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中国人质被杀事件反转 胡锡进为何遭批 /

中国人质被杀事件反转 胡锡进为何遭批

在巴基斯坦遭绑架的两名中国人质被杀事件,意外把中国官媒《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不久前,“伊斯兰国”(ISIS)声称已经杀害5月24日在巴基斯坦绑架的两名中国公民后,《环球时报》先是发表社评《中国决不会面对恐怖主义低头》,后又补充报道称,那两人是受韩国基督教传教组织蛊惑,进入危险地区开展活动。

此举引发网民反弹,不仅是《环球时报》,胡锡进个人也成为了被集火的对象。

一些观点指责该报宣扬两名前往巴基斯坦从事传教活动的中国人“有错在先,死有余辜”,甚至称其“为宗教极端分子洗地”。

针对胡锡进个人的声音则说他曾是回族,后改为汉族,并以此质疑其在伊斯兰相关议题上的立场和主张。胡锡进曾经表达过的对“清真食品”和“清真寺”的赞美也被翻出,被认为是这种质疑的佐证。

两名在巴基斯坦被绑架的中国人被ISIS杀害(图源:@龙哥说V)

这类指控也激起胡锡进比较强烈的反应。很快,《环球时报》官微在6月11日发布了胡锡进的辩护视频,捍卫其反恐立场,强调韩国教会传教事实,并表示“那些喷子脑袋被驴踢了吧”。

稍后,胡锡进个人连发多条微博,转发其澄清视频。其中一条有关其个人身份。胡锡进表示,“我尊重伊斯兰文化,但我本人不是穆斯林。我是中共党员,坚定的无神论者。我父母是基督徒,但他们也没有影响我。我推坐轮椅的母亲去过教堂,但这与我的信仰无关。造谣我是穆斯林或基督徒,都挺没劲的。”

另外,胡锡进的微博在6月12日还发布一条音频,更完整地澄清了事实情况。

胡锡进近年尝试推出视频、音频两种栏目表达方式,一个名为“胡侃”,一个名为“胡言不乱语”。胡锡进经常抱怨《环球时报》观点被断章取义,这可能是为针对此种问题的两种新尝试。

观察人士表示,不论是针对胡锡进个人还是针对《环球时报》的指责,胡锡进的澄清都得到很多人的支持。比如,经常发言反对宗教极端主义相关议题的学者梅新育转评胡锡进的微博称,“作为老胡十余年友人、作者和某些观点的当面批评者,我作证。饭局那么多次,他没忌讳。”

其实,2017年2月也曾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当时中国已经出现宗教极端主义相关话题的激烈争论。《环球时报》发表一篇文章《“穆黑”言论破坏民族团结》,批评民间社会所谓“穆黑”言论和现象。这也是“穆黑”一词首次出现在官方媒体之中。

此文在坊间遭到强烈反弹。文章作者丁隆被“人肉”,胡锡进亦遭波及。其实,在这场论战中的另一方,其代表人物“习五一”也曾接受过《环球时报》英文版的采访。

胡锡进在此次人质被杀事件上的观点应该是中国官方态度的转达。正如胡锡进所说,“总的来看,中国没有深度介入中东等地区的纠纷,中国也不干涉他国内政,因此中国一直不是国际恐怖主义打击的主要目标。”

看“巴铁”如何保护中国人(图源:VCG)

中国对中东地区政治、宗教、领土纠纷一般不持立场,对其恐怖主义活动也主要停留在原则声明层面。这也是基于其长期以来的现实能力和战略设定。特别是在推进“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亦存在对恐怖主义干扰其计划施行的担忧。就此来说,胡锡进和《环球时报》将韩国教会作为焦点之一的做法即使是有意为之,也是中国整体战略框架内的合理选择。

另一方面,民间社会针对此事而起的舆论声浪也在情理之中。近几年,中国已经发生多次造成重大伤亡的恐怖主义袭击事件,民间反对情绪非常强烈。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行,似乎已经成为中国国内伊斯兰相关因素蓬勃发展的一个契机,产生了可以近距离接触得到的摩擦。

《环球时报》的观点在中国民间社会拥有广泛的支持,特别是立场偏“左”的底层群体。但这也是在宗教相关问题上立场比较明确的人群。在此次该报受指责事件中,可能反映了其读者基础动摇的迹象。

分析人士认为,在巴基斯坦遭绑架中国人质被杀事件,意外搅动中国舆论场,客观上说明中国境内外已经建立起了深层次的联系。如果深挖的话,可以从中发现很多深层次的矛盾。

在《环球时报》所强调的基督教和民间社会所强调的伊斯兰教所代表的宗教化趋势之外,中国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推进“一带一路”之时,能否既避免遭到外部干扰,又处理好本国内部因为这种新联系的建立所出现的新问题,是其不得不面临的两个现实困难。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