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中国东风-26B首试身手 为何能领先美俄 /

中国东风-26B首试身手 为何能领先美俄?

“航母杀手”越来越强悍!

前几天,针对关于“解放军火箭军部队组织导弹试射”的提问,国防部发言人若隐若现的回答让中国军迷圈炸锅了!这是官方透露的中国反舰弹道导弹大杀器首次实弹试射?

资料图

国防部新闻局答记者问

记者:据了解,解放军火箭军部队近日组织了一次导弹试射,请予以证实。

国防部新闻局:为提高部队遂行任务能力,有效应对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根据年度训练计划,火箭军部队近日在渤海某海域进行新型导弹武器作战检验,达到了预期效果。

东风-26B首射?

过去,军迷们及国外军事专家们都习惯了解放军对导弹试验保持神秘姿态,即便公开发布也是让人看不懂的几句话。而这次国防部通报却一反常态。

很罕见的详细披露,同时点出任务类型和武器,以及实施地点,即在渤海某海域进行的新型导弹武器作战检验,而且新闻是主动发布,这说明此次火箭军的导弹作战检验是有针对性的。

外国媒体或研究机构通常从中国民航局空中交通管理局航行情报服务中心发布的航行通告(NOTAM)来推断,因为在导弹试射时,需要公布禁航区,以免在导弹的上升段与民用飞机发生冲突导致危险。

根据4月17日民航局发布的A0985NOTAM,解放军火箭军在五一劳动节之前的4天内连续进行了4次导弹试射。

第一次在4月27日上午9点至10点,酒泉航天发射中心上空封闭一小时,该区域也是火箭军某基地的所在地。第二次是4月29日,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进行航空封闭管制。第三和第四次在4月30日的上午和下午,封闭地点与前两次相同。这说明火箭军在4天内进行了4次两种射程的导弹试射。

在4月末,内蒙古四子王旗江岸牧场附近坠落了一段导弹残骸,有台媒称这是东风-26B型弹道导弹的一级火箭发动机残骸。这段残骸的落点在内蒙古中部的四子王旗,是我国航天系统常用的返回舱回收地区和导弹一级分离的落区。而且该地区正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库尔勒试验基地,酒泉基地和渤海某综合试验靶场之间,从距离上看,符合中远程弹道导弹的一级脱离段。

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库尔勒基地,至渤海某综合试验靶场,距离大约3000公里,这很符合火箭军目前装备的东风26型中远程导弹导弹的射程特征。

从酒泉航天发射中心附近,至至渤海某综合试验靶场,距离大约2000公里,这又很符合中国首枚反舰弹道导弹——东风21D型导弹的射程特征。

而在四子王旗发现的导弹发动机残骸上的E/ADF-26B标识,按照国军标编号翻译过来,就是火箭军(E)/导弹(A)东风(DF)-26乙(B),即东风-26B型中远程弹道导弹。

此次试射的东风-26B改进型号导弹首次出现。按照国防部发言人所说”新型导弹武器作战检验“,而不是”新型导弹试射“,很显然这是该导弹列装火箭军以后,全面形成战斗值班能力过程中的发射行动之一。火箭军的导弹旅远程机动到西北,然后向”渤海某海域“靶场连续发射数枚射程3000公里的东风26B导弹,打击海上目标,显示出解放军火箭军强大的远程对海打击能力。

“航母杀手”的成长

其实,中国反舰道导弹的部署,早在2013年就被美国军方关注到。“中国部署世界上第一款具备作战能力的反舰弹道导弹,已经史无前例地被美国国防部所证实”。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教授安德鲁·埃里克森称,从许多角度来看,中国反舰弹道导弹的部署“路线图”具有与众不同的过程。

2013年5月初,美国国防部出台了关于“中国军力发展与安全活动”的报告,这份报告包含了对中国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发展状况的大量官方态度和数据资料。报告称,中国在2010年已经开始部署射程在1500公里以上的“东风”-21D型(CSS-5)中程反舰弹道导弹,而且搭载了具备机动能力的弹头。

