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解放军第四十七集团军:血火锻造出铁军 /

解放军第四十七集团军:血火锻造出铁军

1948年11月,第十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七军。梁兴初任军长,周赤萍任政治委员。第二十八师改称第一三九师,贺庆积任师长,晏福生任政治委员;第二十九师改称第一四○师,叶建民任代师长,张百春任政治委员;东北军区独立第八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步兵第一六○师,王明贵任师长,邹衍任政治委员。全军共5.6万余人。本文摘自2015年第4期《湘潮》,作者董保存。

1955年,梁兴初着中将服留影(图源: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七军整编为第四十七集团军的时候,我正在为开国上将萧克将军编辑他的长篇小说《浴血罗霄》。有一天,我问他:“您小说中的原型是哪个部队?”老将军回答说,是湘赣苏区的红十七师。我又问这个部队现在哪里,他说部队南征北战,编来编去,多次转隶,如果找老底子,是现在驻临潼的四十七军。(编者按:2017年,解放军以原第五十四集团军等18个集团军为基础,调整组建13个集团军,番号分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一至第八十三集团军。)

浴血罗霄的老部队

萧克将军所说的“老底子”,是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七军一三九师。它最早被称之为师,是1930年10月——湘赣革命根据地红军独立第一师。两年之后,该师编入红八军,改称第二十二师。1933年6月,又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改称第十七师,师长由红六军团军团长萧克兼任,蔡会文任政治委员。

萧克带领这支部队,参加了保卫湘赣苏区作战,特别是蒋介石对中央苏区进行第四次“围剿”时,他们奉中央的命令,进至茶陵县梅花山地区,与追来的敌军3个独立团展开激战,消灭敌人800多人,击溃了敌人。萧克将军后来回忆梅花山之战时说6月以来战斗缴获最多的一次,对士气的提高,弹药的补给,有很大作用。

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这支队伍突围西征,经过100多天的浴血奋战,于1934年10月24日,在黔东印江县木黄镇与贺龙率领的红三军团(后改称红二军团)胜利会师。此后两支部队并肩作战,转战湘鄂川黔,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的长征。

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开始长征。在敌人130多个团的围追堵截下,他们转战数省,过雪山,闯天险。1936年7月编为红二方面军后,进行艰苦卓绝的西征,历尽千辛万苦,才到达会宁与红一、四方面军会师。

抗日战争时期,红军改编为八路军,这支部队被编为八路军第一二○师三五九旅。

1937年9月,三五九旅开赴抗日前线(第七一八团和师直留守陕甘宁边区)。当他们到达晋西北以后,这里的国民党驻军早已落荒而逃,岢岚、五寨、宁武、偏关、河曲、保德等7个县城先后沦陷。一二○师主力收复了晋西北七城,其后三五九旅又参加灵邱、广灵阻击战、邵家庄伏击战和上、下腰涧等战役战斗;配合一二○师主力粉碎了日军多路围攻。直到1939年9月,才奉命返回陕西绥德地区,担负保卫陕甘宁边区的任务。

“南泥湾”显精神

郭兰英一曲《南泥湾》曾经唱红了大江南北。歌中唱道:“……三五九旅是模范,咱们走向前,鲜花送模范!”这个模范的三五九旅,就是四十七军的主要前身。

南泥湾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由于日寇的疯狂“扫荡”和国民党的严密封锁,延安的经济形势日益严峻,陕甘宁边区军民已经到了无法维持正常生活的地步。为此,毛泽东发出了“发展生产,自力更生”的指示。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王震奉命率三五九旅开赴延安东南45公里处的南泥湾,执行守卫延安南大门,搞好开荒生产和部队训练。王震在全旅誓师大会上挥动着拳头,喊出了“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救保卫党中央”的口号。

“往年的南泥湾,处处是荒山,没有人烟……”这里纵横百余里,满目荒凉,是名副其实的“烂泥潭”。

部队没有房子住,王震就和大家一起搭草棚子;没有粮食,就跑到50公里以外的供应站扛粮食;没有菜吃,就带领大家上山寻野菜、采蘑菇;缺少农具,王震和战士就用废铁和弹片打制。

也有人想不通,说:“我们当兵是来打日本鬼子报仇的,不是来种地的。要种地,回家就行了!”还有的人说:“种地搞生产受苦受累,不如在前方冲锋陷阵打鬼子光荣。”为此,旅部开办了学习班。王震对大家说:“我们现在搞大生产,就是为了保卫和建设边区,为了坚持抗战,是与日寇直接作战一样光荣的事。”

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对三五九旅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情况极为重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贺龙、叶剑英、聂荣臻、徐向前、林伯渠、董必武等先后亲临南泥湾视察,给他们鼓劲加油。

当时旅部下达的指标是每人开荒6亩,一年实现粮食部分自给,两年实现半自给,三年自给有余。

通过第一年的艰苦奋战,全旅共垦荒1.12万亩,收细粮1200余石(每石274市斤),蔬菜164.8万斤,每百人养猪20头,做到了经费自给78.5%(包括衣服、油、盐、津贴、杂支等),超额完成了一年部分自给的指标。后来他们还开办了棉纺、毛织、被服和制鞋、制袜等工厂,除按规定领取的被服鞋袜外,全旅每人还领到了一条新毛毯和一套黄呢军服。住地的草棚都建成了窑洞,指战员们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和提高。

