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文化博弈 解局香港简繁体字之争
日前,有香港网民在脸书群组“不愿小朋友成为功课奴隶”上发贴,表示就读官办小学二年级的孩子,电脑科功课需要将繁体字的句子改写为简体字,身为家长对此大为反感,直言香港人不需要学写简体字。此帖一出,即引起广泛争议。而这一切,并不令人意外。
由来已久的争议
关于简繁体字和推行粤语还是普通话的争议,只要被曝于社交网络平台,或者港府、教育机构等推出相关的政策,总能引起舆论的喧嚣,并引起广泛的讨论。讨论不只限于香港,在媒体刊登文章下面的跟帖情况来看,内地对该争议的反应同样激烈。
本次争议的导火索以小学二年级的作业题目和学生家长的反应为契机。在一部分家长看来,小学生还是应该继续书写繁体字,而对于简体字,只要做到认识和会读即可;也有一些网友认为,推行简体字是迟早的事情,因为简体字的使用是一种进步的趋势。
其实,香港繁简之争由来已久。近年,由于香港政改、“占中”运动等,繁简之争日益被“政治化”。2016年2月,香港TVB采用简体字幕引发争议,部门香港市民对普通话节目感到不满,称此举“赤化”、紧盯“CCTV(中央台)”。
由于政改、“占中”运动等繁简之争被“政治化”(图源:AFP/VCG)
不止限于简繁体字,关于以普通话还是广东话教授语文,也引起讨论。香港政府2008年开始推行“普教中”以来,一度遭到民间和教育界反对。2016年2月,香港特区教育局计提到继续以“普教中”为远程目标,以校本方式推行,又指出中小学生应具备“认读简体字能力”,并把“认同国民身分”等列为学习宗旨。这也让不少香港网民质疑当局要进一步“内地化”。
不可否认,在关于简繁体字和“普教中”的争议中,裹挟着政治的因素,在这里面有“港独”的涌动。除此之外,也是两种心态的博弈。这在一些网民的评论中可见一斑。
部分网民称简体就是残体,针对上述事件中小学生作业要求繁体转化成简体书写,这部分网民表示,“香港人是不会用简体字的,老师你是内地过来的吧?”言辞中暴露出对自身抱持的优越性和对内地毫不掩饰的鄙视。
也有比较理性的评论指出,发贴家长过分敏感,把事件政治化和阴谋化,批评部分香港人的观念是“无脑”,是“逢中必反”,对香港百害而无一利。
争议背后的真相
争议只是浮于表面的一个引爆点,争议下面掩藏着怎样的真相?是关于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两种心态的博弈。
对推行简体字与普通话抱持反对态度的,里面有保护本土文化的成分在里面,然而,更重要的是对内地心态上的优越感。当一直以来习以为常的事情被挑战,抵触与反抗是最本能的反应,在做出这种反应后,理性的头脑会结合实际的社会文化环境与发展形态做出相应地调整,也许过程会缓慢,但并不是一味地排斥。
对内地来讲,从数量繁多的跟帖可以看出,对香港一些人自诩的优越心态嗤之以鼻。这实则是一种反制。
概括来讲,争议中包含着不同的矛盾:一种是香港内部关于简繁体字的争议;另一种则是内地与香港关于简繁体字争议的争议,这实则是两种心态(优越与反优越)的碰撞与博弈。只是,两对小矛盾都处于中港这个统一体中,这就需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过度强调优越感,暴露的恰恰是狭隘的认知和不理智的判断。这不止适用于文化,社会领域同样适用,躺在狭隘的优越性的温床上,并不是理智与高明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