民主联合会从与印尼人毫无关系的荷兰侨民的团体,进化为引领印尼革命潮流、印尼人占压倒性多数的革命组织。

1920年5月23日,印尼社会民主联合会在清除改良主义影响后,改组为东印度共产主义联盟,成为亚洲第一个共产党,同年12月25日加入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尽管此时印尼共产党党员仍然不多,但其民众支持率超过印尼其他任何政党。

因向印尼输出革命的出色工作,在1920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作为印尼共产党代表的荷兰共产党员马林获得列宁赏识,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和民族与殖民地问题委员会书记,会后被派往中国协助建立中共。1921年,中共建立,陈独秀成为第一任总书记。可以说,东方各国共产党的创建与早期活动,几乎都与马林不无关系。

建党红潮

亚洲第一个共产党在印尼的成立,特别是其后不久中共的创建,拉开了东南亚无产阶级建党的红潮,马来亚共产党、印度支那共产党、菲律宾共产党、缅甸共产党、泰国共产党先后建立。

英属马来亚包括今天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华人在当时占比超过40%,马来亚共产党自萌芽时期就与中共关系密切。1925年,根据共产国际指示,中共派遣毕业于莫斯科东方大学、曾任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鲍罗廷(Mikhail Borodin)翻译的傅大庆前往南洋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傅大庆是中共开国元帅叶剑英的战友,也是叶剑英养女、自由作家戴晴之父。同年,印尼共产党在爪哇起义失败后,许多人逃亡新加坡,在共产国际指导下宣传共产主义。

1926年,中共又派遣广东文昌人潘云波(化名潘先甲)等前往南洋,动员华侨支援国内革命。据潘云波回忆,当时马来亚没有党组织,只有共产主义青年团,受中共早期领导人、团中央书记任弼时直接领导。团员已发展到四五百人,南洋各地已组织起数十间夜校,同时成立了南洋总工会,下辖众多行业工会。

胡志明号称“越南国父”。1969年逝世后,越南在河内为他建造陵墓,长期保存其遗体。1976年越南统一后,南越首都西贡改名为“胡志明市”。(图源:AFP/VCG)

活动规模的扩大,使原有的组织、领导骨干已经不能满足。1926年10月,中共两广区委又派叶博真、何炎之、廖独航等三人前往南洋,在新加坡成立共产党南洋临时委员会,又称南洋共产党,受共产国际领导。何炎之任首任委员长,成员大多数是华人,超过23岁的300多名共青团员转为共产党员。

1930年,南洋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在马来亚森美兰州瓜拉比拉召开,共产国际代表阮爱国(HO Chi Minh,胡志明)出席。会议宣布将南洋共产党改组为马来亚共产党,大部分南洋共产党党员转入马共,黎光远任总书记。在允许华侨领导马共的同时,胡志明代表共产国际要求华侨领导人学习马来语开展工作,以加深对马来人的理解,加强对马来人的影响。

泰国共产党的成立也与中共密切相关。1926年南洋共产党成立后,就在泰国设立暹罗委员会宣传共产主义。1927年国民党“清共”后,部分中共党员、左派人士避难泰国,推动了泰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1930年南洋共产党解散后,暹罗委员会改组为泰国共产党的前身暹罗共产党。1942年12月1日,泰国共产党一大召开,泰共建党。值得指出的是,泰共早在当时即将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并列为指导思想,中共直到1945年才将毛泽东思想定为指导思想。中共党员李启新当选泰共第一任总书记,此前他曾任马共新加坡区副书记,中共建政后官至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

印度支那即今天的越南、老挝和柬埔寨三国。共产国际的建立、中共的建立给越南送去了共产主义,正在寻求民族独立的爱国者成为第一批共产主义者,以胡志明最为典型。1920年尚在法国巴黎和会争取越南民族独立的胡志明就加入了法国共产党,成为越南第一名共产党员,并结识周恩来等人。后又前往苏联,作为法共及法国殖民地代表参加共产国际五大。

1925年,胡志明在广州创立越南共产党的前身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在讨论是否应该建立越南共产党时,同志会一分为三--印度支那共产党、安南共产党、印度支那共产联团。1930年2月,在共产国际与胡志明的努力下,在香港九龙整合为越南共产党。10月,越共改组为印度支那共产党(简称印支共),下辖北圻、中圻、南圻、老挝(老挝)、高棉(柬埔寨)五个地区委员会。