1942年2月,王震兼任中共延安地委书记和延安军分区司令员,仍常住在南泥湾,只要一有空,就参加垦荒和劳动竞赛。毛泽东特为王震题词,“有创造性”,是“生产模范”。同时,王震还被边区政府评为劳动英雄。副旅长苏进、副政治委员王恩茂、补充团团长苏鳌,第七一八团团长陈宗尧、政治委员左齐等也都表现突出,受到毛泽东和边区政府的表彰。

到1944年,三五九旅开荒种地达26万亩,收割细粮3.6万石,还种了大批瓜果蔬菜。除供应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各总部及部分兄弟部队外,全旅指战员人均吃到20个西瓜,一筐甜瓜。毛泽东得知后,极为高兴,他给王震的信中说:士兵生产收入全部归公不好,应当公私兼顾。王震按照毛泽东的指示,立即召开分配工作会议,决定将剩余的粮食归部队和个人平分。分给个人的,可以卖钱寄回家去,也可存入边区银行或入股投资生产建设。这一决定得到了广大指战员的热烈拥护,进一步提高了大家的生产积极性。

经过3年时间的开荒耕种和建设,昔日的“烂泥潭”,真正成为了“陕北的好江南”,得到了中共中央、毛泽东、边区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也被外国记者称为“荒野里产生的神奇”。

1944年11月,三五九旅先后分两批组成南下支队,向华南敌后挺进。1945年8月,第二支队(刘转连任司令员,晏福生任政治委员)奉命北上河南孟县地区。10月,他们进至辽宁辽阳地区,扩编后恢复三五九旅番号,直属东北民主联军总部。解放战争初期,参加了抚顺及北满剿匪、三下江南、东北夏季攻势等战役战斗。1947年1月,这支部队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一师。从此,梁兴初便有了能打大仗、恶仗的美名。

梁兴初后来回忆说,黑山阻击战的激烈程度超过他参加过的任何一次战斗。

1948年11月,第十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七军。梁兴初任军长,周赤萍任政治委员。第二十八师改称第一三九师,贺庆积任师长,晏福生任政治委员;第二十九师改称第一四○师,叶建民任代师长,张百春任政治委员;东北军区独立第八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步兵第一六○师,王明贵任师长,邹衍任政治委员。全军共5.6万余人。

平津战役中,第四十七军担任改编傅作义部第二六二、第二九七师的任务。

1949年4月,第四十七军向江南进军。7月,参加宜沙战役。9月,为配合第四野战军主力进军两广,在湘西大庸歼敌第一二二军一部,生俘敌军长张绍勋以下5000余人。10月底,该军军部和第一三九、第一四一师奉命配合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参加向川黔进军作战。和兄弟部队一道,解放重庆、涪陵、广安、邻水等地,俘川湘鄂绥靖公署副主任兼第十四兵团中将司令官钟彬和江阳舰队中将司令官叶裕如等;第一四○师留湘西执行剿匪与维护交通线任务。1950年1月,第四十七军奉命返回湘西,执行剿匪建政任务。一年多连续作战,剿灭了大大小小的顽匪,消除了湘西百年匪患。

不朽的雕像

一个民族要有自己的英雄,一支部队要有自己的楷模。四十七集团军的英模,是他们部队的,也是我们民族的,我们国家的。

说到四十七集团军的英雄,还要从我读小学时的语文课本说起。有篇课文是“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插图描绘了一名志愿军战士,边跑边脱下外衣,跳入冰河抢救朝鲜小学生的情景。当时我并不知道他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四十七军一四一师侦察队的文书;也不知道他所在的部队赴朝鲜参战后曾经血战临津江、夜月山后撤到龙化、成川地区整训,罗盛教就是在整训期间舍身救儿童的;更不知道四十七军曾经重创美军骑兵第一师,鲜血染红老秃山,涌现出像罗盛教一样的郝志新、净成恩、马一钧、李太林、陈启瑶等战斗英雄和英雄集体……

1952年1月2日清晨,参加整训的罗盛教和战友宋惠云一起去河边练习投手榴弹。旁边的河面已被冰雪覆盖,几个儿童正在河面上滑冰、笑闹。

忽然,传来了呼救声,有人掉进冰窟窿了!罗盛教将自己的帽子往地上一扔,直冲过去。他一边跑一边飞快地脱掉身上的衣服,纵身跳进了冰河里。罗盛教努力向落水的孩子游去,钻进水里,将落水的孩子托出水面。那少年两臂扒住冰面往上爬时,哗啦一声,冰又塌了,少年又落入水中。这时罗盛教体力已快消耗殆尽,他又一次潜入水中,用头和肩膀将少年顶出水面。战友宋惠云将一根电线杆拖到河边,少年抱住电线杆被拉上了岸。但当人们把罗盛教救上来时,他已经再也听不到人们的呼唤了。

