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潜伏互联网20年 日本文化在大陆翻身? /

潜伏互联网20年 日本文化在大陆翻身?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在中国大陆,“韩流”降温的同时,“日风”渐盛。一纸“限韩令”终结了韩国连续剧在中国大陆近20年的“霸业”,却让日本连续剧趁势迎来了“第二春”——当然,这场声势浩大的翻身仗,打得并不漂亮。

华语版《深夜食堂》遭遇恶评(图源:新浪微博“@电视剧深夜食堂”)

虽然中国的各大视频网站都在疯狂“爆买”日剧,但从受众来看,日剧观众依然是小众。因为,只有“电视台能播”的连续剧,才有成为“爆款”的可能。那么,要让日剧重拾辉煌,翻拍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一方面,更低的版权费让中国的影视制作公司有了操作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中日关系回暖,翻拍日剧总比翻拍韩剧少了一些政治风险。

但这些因素都是站在制作方的立场考虑的,中国观众对这些翻拍剧并不买账。4月播出的《求婚大作战》和最近在北京卫视播出的《深夜食堂》都遭遇了一边倒的恶评。这两部翻拍剧的前身都是口碑不俗的热播剧,却因为中日两国文化差异,翻拍后遭遇水土不服的窘境。

看来,日剧想要回到那个万人空巷的年代,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二十年河东 二十年河西

上个世纪的80年代,众多日本影视作品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进入中国大陆。这一时期是中日关系难得的蜜月期,和平、友好与合作成为当时双边关系的主旋律。《姿三四郎》《排球女将》《阿信》等电视剧都是那个年代的话题之作。

90年代初,日剧进入全盛时期。而中日文化层面的交流在199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达到了顶峰。从1989到1993年,中国观众还能看到日剧的身影,诸如《东京爱情故事》《101次求婚》《同一屋檐下》等爱情题材的偶像剧成了一代中国人的青春回忆。

好景不长,其后,时任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导致中日政治关系不断“降温”,两国进而陷入长达5年之久的政冷泥潭。很多人希望通过增加两国文化交流,从而实现缓和日渐冷淡的中日关系,但事实上,中国民众并不领情。

当时的舆论普遍认为,当中国以开放的姿态、抱着捐弃前嫌的诚恳态度与日本进行友好交往时,日本政府及政界人士却一次又一次的提及历史,还提出否认侵华历史的言行,极大地触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绪。

正值世纪交替之际,韩国总统金大中提出了“文化立国”战略,从此,“韩流”涌动,日本文化在中国的影响力日渐式微。

不难想象,韩剧比起日剧,有着天然的“基因优势”。因为在很多中国人眼里,韩国人并不是“敌人”。就爱国教育而言,中国的爱国教育总是和国家的历史联系在一起,尤其是抗日战争的历史。一部分年轻人深信“历史不能忘,祖国的血泪史更不能忘!”

家国情仇交织在一起的感情是复杂而又激进的。日剧既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政治土壤,又没有了广泛的受众基础。90年代末,日剧逐渐淡出了中国人视野,进入“被消失”的20年。

日剧回春?没有那么简单

表面上看,在过去20年里,韩剧占据了中国电视的半壁江山,但日本并未因此停下“文化渗透”的步伐。虽然日剧的风头大不如前,但在大陆互联网上仍占一席之地。

在中国大陆,流传着这样一条“鄙视链”:看英剧的看不起看美剧的,看美剧的看不起日剧的,看日剧看不起看韩剧的,看韩剧看不起看泰剧的……由此可知,日剧在一部分人眼里,稍逊于美剧,却也比韩剧“高级”,地位斐然。

这得益于日剧的“潜伏”。在中国互联网上,存在着大批合法引进和非法上传的日剧作品。中国政府虽然没有明令禁止日剧在中国播出,但作为引入方——不管是影视网站还是民间的字幕组,常会因不稳定的政治因素而提心吊胆。

如今,这些人不用再担惊受怕了。“限韩令”后,中国各大视频网站都开始大量引进日剧——当然,这也是受政治影响下的市场行为。 “萨德事件”让中韩关系恶化,使得这些平台不得不以日剧填补内容上的空白。

但不得不提的是,这也是日剧在大陆“回春”的隐忧:中国日益蓬勃的电视台已经不需要依赖外来剧来谋取收视了,不管是日剧还是韩剧,不过都是“佐餐小菜”。在如此庞大的观众群体面前,日剧只属于可有可无的小众娱乐,即便不受中日关系影响,也未必能在中国重振当日的雄风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