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体娱 /
  3. 香港导演:从来都希望艺术与政治分开 /

香港导演:从来都希望艺术与政治分开

香港电影金像奖余温刚散,北京国际电影节大幕又启。

值得注意的是,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评委会成员中有一位香港女导演——张婉婷,她以细腻的情感,和丰沛的本土气息为影迷熟知。

媒体见面会上,多维记者现场向香港导演张婉婷提问,询问她对近两年香港电影重归本土、本土表述加强这一现象的理解,并请她就当前世界政治、文化以及电影生态的背景下,陆港两地电影人如何协作致力于中国电影的真正繁荣作出回应。

评委会全体成员亮相媒体见面会,右三为香港导演张婉婷(多维记者:文铮/摄)

张婉婷表示,她从来都希望艺术和政治可以分开,但就电影节而言,在大的背景下,很多投票人的意愿,或多或少地都带有本土倾向。她还提到今年金像奖最佳新晋导演黄进的作品《一念无明》,在港台都有得奖,这对低沉的香港电影界是一个振奋。这些年轻导演没有考虑票房,完全从内心出发去表达和感动自我,然后感动大众,这点值得肯定。

近年来,香港的确涌现了一些本土风格浓郁、清冽的年轻导演,他们的创作也令人期待,但是,回到之前的讨论,共同困境的横梁、以及新技术的变革影响着了电影艺术的延续,而只有电影艺术得以本我状态地延续,我们才能再去讨论每一种本土电影和世界性电影的可能性。

评委会成员蒋雯丽携手Jean Reno出席开幕式红毯(图源:Getty/VCG)

多维记者此前专访了中国电影理论奠基人、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锦华。关于电影本土性的讨论,她给出了几个主要观点。

戴锦华认为,在世界范围内,大家都意识到自己在不同地区所面临的问题,但是所有人都以某种方式接受了某种犬儒式的结论,即问题是无解的,问题是不可改变的,困境是不可改变的。那么在这样一个大的格局之下,电影甚至想讲述一种想象性解决,都没有说服力。这便是电影人甚至所有追求文化理想者的共同的困境。

在这一困境的统摄下,想要讲述好故事、书写新故事基本不可能。社会生活封闭了上升空间的世界,不再给人新的讲述方法的可能性。

此外,进入到数码时代,所谓的Data Base写作正在取代叙事,如果大数据取代叙事成立,那么整个叙事要改变面貌,但前提是,无论作为知识,还是作为文本、观点,这种写作形态对我们而言都是陌生的。

作为有成为亚洲电影中心雄心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也许更应该考虑如何去应对共同困境,而不是倾向于把电影节打造成商业与合作的平台与中介工具。政治、文化、历史是每个人都置身其中并不断作用自身的能量场,电影创作者们变换角度,能够从中汲取不一样的能量,找到新的叙述方式。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