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怒怼美国长臂管辖 中国外交风格因何变 /

怒怼美国“长臂管辖” 中国外交风格因何变

近日,“长臂管辖”成为中国外交新闻中的热词。这源于北京时间6月21日下午的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耿爽针对美国威胁将对与朝鲜有贸易往来的中国公司采取行动时的回应。

当时有记者问:美国政府是否威胁对与朝鲜有贸易往来的中国公司采取行动?美方是否通知中方将对有关中国公司进行单边行动?耿爽现场回应称:“中方反对有关国家依据自己的国内法对其他国家进行所谓的‘长臂管辖’。”“长臂管辖”遂成为中国网络热词。

“长臂管辖”三怼美国

“长臂管辖”一词并非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近期才开始使用。在回应中国公司被美国威胁一事上,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已至少三次使用“长臂管辖”这一说法。

2016年9月27日的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长臂管辖”首次出现在中国外交发言人的用语中,当时还是因为中美关系,使用者还是耿爽。当时的BBC中文网的相关报道标题为“中国反对美国就朝核对华‘长臂管辖’”。

6月21日的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之前5天,中国外交部另一位发言人陆慷谈及同一问题时,也先后三次使用这个词反复强调:我们反对其他国家仅凭自己的国内法实施所谓“长臂管辖”。

2017年6月21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的怒怼美国时使用的“长臂管辖”瞬间成为网络热词(图源:中国外交部网站)

“长臂管辖”源自美国的一个法律用语“长臂管辖权”(Long Arm Jurisdiction),指“当被告人的住所不在法院地州,但和该州有某种最低联系,而且所提权利要求的产生已和这种联系有关时,就该项权利要求而言,该州对于该被告人具有属人管辖权,可以在州外对被告人发出传票”。

这段听上去非常拗口的法律解释,通俗来讲就是:“哪怕你不在我这个州,但只要你的行为与我有最低联系,我也能够管你。”“长臂管辖”理论原本只在美国国内适用,后来美国为维护本国在海外利益,不断对其进行扩大解释以确立其所谓管辖的正当性,使其司法部门能“伸长手臂”,对付跨国公司和海外企业。

语言折射外交风格之变

事实上,被媒体广泛引用并获得网络热传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用语,远不止“长臂管辖”这一个词。近年来,从朝核问题到南海风波,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语言风格更加活泼,少了照本宣科的呆板感,更加口语化、富有幽默感。

如2014年,当时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曾用“历史健忘症”和“选择性失忆症”,来批驳日本右翼否认侵华历史的言行,被多家国外媒体引用。2016年,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洪磊用“刷存在感”来驳斥日本在南海问题上的表现。而在回应奥巴马2014年4月亚太行时,当时的外交部发言人秦刚的那句“你来,或者不来,我就在这里”,也成为被网友广为传播的“金句”。

有观点认为,这种语言风格的转变背后,是中国外交风格的转变。中共现任总书记习近平接掌中国党政军政权后,中国外交比昔日更主动、自信,而且更重视国际制度建设的参与。中国的外交风格也不再是建国初期的“鹰派”风格,也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保守谨慎。而是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外交风格日趋自信,这种自信反应在外交语言上就是相比比以往的活泼与幽默。

建政初期的“鹰派”风格

众所周知,由于历史方面的原因,中共建政后最早的一批外交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中国军队中一批高级将领担任的,例如中共政权的第一任外交部长周恩来周恩来,陈毅,他们在军队的资深履历和在战场上的辉煌战绩,给其后人难以比肩的“学历”。中共建国之初,首任外交部长周恩来即以“文装解放军”的方式来建立外交队伍。

在周恩来之后,2000年之前,中国外交部长的风格大体呈现为作风强势。例如刚刚今年5月9日辞世的钱其琛(1988—1998年任中国外交部长),就被认为是带有鲜明特点,作风强势的外交部长,尤其是在于美、英等过协商处理台湾、香港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姿态,充满了中共的“原则性”。接替周恩来担任外交部长陈毅(1958-1972年任中国外交部长)和受到钱其琛赏识的李肇星(2003年—2007年任中国外交部长),也都是这种“鹰派”风格的代表。

2000年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亲台议员杰西.赫姆斯致函时任驻美大使李肇星讨论《台湾安全法》,李肇星挖苦道“连小学生都知道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但很多从政者似乎并不知道这个事情”。当时很多西方评论认为,作为中国外交官,坚持本国政府立场无可非议,但是这种表述缺乏外交礼仪,甚至称其为“红卫兵型外交官”。

改革开放时期的保守稳健

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0年之后,中央所任命的外交系统官员,以及对外派遣的多数大使,则是从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外国语大学等培养高级翻译官的院校毕业。

这种不同造就了中国两代外交官员从语言能力到风格气质上都有明显的差别,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前者在语言风格,行为方式上就是如前文所讲的“天马行空,大开大阖”,而后来的由翻译官转任外交官,则给外界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是“保守稳健,谨慎入微”。当然,这也许当时中国领导人邓小平“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有关。

及至今日,“韬光养晦”三十余年的中国,由中共第五代领导人习近平主导的“一带一路”,已经彻底抛弃了简单的意识形态隔阂,不再以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为分别,而是以经济发展为纽带,打造国家之间的“命运共同体”。这种外交思维的转变,与几十年前“消灭帝修反”的外交思路相比,不禁给人一种“白驹过隙,换了人间”之感。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