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人民币国际化后瓶颈凸显 一症结难治 /

人民币国际化后瓶颈凸显 一症结难治

中国货币的人民币在2016年10月1日被正式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和“可自由使用货币”俱乐部成员。但人民币在这一重大进步后却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差强人意。

据日本产经新闻5月3日报道,人民币成为国际上可自由使用的币种后,却在海外的利用率呈现急剧减少的颓势。今年一季度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利用率为14%,较顶峰时期的2015年、即没有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可前减少达一半之巨。在包括非贸易结算在内的国际结算中的占比也出现下滑。

据分析,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是中国货币管理部门为防止资本流出和人民币贬值而加强资本管制,另外根深蒂固的人民币贬值预期也构成不利因素。中国政府期待的人民币国际化正在减速。

人民币完成国际化后却出现使用率下滑颓势(图源:VCG)

作为贸易收付款的人民币结算在2009年首度解禁后,其利用率连年上升,到2015年创下历史最高记录的27%。然而随即就表现出一蹶不振的下滑态势,2016年首次低于上一年水平,降至19%,2017年一季度则下滑至14%。而且从交易细节观察,与人民币利用较多的,是与中国大陆贸易非常密切的香港,在海外的实际利用比率被认为更低。

人民币结算减少不仅限于贸易。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上海辖区跨境人民币结算为4,413亿元,比上一年同期减少23%。这一数字除了贸易结算以外,还包括资本交易、留学费用等大范围用途的结算。按季度计算,2015年三季度的结算额为1万亿元,而2017年一季度减少到了一半以下。

据由全球大型金融机构组成的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统计,国际结算中人民币占有的市场份额,在今年3月为1.8%。从各货币情况来看,继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及加元之后位居第六位。而2015年8月的市场份额为2.8%,超过日本,排名第四,退步明显。

不仅结算,人民币在海外的保有量也在减少。香港是人民币流通的海外最大市场,但人民币存款余额截至3月底为5,072亿元,为6年来的最低水平。2014年12月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万亿元,两年多的时间减少幅度也达到50%以上,变化剧烈。

人民币利用率急速降低的主要原因还是中国政府不顾市场规律的行政干预。中国政府从2015年开始阶段性加强资本管制,2016年11月规定超过500万美元的海外汇款和兑换业务要提前申请。还对人民币的海外直接汇款进行了限制。其目的是防止因资本流出而导致人民币快速贬值。另一个原因是2015年8月人民币基准汇率下调,人民币贬值预期基本确定,海外投资者不想持有人民币。

中国政府自以为正确的行政干预经济总结出恶果(图源:VCG)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高海红认为,在人民币有升值预期的2013年之前,人民币的国际化步伐快速推进,但人民币汇率达到顶峰后,国际化也随之减速,这样的变动还在正常范围。

中国政府方面,在2016年制定的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目标,并在当年10月以人民币被纳入IMF的虚拟货币特别提款权(SDR),实现了国际化的短期目标。

但行政干预作为中国政治体制下一大不可能改变的症结,影响了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合理发展。中国政府当前优先的目标是人民币汇率稳定和抑制资本流出,但却牺牲了人民币的国际化。中国人民银行似乎也意识到了资本管制的副作用,4月份部分放宽了人民币的海外汇款限制。也有观点认为,中国政府将等待资本流出趋稳等环境的完善,长时间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