全村老百姓都赶到了河边,沉痛悼念这位年仅21岁的志愿军战士。村民们将罗盛教安葬在村庄边的佛体洞山。

1952年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为罗盛教追记特等功,同时授予“一级爱民模范”、“特等功臣”称号。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决定追认罗盛教为“模范青年团员”。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及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四十七集团军的另一位英雄,更是声名远扬,他就是邱少云。新时期以来,中央军委决定,每一个连队都要悬挂8位英雄画像。邱少云严守纪律的英雄形象就在其中。邱少云所在的部队,是由原十五军、十九军转隶到四十七集团军的。同样也是四十七军的骄傲。

川娃子邱少云,13岁那年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兵,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参加了抗美援朝。

1952年10月,邱少云所在的连队接受了消灭平康和金化之间的391高地敌军的任务。391高地地形独特,易守难攻。在敌军和我军阵地之间还有3000多米宽的开阔地,是敌人的炮火封锁区。在这样长距离的炮火下冲击,必会导致较大伤亡。上级决定采用隐蔽作战,在发起攻击的前一天夜里,让部队潜伏在敌人阵地的前沿,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深夜,500多名身披伪装草网的战士,在蒿草丛生的开阔地埋伏了下来。他们要在敌人眼皮底下隐蔽20多个小时,稍有不慎就会暴露目标。对他们来说,一分一秒都非常难熬。夜里的寒冷熬过去了,太阳升起来了,草丛里的各种蚊虫开始向他们进攻……邱少云和他的战友们忍耐着,等待着部队发起攻击的时间。

上午10点多钟,意外的情况发生了:李伪军的一个班向山下搜索来了。他们边走边盲目地往草丛中打枪。志愿军观察所里的指挥员当机立断,下令用炮火将这股敌人全部歼灭。阵地前又平静了下来。

中午时分,敌机扔下了一排燃烧弹,潜伏地区燃起几处明火,四散飞迸着汽油燃烧液,溅在了邱少云的腿上。转眼间,他腿上插的伪装烧着了,火苗腾腾地往上蹿,很快变成了一团烈火把他包围了起来。

邱少云的身后是一条水沟,他只要在泥水里打几个滚,身上的火就灭了。可是,只要他一动,敌人就会发觉。潜伏计划也要落空,更多战友的生命就要受到威胁。这时候,烈火从腿上已经烧到了邱少云的头上。他忍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立即把手中的爆破筒递给了身旁的战友。他严守潜伏纪律,忍受着烈火烧身的剧痛,坚持不动,一直到牺牲的最后一秒钟,都没有发出一丝响动。

出击的时间到了。战友们怀着满腔仇恨,高呼着为战友报仇的口号,向敌人冲去。经过激烈的战斗,敌人被全部消灭,391高地上飘扬起胜利的旗帜。

战斗结束后,同志们在邱少云潜伏的位置上,看见了他用双手在地上抠出的深深的土坑……

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1952年11月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1953年3月,他被安葬在沈阳市志愿军陵园。6月1日,被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

在四十七集团军的军史馆里,还有一座雕像——跃身勒住马头的欧阳海。这座雕像曾经是我所在的出版社编辑出版的金敬迈先生所写的《欧阳海之歌》的封面。这部小说印数达数百万册,一时间洛阳纸贵,人们争相传看。

欧阳海的故事发生在1963年11月18日早晨,驻湖南某部从野外拉练归来。一队炮兵战士拉着驮炮的战马,正沿着铁路东侧迎面走来。一匹驮着炮架的战马,被突如其来的火车惊吓,突然跨上了轨道,站在路轨中间,战士猛拖缰绳,战马却纹丝不动。

列车正以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向这匹战马冲去,100米、50米、40米……火车司机拉下了紧急制动,车轮与铁轨疯狂地嘶叫着,一场灾难眼看就要发生了!

千钧一发之际,行列中猛然冲出一个战士,他奋不顾身地跃上铁路,抢在机车的前面,用尽全身的力气把战马推出了轨道之外……战士却倒在了无情的车轮下。这就是欧阳海!

火车安全地通过了,在滑行300多米后停了下来,而欧阳海身受重伤俯卧在轨道外侧的沙石上,倒在血泊里,副班长曾阶锋和战士李甫生把欧阳海抱在怀中。司机张世海和王治卫下车后向英雄倒下之处奔来,他们喊道:“快救这个战士,是他救了几百旅客的生命啊!”虽然有关部门尽力组织抢救,但欧阳海因伤势太重光荣牺牲,年仅23岁。

1964年,广州军区党委追授欧阳海一等功和“爱民模范”荣誉称号。

1964年1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欧阳海班”,并号召全军指战员,学习欧阳海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朱德、董必武、贺龙、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题词,高度赞扬他的英雄事迹。

顺便说一句。1965年彭德怀被安排到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担任第三副总指挥,他在成都新华书店也买了一本《欧阳海之歌》。令人吃惊的是,这本书彭德怀一共读了三遍。全书共444页,他用红笔画了线的就有148页,写了批注的有80页,共1833个字读到感人处连连落泪,点点泪痕都留在了书页上。

2009年9月,欧阳海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