印支共以第一任总书记陈富起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纲》为纲领,提出“越南革命的性质是新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是打倒法国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1931年印支共加入共产国际。1951年2月印支共二大上,根据一国一党原则,印支共更名为越南劳动党,6月柬埔寨党组织成立高棉人民革命党,1955年3月老挝党组织成立老挝人民党。

东南亚各国共产党及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多维新闻网)

菲律宾共产党(老党,PKP-1930)创立于1930年11月7日,这一天正是俄国十月革命的纪念日。首任总书记为克里桑托?埃万赫里斯塔(Crissanto Evangelista)。党纲规定党的宗旨是:“团结工人、农民和一般被剥削群众;为反对美国在菲律宾的统治而斗争;为改善工人、农民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而斗争;为争取菲律宾的立即、绝对和完全的独立以及建立一切真正的人民政府而斗争;同全世界、特别是殖民地国家的革命运动团结起来;在菲律宾建立苏维埃制度。”

缅甸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即有马克思主义传播,由缅甸青年知识分子组成的民族主义组织“我缅人协会”(德钦党)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他们公开宣称,马克思主义是“反对帝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和资本主义战争的最可靠武器”,是“改造缅甸的唯一手段”。后来在印度共产党的帮助下,协会在仰光建立印度移民小组和缅甸小组。

1939年,印度移民小组与缅甸小组合并为缅甸共产党,协会总书记昂山(Aung San)当选为缅甸共产党总书记,协会其他领导人德钦梭(Thakin Soe)、德钦巴丁(Thakin Bardeen)、德钦巴欣(Thakin Bashin)等也成为缅共的领导人。缅共与协会的双重身份,使缅共从一成立就将民族革命与无产阶级革命相结合,但也正是这种双重身份,注定了缅共后来的分裂。

东南亚无产阶级政党建立后,立刻转入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罢工起义不断。印尼共产党1921年组织了粮业工人罢工,1922年组织了当铺工人罢工,1923年组织了爪哇铁路工人罢工;1925年开始,三宝垄、棉兰、泗水(Surabaya)、巴达维亚(今雅加达)等地先后爆发工潮;1926年巴达维亚、巴淡爆发起义,1927年苏门答腊爆发起义。马共1935年领导了雪兰莪(Selangor)州煤炭山县煤矿工人罢工,次年发动了3万工人参加的罢工,持续游行24小时。在印支共产党领导下,1930年至1931年越南全国发生上百次罢工、上千次农民示威游行、十余次学生集会、罢课和小商贩罢市,乂安、河静两省一些农村甚至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此时,西方殖民者加强了对殖民地的控制,工运、起义大多失败了,共产党被宣布为非法。荷兰殖民者不但亲手镇压印尼共,还鼓励反共武装破坏印尼共,袭击印尼共及其追随者,将他们赶出村庄。据保罗?汉普顿统计,这一时期共有13,000印尼人在镇压中被捕,5,000人被关押扣押,4,500人被投入监狱,1,308人被流放偏远的西巴布亚省集中营。

马来西亚共产党在店铺林立的街市公开设立办事处。(图源:维基百科共有领域)

1933年,英属马来亚当局在警察局成立政治部,专责对付马共。在英国镇压下,许多马共领导人和罢工者中的华人被遣返中国。如前文所述的泰共第一任总书记李启新,1934年担任马共新加坡区副书记时就被捕遣返中国,被当时执政的国民党政权关押于故乡海南,直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才得以出狱。

菲律宾共产党1930年建党,次年就被菲律宾最高法院宣布违法,不得不转入地下。泰国共产党前身暹罗共产党刚成立,国王拉玛七世(Rama VII)就命令修改刑法,增加“教授政治经济理论使对国王不满并在阶级间产生矛盾”的罪名,可处以10年以下徒刑,5,000泰株以下罚款。1933年泰国政府又颁布《1933年共产主义法案》,打击泰共。

这些工运、起义先后失败,东南亚各国共产党组织遭到执政当局镇压,遭受重大损失,革命陷入低潮,但正如胡志明在谈到乂安、河静两省农村苏维埃被镇压时所说,“乂静苏维埃政权的建立证明了越南劳动人民的壮烈精神和革命力量。这个运动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其为后来八月革命的胜利锻炼了队伍。”这些运动的失败显示了东南亚各国争取民族独立、反帝反殖的决心和力量,锻炼了队伍。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混乱的棋局

