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书信中国 饥荒年代的浪漫爱情 /

书信中国 饥荒年代的浪漫爱情

在复旦大学本科一年级的书院研讨课中,有一门名叫《书信里的中国人》的课程非常受欢迎。这门课没有固定教材,也不依循传统的讲授模式。授课教师张乐天会抱来50年前的厚厚一沓书信,让大家围坐成一圈读信。

张乐天是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的副院长,也是“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资料中心”的发起人和引领者。所谓的社会生活资料就是包括书信在内的各种文件档案(个人日记、工作笔记、单位账目等)。

张乐天对书信情有独钟。他对多维新闻表示:“书信最能够体现和反映中国人的道德感和价值观。”他收集的书信资料时间跨度从1949年到2000年前后,是2010年陆续收集进来的,正式收集是在2012年,到现在已近30万封了。

单一的一封信是单薄的片段,张乐天收集的信件多是在一个具体时间段内的完整通信,比如无锡农村一家五兄弟与家人跨越20年的全部通信、浙江一对夫妻20年的所有通信等。

这些书信资料大多是通过废品回收系统收集来的。它们在当今世界已经丧失了话语机会,伴随智能手机和社交软件的普及和应用,书信虽退出历史舞台却没有退出人们的文化记忆。

而在张乐天眼中,这些书信在今天依然有需要承担的使命:反映真实的当代中国。

“书信它反应的其实是人们的心灵史,可以准确地反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想准确表达一种社会关系需要大量细节,而书信是最好的指示器。”张乐天向多维新闻谈起书信的社会意义时神采奕奕。

讲到具体事例时,张教授提到自己搜集来的一套夫妻间的通信,很难想象在1960年代初期,中国正经历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大饥荒的阴影笼罩全国的时代印象下,北京的一对运输工人夫妻,依然在书信中传递彼此炽烈而浪漫的爱情。

“这对夫妻的文化程度并不高,妻子的信里还有很多错别字,有些语句也不通顺,但情感的表达十分真挚,丈夫会给她写诗,两个人即便因为出差短暂分开两三天,也会通信,在那样的艰难时期,我们会认为人由于饥饿,连最基本的欲望都没有了,但这样活生生的例子就在眼前,现在读来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张乐天谈起这个案例时感慨良多。

1961年的毛泽东为席卷全国的大饥荒忧思不已(图源:VCG)

现代年轻人脑海中的60年代,与书信中的真实还有不少差距。按照张教授的解释,中国人千百年来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具有稳定性,而建国后特定时期的概念化和符号化的理解恰恰是忽略了真正的历史,忽略了人的真实生活。

说到这里张乐天特意把语速放缓一顿一挫地说:“人的行为方式是可以超越意识形态的。”

张乐天在从书信的阅读中感受到中国人的智慧,在不同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老百姓都能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自己的生活状态,以一种柔和的韧性去获得生命的存在与价值。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