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一带一路成钱坑 中国央行副行长这样说 /

一带一路成钱坑? 中国央行副行长这样说

北京时间5月1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宣布:“中国将加大对一带一路建设资金支持,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约合150亿美元)。

除了丝路基金增资计划外,在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也对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表示鼓励之意,预料规模将上看3,000亿人民币。据统计,截至目前,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已分别提供了2,500亿和1,300亿人民币专项贷款,借以支持“一带一路”各项融资合作使用。随着资金进一步到位,金融机构所提供的资金量将接近8,000亿人民币。

对此,网上出现不少杂音,其中最显著的呼声认为中国是“穷大方”,甚至有不少人将中国注巨资投资一带一路比喻为“烧钱买存在感”。对此,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提出了具体的思路来为“一带一路”增资计划提供背书。易纲表示:“中国所牵头的一带一路不是进行单向的资金支持或单方面让利。通过模式创新与试点,中国正同各成员国摸索一种有商业回报的,可持续的新型投资模式。”

中国央行副行长易纲对一带一路发表看法(图源:Reuters/VCG)

投资有回报就不会“打水漂”

对于“一带一路”资金池水位持续溢出,中国各界开始担忧“下不了船”。面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环境不佳的事实,中国贸然投入过大资金恐有“烂尾工程”的疑虑。对此,易纲表示:“只要有回报,投资便不会打水漂”。

从过去的对外投资经验来看,这种声音并非无的放矢。早年,中国政府向发展中国家提出诸多援建计划。然而,在援建前未就当地实际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工程结束后未就当地基础设施运营人才展开相关培训,导致的后果便是基础设施运营绩效不佳。在未达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下,这些基础设施便遭到弃置,这不仅形成严重的资源配置浪费,也让中国援外的善意蒙上阴影。

对此,中国政府经历过一系列的内部检讨并参照了外部援助经验后,对于中国的援外计划做出诸多修正。相较于原先“送给对方”的做法,中国政府提出的新思维是“同对方共同展开需求评估”,根据对方实际需求拟定了“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投资开发策略。

从定义来说,所谓“开放包容、互利共赢”是指各方以契约形式就沿线国家所需基础设施签订法律文件。有别于以往中国对外援建计划是两国间的赠与行径。“开放包容、互利共赢”意味着引入国际社会多元声音,让出资方与项目需求方间能够坐下来共同探讨如何让实际需求落地。

对中国而言,这是在广泛参考了多方经验后研拟出的新对策。相较于以往“单对单”的援建项目,引入多方参与,建立多方的市场化运营机制有助于提高各方违约的成本。此外,相较于以往由单一援建国主导的项目,在多方参与下,作为利害关系的共同投资者,项目投资能否回收成为各方在乎的重点,“开放包容”的机制设计也让各参与方能共同就项目可行性展开深度探讨,这有助于提高项目可实践性,最终提高“一带一路”的成功机率。

一带一路具有巨大潜能就待有心人来灌溉挖掘(图源:Reuters/VCG)

影响力不靠烧钱靠实践

不容否认,“一带一路”是一项极为大胆的倡议,其中也存在诸多对以往经验“纠错”的试点需要。从现实而论,倘若“一带一路”能在“边学边做”过程中逐渐汇聚经验,也将自然而然形成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至于习近平在此次峰会上大手笔提出的增资设想,恰如易纲在接受专访时提到:“一带一路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项目都面临着严重资金短缺问题”。如果不能以充分的前期资金撬开所需巨额资金杠杆,即使可行性再高的投资项目也不可能启动。谚语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于潜在总量逾35万亿美元的“一带一路”商机,中国亟需做到抛砖引玉。

当然,“一带一路”的沿途充斥着风险。中国政府也绝对需要记取过去的经验总结教训,“踩着石子过河”,避免让这项具有改变地缘经济地貌的宏大计划最终沦为“烂尾工程”。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