1940年8月,日本首相近卫文麿提出“大东亚共荣圈”,建立“大东亚新秩序”。在侵占中国东北、华北及东部沿海后,日本又把战火烧到东南亚及整个太平洋。

从1941年12月开始,仅用半年时间,日军就打败了缅甸、马来亚、新加坡、荷属东印度和菲律宾等地的西方殖民者英、荷、美等国。加之以前实际控制的泰国和法属印度支那,日本已占领了面积386万平方公里、人口1.5亿的东南亚。

占领初期,对于泰国与法属印度支那,日本保留其原有政治体制,实行间接控制;对于菲律宾、缅甸等,给予名义上的独立和一定的自治权,使之成为“大东亚共荣圈”下的“同盟国”;其余马来亚、荷属东印度等地区,则由日本设立军政府,直接统治。占领后期甚至推翻了印度支那的法国殖民当局,宣布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独立”。这种极具欺骗性的行为,让当地民众与精英产生过一丝幻想。

1942年2月15日,驻守新加坡的8万英军向日军投降,加上之前在马来半岛被俘5万人,成为英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降军。(图源:VCG)

只不过,日本侵占东南亚的根本目的是殖民,获取战略资源。近卫文麿的继任者东条英机说:“大东亚战争的关键,一方面在于确保大东亚的战略据点;一方面在于把重要资源地区收归我方管理和控制之下,由此扩充我方的战斗力量。”

例如日军占领荷属东印度的油田后,扩大开采,1943年生产4,961万桶、1944年生产3,691万桶;在越南掠夺大米,1940年征收46.8万吨,1943年增加至102.3万吨。此外,日军还在东南亚以所谓“勤劳奉仕队”的名义,强征劳工。为建泰缅铁路,有10万亚洲劳工、1.6万名盟军战俘死于非命。

日本这种殖民侵略与“解放”的双重策略,如一阵强风,混乱和翻转了整个东南亚原有的敌对关系。“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为东南亚各国共产党迎来发展的转机。最显着的变化是西方殖民当局与东南亚各国共产党达成和解,共同抗日。

在马来亚,英国殖民当局接受马共作为军事合作者的身份并与马共总书记莱特(Lai Teck)展开谈判。这与中国国共两党于1940年在重庆签订的一份促成马共与英国合作抗日的协定有一定的关系。在多方共同影响下,1941年12月15日,英国殖民当局释放马来亚全部左翼政治犯,并于18日承认马共合法。

从1941年12月20日开始,双方开始军事合作。马共选派部分干部到新加坡101特别训练学校(101st STS)接受军事训练,最终在新加坡沦陷前训练了约165名马共干部,他们成为马共最初的武装独立队核心成员。次年3月,这支武装力量被命名为马来亚人民抗日军(MPAJA),此后又成立4支独立队。它们在日军后方展开游击战,成为马来半岛日据时期的抗日主力之一。

1943年12月30日至31日,英军代表戴维斯(John Davis)和莱特在马抗总部所在地美罗山谈判并签署协议,人民抗日军同意继续打击日军和配合盟军收复马来亚,盟军则答应运送武器弹药和医疗用品到马来亚,并派员训练马抗战士。

从1943年至1945年,英美联军总共空投了足够5,000士兵使用的武器、弹药、医药及其他军需物质,分配给马来亚各地的抗日武装,马来亚人民抗日军迅速壮大。

据统计,在日本占领马来亚的三年八个月期间,人民抗日军与日军进行了340多次的大小战斗,共毙伤日军5,500多人。这支部队也在战争中不断扩大,之后又新建了8支独立队,合计67个中队,9,900多人,加上全马各州的后备队,抗日自卫队等群众武装组织,成员共达45,000多人。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到1945年9月初英军重返马来亚期间,人民抗日军纷纷进驻城乡,在各地建立人民委员会维持秩序,事实上已经控制部分地方政权。

1945年日本投降后,马来亚共产党提出八项主张。这个纲领有亲英倾向,背离马共建党初衷。(图源:Getty/VCG)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与西方殖民当局合作。由于受日本统治策略与荷兰共产党等多方面影响,印度尼西亚民众开始并不愿意联合荷兰殖民当局抵抗日本。据印尼共产党领袖艾地(Dipa Nusantara Aidit)回忆:当日本人初来乍到时,“印度尼西亚人民怀抱着把日本人当作解放者的幻想……”。不过这种幻想迅即破灭了。

