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马克龙勒庞背后是危机四伏的法国社会 /

马克龙、勒庞背后是危机四伏的法国社会

马克龙、勒庞为什么能进入法国总统大选第二轮?这跟法国社会危机有关。法国是老牌欧洲大国,其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在西方一直被视为楷模。然而,在199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加速发展大背景下,法国经济、社会状况发生变化,社会问题凸显。这些问题既有社会排斥等老问题,也有移民冲突、反社会改革等新挑战,其严重程度足以用“危机”来形容。(图为马克龙)

第一,社会分裂日趋严重。一方面,法国社会排斥现象愈演愈烈,尤其是就业排斥和文化排斥。就业排斥指某类人群始终处于就业困难状况,如移民、缺少技术者及受教育程度较低者。文化排斥指由于社会阶层固化,法国社会人口被分割成“文化内部人”和“文化被排斥者”,后者构成了所谓的“外围法国”。(图为勒庞)

另一方面,社会“碎片化”趋势明显。由于每个人心中都存着一种不确定性和失去目标的感觉,他们因而会尝试通过激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焦虑,或政治上倾向极端主义,或行为上蔑视理智、嗜好暴力。这种冲突心理尤其存在于下层民众中,他们在社会和经济变革的浪潮中不断受挫,心理承受力降至低谷。(图为巴黎学生示威)

第二,移民问题突出,成为法国社会局部混乱的主要因素。统计表明,法国大部分暴力犯罪、流血事件多与移民有关,尤其牵涉到阿拉伯-非洲移民。而伊斯兰极端主义对移民社群的加速渗透是法国移民问题中的新现象,也是导致法国社会关系日益紧张的新因素。(图为睡在铁路桥下的移民)

第三,民众与政府在改革问题上严重对立,社会和政治冲突频发。自1990年代以来,法国政府处于加强经济竞争力的考虑,多次发起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但由于涉及民众利益较大,社会反对声音强烈,并多次导致政治危机。法国社会因改革不畅已进入冲突多发期。(图为2005年骚乱后的巴黎街头)

法国社会危机频发是社会结构失衡的一种表现。冷战后,经济全球化和欧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给欧陆国家带来了新的挑战,以莱茵模式为主的法国(也包括德国、意大利等)出现了严重的不适应症,以往行之有效的经济、社会管理方式失灵,正面临痛苦的结构性调整。(图为莱茵河)

首先,法国经济和社会制度的主要特点是高福利和高度的劳动保障。1990年代以来,高度保护型社会制度的结构性弊病日益突出,“福利国家病”已严重制约法国经济发展。但改革和调整首先涉及公共服务部门和传统生产企业,触及中下层民众利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收入两极化趋势,使社会分裂进一步恶化,原有社会共识大大降低,围绕经济与社会改革的冲突不断增多。(图为马赛街头的大选海报)

其次,法国目前的政治精英多出身于较高的社会阶层,他们对社会缺乏深入了解,严重忽视了法国的社会分化趋势,仍坚持以中产阶级社会为决策和施政基础。由于政策调整明显不足,政府越来越失去普通民众的信任,选民的抗议性投票逐渐增多。(图为里昂投票站)

再次,传统的移民政策已远远不能适应“移民社会”的需要。一是经济融合代价高昂,为将移民纳入社会福利制度,国家不断增加财政支出,使国家预算雪上加霜。二是文化融合难以实现,“文化多元主义”有名无实。三是就业融合徒有虚名,种族歧视导致大量就业排斥现象,移民就业难上加难。(图为巴黎反种族歧视游行)

社会危机引发了民众价值观的危机与冲突,导致主流政党影响力下降,国内政局趋于复杂化。法国社会下层民众被一些带有极端色彩的小党所吸引,这些政党影响力日益扩大。其中以“反移民”著称的法国极右势力国民阵线的突起最为明显。它的支持者中大部分是工人、农民、失业者等社会阶层分化的受害者,容易被国民阵线宣扬的“法国人优先”思想吸引。(图为国民阵线支持者)

严重的经济与社会问题及其引发的各种危机,使法国在制定欧洲政策时不得不瞻前顾后,既想在推动欧洲发展问题上有新的作为,又不得不更多地照顾国内部分选民的“反欧洲”情绪。此外,危机也刺激法国对外贸易保护主义升级。(图为法国与欧盟旗帜)//资料来源:王朝晖《法国社会危机的根源及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10期。图源:东方IC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