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释疑一带一路 北京需转变思维 /

释疑一带一路 北京需转变思维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日前已经结束,印度并没有派出代表与会,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18日还就中方是否会尝试解决印方对中巴经济走廊的关切做出回应称,走廊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地区互联互通和地区国家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当然,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持警惕态度的不只是印度。从此次峰会来看,在东盟十国中有八国派出总统或者总理级别的官员与会的情况下,新加坡一度纠结派出何种规格的领导人。2016年习近平的首访选择了伊朗、沙特和埃及,但中东重要三国首脑集体缺席。这些国家的消极与犹豫说明它们在战略层面对中国的提防。

即便有一些国家在口头上承诺支持中国倡议,但他们的行动明显要落后一步。俄罗斯、泰国和缅甸等领导人多次表示愿与中国合作,但中俄莫斯科-喀山高铁项目、中泰高铁项目以及中缅密松水电站等工程遇挫说明这些国家尚未对中国的倡议形成清晰的认知。

“一带一路”的确给沿线国家带来了实惠,但它们仍是将信将疑(图源:新华社)

并且,国际舆论总是将“一带一路”倡议与“争夺全球主导权”挂钩,认为中国要通过这个倡议组建新的战略联盟集团对抗美国,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峰会上用六个“不”做出了直接回应: “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中国不会干涉他国内政,不会输出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更不会强加于人,不会重复地缘博弈的老套路,不会形成破坏稳定的小集团。

此番表态是对外界担忧的一种彻底否定。但在分析人士看来,这种表态不足够,因为他只告诉了外界中国不会这样做。

那么,“一带一路”究竟是什么?要通过何种方式实现何种目的?中国会怎么做或者说中国的做法与西方到底有何本质性的区别?在短期目标——各方共赢实现后,长远的目标是什么?

在倡议达到一个基本预期并改变现行的经济秩序后,中国又该如何定义未来的组织形式?中国应该如何对待那些不加入倡议的国家?这些问题,习近平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且清晰的答案。

中国的误区

在此次峰会论坛期间,有一个小插曲很有意思: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亲信、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在出席峰会论坛期间表示,未来如果能编写一些大学生和年轻人都看得懂的宣传册,我们也可以用来宣传“一带一路”。“看得懂”这个词值得中国思考。

相比于其他国家更多使用有针对性和更为直观的措辞来解释自己的计划或者政策,中国官方近年来在对外宣传中喜欢用涵盖意义比较广的词,例如在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时用的是“亲、诚、惠、容”,与美国发展关系则提出了“新型大国关系”的概念。这种措辞上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外界难以理解甚至出现了曲解中国价值观的情况。

西方一直对“一带一路”将信将疑也是因为中国在对外公关时使用了大量有中国特色的话语,比如命运共同体、丝绸之路精神等。

因掺杂了历史背景和中国哲学的因素,西方理解起来并不容易,甚至有学者还指出,中国讲太多历史很容易使人想起朝贡体系,这不利于增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理解和信任。

中国对外宣传“一带一路”通常会使用一些“大词”(图源:VCG)

并且,中国在对外宣传中对“一带一路”的定位也存在问题。在该倡议提出两年后,中国官方才给出了一个标准的译法,定为是一大倡议(initiative)。

在这一段时间里,西方一直将其定位为中国的“战略”(strategy)或者“计划”(plan),这些措辞都很容易令人产生军事安全方面的联想,尤其是中国对外宣扬步调慢了一拍,西方已经先入为主形成了自己的认知,误解和怀疑早已产生。

在西方一片质疑声音中,中国一直强调这一倡议完全是经济层面的合作。诚然,中国希望通过与沿线国家在装备、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对接,各取所需,实现共赢,是一种“在商言商”的模式。

但在这一倡议背后,政府发挥了强有力推手的作用。中方与他国进行的大型基建项目,包括高铁、工业园或者产业园都有政府的影子。这就决定了“一带一路”倡议本身是带有一定的政治性目的的,美日印等国的担忧恰恰来自于此。

“一带一路”是有战略意图的,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事实却是中国一再选择性回避解释背后的战略意义,试图用成功的现实来让那些战略和政治争议自动消失,以为用实际的发展就可以解决目前敏感的或者扯不清的政治战略问题。

中国需换位思考

无论是外交中的含蓄用语还是在争议面前的回避,都体现了中国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强调自己的立场,却很少考虑他人的接受程度。但是,“一带一路”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大工程,沿线各国的国情不同。如果中国总是套用现有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在争议面前选择“不解释”,只会增加对方的不信任,如今的境况就是就是一大教训。

中国应该使用让外界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宣传“一带一路”(图源:VCG)

中国“走出去”已经有多年,与世界的融合程度正在逐步加深。如何清楚解释自己、让他国更好地明白自己的意图显得更为迫切。这就需要中国进行换位思考,理解他国的思维方式。从外交术语上来看,西方更喜欢用直观的词语,那么,中国在宣扬时就应该贴合他们的实际,用通俗易懂的措辞。

当然,西方对中国的误解不仅仅源于他们对这一倡议字面意义上的理解。它们总是将“一带一路”类比为马歇尔计划,这种怀疑并非是空穴来风。毕竟美国在实施这一计划时对苏联是持开放态度的,也曾欢迎苏联加入。

中国一直称欢迎所有国家加入,但重点一直放在东欧、亚洲和非洲的互联互通上,规划的沿线国家并不包括美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这种强烈的反差很容易让人产生中国是在欧亚非划地盘对抗美国的印象,让人以为中国与当时的美国并无二致。

西方习惯了以“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依然没有摆脱用冷战时期思维考虑问题的方法。二战后,美俄对他国的经济援助都限于盟友,是为了对抗之目的。

在过去多年里,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提出的发展战略能够摆脱这样的模板。因此,即便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是想要与美国模式划清界限,想要呈现出与美国完全不同的思路,也不能左右外界依然用老眼光来看待问题。

当外界依然认为中国是在走美国老路时,中国的确有必要澄清事实并非如此。但是,这并不足以打消外界的担忧,中国需要更为直接一些,大胆去面对西方“地缘政治”层面的质疑,弱化有关“沿线国家”等这样具有排他性意味的表述,让他们知道,只要愿意合作,中国就保持欢迎的姿态。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