荷兰当局也并未全心接受“结盟”。工人国际委员会(CWI)澳大利亚支部的克雷?鲍文(Craig Bowen)曾在《从骨灰上三起三落的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印度尼西亚共产党简史》一书中记录道:“当某些印度尼西亚人真的向荷兰人请求发给武器帮助抵抗日本人时,他们得到的回答是,这是不可能的。”

即便如此,印尼共产党还是加入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与荷兰殖民当局、印尼其他民族主义势力合作,并且从1943年起在爪哇、安南、三宝垄、新卡巴尔、苏门答腊等地发动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表达了印尼共产党坚决反日的态度,赢得印尼民众尊重,扩大了影响力,战后成为政府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对其他东南亚共产党来说,菲律宾共产党发展比较顺利。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背景下,1938年就恢复了合法地位,并参加大选,在吕宋岛表现不俗,拿下六个市长职位。菲律宾被日本侵占后,菲共组织了“虎克军”以游击战对抗日本。1943年,“虎克军”宣称有1.5万到2万名武装人员及5万名后备军。3年后占据拥有100多万人的广大地区并在吕宋建立政权。

在这场混乱的棋局中,殖民当局、日本侵略军、各国共产党之间关系最为复杂多变的要数缅甸,他们并不是一次简单的合作,而是多次分化组合。

缅共总书记昂山1940年前往中国延安寻求中共援助,在厦门被日本特务抓获,从此投向日本的怀抱。昂山先是利用日本力量,率领缅甸独立军跟随日军打回缅甸,帮助日军赶走英国人。此时他已经脱离缅甸共产党。

1943年8月1日,日本宣布缅甸独立,昂山任国防部长,但昂山知道这不是缅甸真正的独立,自己仅仅是台上的木偶。这导致敌我关系再次改变。同年11月,昂山向英军传达了“正在考虑转投阵营”的意向,并在1944年与英军达成参与盟军对日作战的协议。

1947年8月,英国和缅甸就缅甸独立问题进行谈判,10月17日《英缅条约》在伦敦正式签署,条约规定英国承认缅甸独立。(图源:Getty/VCG)

在与英国达成同盟后,昂山还于1944年6月与昔日战友、缅共第二任总书记德钦梭会晤,双方同意日本是缅甸人民的主要敌人,双方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缅甸独立。之后,缅共等各派力量成立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到1945年5月,自由同盟已经发展成为缅甸最大的政治组织,成员达20万人,武装力量也有1万余人。此时,缅共也发展了6,000名党员,并恢复合法地位。在自由同盟中,缅共起主导作用,德钦丹东任总书记,德钦梭任政治领导人。

谁给共产党染上红色

二战结束后,东南亚各国共产党迎来新的转机。经过战火的洗礼,他们与各自国内其他政治派别或者合作或者结盟,同时也拥有自己的独立武装。因此,议会斗争与武装斗争成为战后东南亚共产党的两条道路。

印尼共产党开始选择前者。1945年8月17日,日本投降后第三天,印尼爆发八月革命,宣布独立。从1945年9月至1947年6月,印尼共产党以合法、公开的社会党、工党身份参加四届政府,其党员历任国防部长、交通部长、情报部长等职务。1947年7月,印尼共产党领导人沙佛利丁出任总理兼国防部长。

菲律宾共产党战后也参与了议会斗争。1946年,菲共与国内民族主义者和进步力量组建民主联盟(Democratic Alliance)并参加大选,当选6名国会议员。

与印尼和菲律宾共产党不同,马来亚共产党采用间接方式参与议会斗争。在马共总书记莱特的“温和政策”中,一方面,与卷土重来的英国殖民当局“谈判”,解散超过15,000人的马共人民抗日军,一举瓦解马共建立“马来亚共和国”的希望,使英国殖民势力不费吹灰之力重返马来亚。另一方面,马共实施民族阵线(National Front)政策,不仅透过支持马来亚民主同盟(MDU)和马来亚国民党(MNU)等议会政党对政局施加影响,而且还开展罢工、游行抗议军事管制以及政府在经济上的糟糕表现。

然而,东南亚共产党的和平议会斗争仅仅是昙花一现,各国共产党先后或主动或被动穿上“红色战袍”,再次拿起武器。其最根本原因,一个是民族主义与宗主国之间存在无法调和的矛盾;一个是美苏这两个意识形态本质对立的国家在消灭了德意日法西斯集团这个共同敌人后开始陷入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以前苏联为首的东方社会主义阵营进入对立状态。对于美国及其西方追随者英法来说,如何防止社会主义在亚洲扩散,成为这一集团的共同利益。为此,美英等在中国内战中支持国民党蒋介石政权,苏联则不仅支持中共,而且假中国中共之手支持东南亚共产党,就这样东南亚各国共产党在二战时和美英等宗主国建立的“友谊”立刻土崩瓦解,共产党成为美英以及美英所支持的东南亚本土政治组织的最大敌人。

