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香港回归20年身份认同跌停民心渐行渐远 /

香港回归20年 身份认同跌停 民心渐行渐远

20年来,香港民心仍未回归。随着本土思潮的与起,香港的部分年青人甚至希望以"纯粹的香港人"身份“立身本土”,与中国大陆及"八九民运”的历史完全切割。而北京则政府强调要加强香港的爱国教育。

2017年6月27日,一个男子从香港区旗和中国国旗组成的“回归庆祝”标示前走过

(德国之声中文网)根据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市民对一国两制支持程度97后持续下降,97年7月中调查结果显示,对一国两制有信心的达63.6% ,18.1%没有信心,净值是正45.5百分点;今年3月同一份调查显示,有信心及没信心分别为52%和43%,净值是正9个百分点。事实上,不少市民认为一国两制已"变了质"、"走了样"。

50岁的会计师林先生在香港土生土长,由于工作的关系,常常奔走中港之间。林对德国之声表示, 他还记得97回归前几年,身边许多朋友及同学都移民,但他却选择留下,"因为我太爱香港, 这里是我成长的地方, 我由一个住在柀间房(指木板分隔的房间)的穷小子到一个专业的会计师。"林说他当年认为回归后 一国两制,中港融合,香港应该会变得更好。回归当晚,他和一班朋友到酒吧去喝酒看电视直播。当奏起国歌那一刻,虽然谈不上热泪腔盈,"但心里还是蛮感动的, 那一刻, 第一次感受到中国人的身份。"

2017年6月26日,黄之锋等民主活动人士 发动“黑紫荆行动”,将一块黑布盖上金色的紫荆铜像

"中国人"的身份认同跌至历史新低点

自97 回归后,香港大学及中文大学民调机构都有对身分认同问题作长期追踪研究。根据整体数字,回归20 年,港人对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时有起跌。 根据港大民调于97年8月调查 ,34.9% 形容自己是"香港人",18.6%选择"中国人";认同自己为"中国" 的比例曾在2008年达到38%,是97后最高点,往后相关数字拾级而下。而最新六月中旬的数字更显示,港人自觉是"中华民族一分子"的认同指数跌至2008年以来新低;而自认是"中国人"的18至29岁年轻人比率更只有3.1%,是1997年以来最低。

回归二十年, 林坦言感到香港走了样。政治方面,中央并没有落实普选的承诺, 而北京政府又不断干预香港内政,操控选举等;近年特区政府的表现"实在太差劲",一味听命中央。 经济方面, 房价贵得太疯狂, 物价通胀远远高过薪酬升幅,再加上中资机构不断在香港大肆购买土地物业,炒高房价。 另一方面,内地新移民太多,每天有150人到香港,林先生笑言自己走在街上,四周都在说普话, "我开始感到迷失"。

20 年身份认同经历数次变迁

香港理工大学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钟剑华接受德受德国之声访问时表示,回归二十年来,港人对中国的观感及身份认同经历几个阶段的变迁。回归至回归初期,港人对回归抱有盼望,只有少数反对声音;就是当时的泛民阵营,也是抱着"民主回归中国"的理念,没有人质议自己中国人身份,再加上中央对香港推出几项重要经济政策,令市民对中央政府的观感良好,整体气氛还算和谐。甚至在2003年香港非典肺炎爆发,那时候的特区政府表现强差人意,但仍有调查数据显示,中央政府对香港推行自由行、CEPA等优惠政策,协助香港经济复苏,市民对中央的观感要比特区政府还要好。2008 年, 北京奥运、汶川大地震更激发香港市民的爱国情绪,港人的"中国人"身份认同感也大增。

钟指出,这个良好的感觉到2010政改失败后开始出现逆转,加上这段时间,大量自由行、内地人来港生子等问题引发中港矛盾, 因此开始有港人优先、争取港人的权益的讨论出现, 逐渐孕育日后本土思潮的兴起及本土派的成立。及后到2012年国民教育的推行, 发大规模反国教运动;再到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8·31决定", 导致政改失败,引爆雨伞运动至今,港人对一国两制的信心及身份认同都不断下降。