东风-21D

美国五角大楼评估认为,“该导弹给予解放军攻击大型水面舰艇的能力,包括在西太平洋上航行的美军航空母舰”。在相关的评论中,负责东亚事务的时任副助理国防部长大卫·赫尔维称,“部署意味着具备有限的作战能力”。

至于这种导弹对准的目标,美国国防部认为,“解放军海军正在提高自己的超视距瞄准能力,装备搜集水面和天空信号的超视距雷达。而且这种雷达已经被用来与侦察卫星协作使用,任务是对距离中国较远的目标进行定位。因此,该设施可以对远距离精确打击提供有效支持,包括反舰弹道导弹的部署”。

然在这个方面,从公开的信息来看解放军最终达到的水平还是一个未知数,在过去几年时间里,中国进行了大量重要的航天发射活动,这得益于中国现有的以航天为基础的发展架构,同时也提高了反舰弹道导弹的中段和末段制导能力。”

前任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洛克利尔曾对参议院武装力量委员会表示,有大量值得注意的事例表明中国正在提高自己的军事能力,其中新型反舰弹道导弹开始部署,我们认为这种导弹在设计上就是针对美国海军航空母舰的。

中国的反舰弹道导弹发展显示出一些重要的动态。在此以前很少能看到,外界似乎对中国国防工业持续提高的未来,越来越呈现出一种普遍的认同。中国发展和部署独一无二的武器系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也显现出,中国的武器研究者们不再遵循苏联/俄罗斯的武器发展道路,而是以美国的武器发展思路作为未来努力的方向。中国通过一种兼收并蓄的“结构创新”方法,引进并发展国产武器,同时结合现有的技术,以新的方式生产被称为“杀手锏”的武器。

失落的榜样

很多人会习惯性地问道,中国反舰弹道导弹这么牛,为啥弹道导弹如此强大的苏联人和后来的俄罗斯人没有研制部署?

苏-27

上世纪50年代,中国的确接收了相当大数量的苏联军事工业基础设施、系统和专业知识技能。而且,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还接收了新一批俄罗斯武器,这对后来中国的许多武器项目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主要的武器包括飞机、巡航导弹、鱼雷和海军水雷。

苏联人当时也研制了反舰弹道导弹。然而,连美国学者都承认,还没有有效的证据显示,中国是以苏联曾中途放弃的反舰弹道导弹项目作为“蓝本”。

在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期间,当美国的航母进入苏联核武器射程范围内时,马克耶夫火箭设计局(SKB-385)正在发展R-27(4K18)(北约代号SS-N-6)型潜射弹道导弹。也正是在那一年,莫斯科正式同意发展一种反舰弹道导弹——R-27K(北约代号SS-NX-13)。

从外观上看,这种导弹与先前同型号导弹一般无二,900公里射程的R-27K反舰弹道导弹,第二级推进器采用KB-2液体燃料推进引擎,该装置由伊萨耶夫设计局设计。发射之前,该导弹通过Legenda海洋侦察卫星系统(RORSATs)和图-20“熊-D”飞机上的Uspekh-U式雷达获得目标数据。

该导弹搭载的0.65MT当量的核弹头可以依靠信号制导,在最后50公里范围内打击目标舰艇,通常精确度在370米左右。

苏联航空航天的专家们相信,R-27K具备制导系统,可以击中岸边非常精确的点目标和水面战舰。自1970年12月开始,R-27K反舰弹道导弹系统在随后的20次试射活动中,只有4次失败。

1972年12月,苏联人进行了第一次水下发射,发射平台是Golf K-102型潜艇,此外还动用了Record-2型火控系统和Kasatka B-605型卫星跟踪目标搜寻系统提供相关配合工作,在进行的11次试射中有10次获得成功。

R-27K潜射反舰弹道导弹和K-102型试验潜艇都通过服役验收。然而,由于上世纪70年代达成的“限制战略武器会谈”,把每一个潜射弹道导弹发射管都看作是战略导弹,无论其搭载的是对陆攻击导弹还是战术型反舰弹道导弹,所以R-27K导弹并没有最终具备作战能力。