在战后,马来亚共产党曾一度可以单独执政,拥有大量地方政权,马共占据优势的泛马职工联合会也控制马来亚277个工会中的214个。然而莱特推行“温和政策”,罢工运动遭到镇压,政治目标无所作为,马来亚仍由英国实际控制。1946年7月5日英国人单方面成立委员会,并建立马来亚联邦(Federation of Malaya)。这与马共反殖民的奋斗目标愈发遥远。1947年,莱特的英法日三重间谍身份被识破,遂携大量党费潜逃,后在曼谷被中共派员与泰共联手,将其逮捕掐死。

1947年夏,英国殖民当局加大打击马来亚共产党的力度。图为一名马共武装人员被杀。(图源:Getty/VCG)

新上任的马来亚共产党总书记陈平祖籍中国福建,抛弃和平斗争路线,重新组织马来亚反英军(后改名为马来亚人民解放军),大约4,000兵力。而英国殖民当局也开始实行逮捕共产党的“紧急状态时期”。1948年7月,马共被宣布为非法。马共从此上山打游击,1955年双方在华玲(Baling)举行和谈,试图解决冲突。

台湾着名南洋华侨专家杨建成在《马来西亚华人的困境:西马来西亚华巫政治关系之探讨1957-1978》一文中记述,“马共所提放下武器出山的条件其实很低,若马来亚能够独立,陈平对解散马共亦无意见,但对方要求马共‘投降’,并宣布马共‘非法’,其党、军人员须由当局政治部官员审问,审问清楚之前,须关押在扣留营内。此种侮辱性条件,使谈判无疾而终。”

印尼在二战后同样面临着如何独立的问题。沙佛利丁内阁由于与荷兰签订《伦维尔协定》,承认荷兰的宗主权,沙佛利丁被迫辞职。

此时,印尼共产党领袖穆索回国,将印尼共产党与工党、社会党合并组建新的共产党,开始走“新道路”。1948年9月18日,亲印尼共产党的第29旅夺取东爪哇中部城市茉莉芬(Madium)。情况显示,除了地方层面之外,印尼共产党领导层并无参与策划这次行动。然而,叛乱一旦开始,便迅即变成夺取权力的尝试,而且穆索宣称自己是“国民阵线”政府的领导人。

在美国和荷兰的支持下,印尼哈达政府对印尼共产党开展行动,穆索、沙利佛丁等共产党领导人遇害,约有3.6万名共产党人和民主人士被捕,其中10,000人惨遭杀害。当时,新华社曾发表短评《悼印尼人民领袖》。

在美国控制下的菲律宾同样如此。菲共参与的民主联盟中的6名国会议员被禁止参与投靠美国的重要法案的投票,如对等条款(Parity Clause)和贝尔贸易法案(Bell Trade Act),民主联盟中的一些议员认为,政府受到美国外交政策的左右,并未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他们重新走上武装斗争之路。

然而,战后的菲共武装(由人民抗日军改为人民解放军)并未获得菲律宾民众的支持,1950年10月,包括总书记何塞?拉瓦(Jose Lava)在内的菲共中央委员会秘书处所有成员被捕。到1954年,人民解放军已由最初的10,000人减少到1,000多人,菲共被迫重新寻求和平斗争,但为时已晚,1957年再次被取缔。

当然,东南亚共产党为摆脱被殖民命运,或建立自己的红色政权,在二战后、甚至在战前就一直坚持武装斗争。例如缅共在二战后与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其他派别产生分歧,被同盟开除。1948年缅甸独立后,缅共坚持反对吴努政府。然而在吴努政府的进攻下,缅共被迫转入地下,长期开展武装斗争,最后在1960年代失去位于缅甸中部的根据地。

1954年7月22日,《日内瓦协议》签署现场。在会议僵持不下期间,中国总理周恩来去广西柳州见胡志明,劝他接受“两个越南”。各方最后达成协议。(图源:AFP)

越共在二战后面对法国殖民者的进攻,由于军事力量对比失衡,他们选择撤回农村展开游击战争。最终在中共的援助下于1954年5月赢得奠边府大捷,迫使法国签署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并在越南北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越南民主共和国。这是东南亚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政权。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