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李克强首席智囊操刀 楼市调控直指要害 /

李克强首席智囊操刀 楼市调控直指要害

近日,中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宁吉喆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在当前房市调控持续升温之际,发改委正就房市长效机制展开规划。这也是中国政府首次向市场表明将出台全方位的房市宏调措施。

作为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经常被视为李克强的“首席智囊”。在李克强担任副总理、总理期间,宁吉喆先后任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主任,贴身陪同李克强参与了所有重大会议和调研项目。作为李克强身边区域经济以及投融资政策规划的好手,据信,宁吉喆正是衔命筹划楼市长效机制的灵魂人物。

房地产市场长效调控机制已呼之欲出(图源:新华社)

政策组合拳完善长效机制

早在2016年底召开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共高层明确对房地产做出了“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面对市场上炒房意愿高涨,房地产市场已出现严重失灵现象。也因此,作为未来几十年内重塑市场预期的长效机制便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面对房地产市场严重失灵,如何从根源抓起,让市场眼光“放长远”成为房地产调控的终极目标。而在“土地招拍挂”制度下,制度性制约给房市投机套利客提供了空间,要想真正贯彻“长效调控机制”便需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

3月底,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出席博鳌论坛时明确表示:“在实施多年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本轮政策周期已接近尾声,即货币政策不再像过去那样宽松”。

在两会期间的《政府工作报告》上,李克强明确表示将广义货币供给量(M2)控制在12%,货币政策持续转趋中性。值得留意的是,与早先越宏调杠杆率越高的情况不同,随着各国央行陆续紧缩货币供给,全球已同步迎来货币政策转折点。近期,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纷纷宣布结束宽松货币政策更给煮沸了的中国资产市场带来巨大压力。

除了金融手段外,中国政府推出的第二项调控机制便是土地政策调整。近日,住建部与国土资源部发布的文件中,首次以定量指标形式对土地供应量做出规范,当中明确指出:对消化周期在36个月以上的,要停止供地;18至36个月的,要减少供地;6至12个月的,要增加供地;6个月以下的,不仅要增加供地,还要加快供地节奏

在国务院积极调控下,北京率先展开了土地供给改革措施。今年前3个月,北京市住宅用地供应已达20宗,累积供应面积将超过234.4万平方米。长久以来土地供给只减不增的预期开始出现转向。

房产税恐成致命一击

当前中国社会弥漫着严重“资产荒”现象,一二线城市土地成为市场上可供交易的优质“稀缺商品”,2016年因此频繁出现“地王热”。据统计显示,受土地成交面积连续三年下滑影响,2016年全中国30个城市出现340宗地王交易案,对于土地供给端进行改革已成为调节房价无法回避的一项任务。

除了从金融、土地供给着手外,面对市场弥漫的炒房风气,中国政府正考虑出台“房产税”政策来提高炒房成本。长期以来,持有成本偏低导致楼市成为炒家扎堆聚积的价格洼地,也因此出现了所谓“中国式囤房”。

在中国政府积极推动税改的大背景下,房产税的出台已从最早倡议时的要不要办变成为何时办。据推测,中共中央最快将在2019年完成房产税立法程序,在加强地方直接税的税改原则下,房产税已被地方政府视为补充财源,让税费分配转趋合理的重要因素

可以预期的是,从资金、土地两个切入点着手,针对资源配置失衡所引发的涨价预期已获得有效缓解。接下来,如何修复已经泡沫化的房价,引导市场机制回归理性,长效机制才能做到为市场指明方向的作用。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