此外,苏联卫星对目标追踪能力并不足以支持导弹的末段精确制导,而且这一项目还要与更加成熟的武器系统(专门针对大型水面舰艇)展开竞争(如“暴风雪”鱼雷)。最终,苏联这一反舰弹道导弹项目在1975年12月被下令终结。

SS-NX-13型反舰弹道导弹从1973年11月开始并没有进行过新的测试,然而,这一武器展示出来的先进技术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项目日后仍可以重新启动。如果不签订“中程核力量削减条约”,俄罗斯(美国也很可能如此)很可能在中国之前就会发展属于自己的反舰弹道导弹。

1987年签订的这份条约禁止美苏两国拥有500至5500公里射程的陆基发射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

潘兴-II的夭折

近十年来,中国特有的武器不断涌现,美国一些专家认为,除了中国的努力和重视之外,极具天赋的中国工程人员能够注意将国外技术和思路整合到自己的武器系统中。

“潘兴”-II

一些美国防务学者声称,关于反舰弹道导弹,这种系统似乎至少包括从美国MGM-31B型“潘兴”-II型战区弹道导弹系统上汲取的概念,因为该导弹搭载了机动重返大气层多弹头。“潘兴”-II型弹道导弹的模式无疑给中国工程师带来了巨大的帮助,不过他们在发展和部署一款真正的反舰弹道导弹时,还必须在这些基础上实现更大的提高。

美国人的证据是,在中国反舰弹道导弹发展的过程中,从很多的文章和书籍中都可以寻觅到蛛丝马迹,“潘兴”-II弹道导弹系统的成功与失败都成为中国专家最为关切的重点。

中国也有人士认为,“潘兴”-II导弹对中国“东风”-15C和“东风”-21(以及“东风”-26导弹)系列弹道导弹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潘兴”-II导弹部署之后,最初的“研究工作”据称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完成,并且通过“具备末段制导能力及机动控制能力的的弹头”将研究成果整合到“东风”系列导弹中。

正在起竖的东风-26,带尾翼的锥形弹头与美国潘兴II导弹类似

至于中国反舰弹道导弹与“潘兴”-II型弹道导弹的关系,不少美国学者认为,后者对中国发展反舰弹道导弹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东风”-15/CSS-6型中程弹道导弹就是以“潘兴”-II导弹为基础,在其再入载具上有用于末段机动的可调整控制翼。

通过现有的照片,美国人认为,东风-21及东风-26导弹与“潘兴”-II导弹也存在近似之处,两种导弹都采用了可调整翼面,允许重返载具在末段进行机动。中国军方的工程设计人员把这种技术整合到反舰弹道导弹的设计上。

“潘兴”-II的弹道示意图

不过,“潘兴”-II导弹实际上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反舰弹道导弹,它只是具备了末段机动能力。该导弹搭载了一枚W-85型5-50千吨爆炸当量的核弹头,其圆概率误差在30米左右,末段精确制导主要依靠雷达和地形匹配系统——这种制导手段在打击海上的航空母舰时是无法采用的。因此,中国不得不在制导体系上采取技术创新。

“潘兴”-II属于两级固体机动弹道导弹,射程可达1800公里。弹头在入大气层后可作一定的机动飞行。“潘兴”-II分有核和非核两种弹头,因为精确度高,它成为美苏80年代中导谈判的焦点之一,苏联人对这种弹道导弹非常忌惮。在双方互相让步后,“潘兴-2”导弹于1988-1999年退役。

从2010年后,美国人已经看到,中国可能会在“东风”-21D的基础上发展不同射程的反舰弹道导弹,包括射程更远的型号。如今,部署一款具备初始作战能力的反舰弹道导弹所面临的挑战已经解决,中国可以选择发展其他不同版本的反舰弹道导弹,能力互补或者有自身特点。

这一次东风-26B导弹的试射,可能印证了中国已逐步建立起信息搜集基础设施体系,为反舰弹道导弹精确击中目标提供制导,未来的新型反舰弹道导弹可能会更快速地融入部队,迅速进入战备状态。(石江月原创)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