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构建主场时间 一带一路与毛邓战略异同 /

构建主场时间 一带一路与毛邓战略异同

从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到2016年二十国集团(G20)杭州峰会,再到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 高峰论坛,中国外交进入“主场时间”。从中国近现代史出发,今天习近平所提倡的一带一路战略,与毛泽东和邓小平当年的国家外交战略思想,有何异同?

“西出阳关无故人”

中国地处亚欧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地势由东到西逐渐升高,西部的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阿尔泰山构成卫护中国的地理屏障。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在《论中国》一书中所言,这一屏障既形成了一个较为封闭的地理单元,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陆路交流,也造就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繁荣与稳定,形成了亚洲东部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中国人独特的“天下观”。

唐代诗人王维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出的正是古代“中央之国”对于这道屏障以西、西域的真实看法。官员到这些地方任职,都被认为是“贬谪”。
纵观中国古代,自两汉张骞、班超、丝绸之路以后,中国主动走出这道屏障的例子屈指可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绸为西洋各国必须之物,本着体恤西方日用需要,特别恩典西方前来贸易。

1497年,葡萄牙探险家达?伽马(Vasco da Gama)率领舰队经好望角成功驶入印度洋,满载黄金、丝绸而归;1581年,俄罗斯哥萨克领袖叶尔马克(Yermak Timofeyevich)率领一小队哥萨克向东越过乌拉尔山。这一次地理的屏障失效了,中国被动地卷入世界体系,沦落尘埃。

一带一路论坛的峰会现场(图源:VCG)

超脱意识形态与务实主义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00年辛丑事变,再到1919年《巴黎和约》、1937年卢沟桥事变,中国一次次地被动卷入,直到1945年二战胜利作为战胜国才稍稍掌握自己的命运,1949年毛泽东宣布中共建政才真正开始掌握自己的命运。

信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毛泽东,以意识形态划线的革命外交,大力对外援助“世界革命”,以及“三个世界”学说的提出,使中国在美苏两大阵营之外独树一帜,世界各国在美苏之外有了另外一个选择。1970年代,国际政治学界曾流行中美苏“大三角”的说法,中国俨然与美国、苏联并立如“三国演义”,毛泽东本人在世界享有盛誉。

然而,毛泽东具有强烈意识形态革命外交,脱离了中国实际国力,加重了国民经济的负担,一方面留下了如坦赞铁路等标志性项目,一方面如阿尔巴尼亚简直将中国当成了“凯子”,予取予求。如文革一样,毛泽东在革命外交上也走得太远,随着毛泽东走下神坛,中共告别革命,革命外交被摒弃。

面对毛泽东留下的混乱,对于继任者邓小平来说,解决中国自身的问题,比任何问题都重要。务实的邓小平对外“韬光养晦”,改革开放,积极融入西方体系,利用西方体系发展自己,“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邓小平之于外交,理论上建树不多,所谓的“邓小平理论”关注的也仅是中国内部问题,然而邓小平却为后来者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十多年的韬光养晦,中国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狂奔,再回首一个个曾经效仿、艳羡的对象对抛在身后,邓小平“绝不当头”已变成无论中国是否愿意都得当头。

当西方各国经济陷入衰退,中国扮演起世界经济发动机的角色;当西方因经济衰退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时,尚不被部分西方承认“市场经济”地位的中国扛起自由贸易的大旗;中国模式、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银行……,中国外交进入“主场时间”。

从目前来看,今天中国政府在“一带一路”,从构思上吸取了毛泽东和邓小平时代的经验教训;与其他国家的跨国经济规划相比,也展现出更强的行动力。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