三代人三个身份认同

8月便踏入20 岁的逸朗,在香港出生成长,现在留学英国,父母都是八十年代内地来港的移民。他对德国之声说,在外国念书时,他一定强调自己是"香港人"的身份。为什么不是中国人呢?"虽然从血统而言我也是中国人,但我感到中国人(的称呼)应该是指那些国内的同学,香港人和中国人是两个概念。"他坦言对中国没有什么好感,因为从小听到在国内经营生意的父亲谈论很多关于中国官商勾结、贪污舞弊的事情; 对一些财大气粗的内地亲戚也感到不以为然。逸朗说,他家里三代人有不同身份认同, 祖父六十年代偷渡来香港, 至今仍然坚称自己的中国人;父母亲在内地出生,后来移民香港,会说自己是"香港的中国人";而自己及十五岁妹妹, 毫无疑问, 一定是"香港人"。

土生土长的逸朗坚称自己是香港人并不足怪 ,然而,逸朗对德国之声说,他最要好的中学同学十岁才移民来香港, 一样不说自己是中国人。学者钟剑华表示,凭他自己的观察, 身边也有许多这样例子。钟指出,有些学生由内地移民香港,有些甚至读传统的爱国学校,在国内仍然有亲戚及联系,却对中国人身份反感,有些更主动参加反对派的义务工作,"反对中共的情绪比香港出生的同学更为强烈"。钟强调, 这些学生跟那些在港的内地大学生不同,内地大学生已形成一套国家民族思想。相反那些新移民来港的小孩,他们因为接触到大量信息及对国内的新闻报导, 以及同学之间互相感染的氛围, 使他们中不少人也只认同香港人的身份。

本土思潮兴起

随着本土思潮的兴起,香港年青一代开始反思个人与中国内地及历史的关系,追求自主命运的呼声不断蔓延。2011至2012年,打着"本土"旗号的政治组织相继成立。到2016年香港立法会新界东地方选区补选后,本土派成为泛民主派和建制派以外,香港政治光谱中的第三阵营。本土派以"香港众志"的罗冠聪、黄之峰、"香港民族党"陈浩天、被取消议员资格的"青年新政"的梁颂恒及游蕙祯等为代表。

受到本土思潮的影响,不少年青人强调与以香港人的身份立身本土,而要与中国及中国的历史切割。今年"六四"前夕,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会发表声明,呼吁大家以本土关怀为重,必须跟八九民运切割,应为六四集体悼念划上休止符,甚至有学生领袖形容六四为"邻国"的事 。

2017年6月4日,香港维园六四纪念晚会

从小培养"我是中国人"概念

针对香港年青人身份认同不断下降, 中国全国人大委员长张德江出席《基本法》20 周年座谈会时强调, 要加强基本法宣传教育,从小培养香港青少年正确的国家、民族和法治观念。而候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早前接受内地媒体访问时表明,国民教育必须要推行,借此加强国民身份认同。从幼儿阶段培养"我是中国人"概念,并要把中国历史科纳入初中必修科。

相关话题在香港其实早有讨论,在2012年还曾引发"国民教育科风波"。教育界立法会议员叶建源接受德国之声访问时表示,事实上, 推行国民教育普遍社会并不反对,然而当年2012年国民教育科的内容设计却出现很大问题,一面倒歌颂共产党及中共的事迹,没有客观论述,因而引起强烈的反弹。叶建源指出,回归后特区政府大力推广中小学生到国内交流,然而却对增强身份认同毫无帮助。叶强调,国民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一部份,核心理念是让同学独立思考,不会要求学生产生特定感情和看法,而是对国家有全面认识和有独立思考。叶建源重申,大部分学校已有中国历史科,林郑月娥应集中改善师资和课程,强调学习历史不应涉及政治目的。"香港众志"秘书长黄之锋则担心当局推行的政策会演变成"洗脑式教育"。

国民教育家长关注组召集人陈惜姿表示,在北京两会全国政协工作报告中已提及"开展国情教育",她认为若候任特首林郑月娥不希望香港再度撕裂、真的希望与民共议的话,便不要"只执行指令",盼她勿漠视港人声音。

香港:回归20年 怀念英国人?

从隆隆作响的有轨电车、喧闹非凡的跑马场,到司法体制和爱吃午餐肉的习俗,虽然主权回归中国已近20年,香港却依然保持了众多英国殖民时期的"余味"。而在对于北京持续不满的情绪之下,这些"港英特色"逐渐成为了反抗运动的标志。

这些标志中最为醒目的也许就是港英时代的旗帜。一些反对中国政府的香港年青抗议者们挥舞着这面带有英国标志的蓝色旗帜,在中国队与香港队进行世界杯外围赛时,部分球迷也展示了它的身影。在这些反抗者眼中,北京日益渗透香港的政治、教育和媒体,令他们忍无可忍。

"香港归英"?

其中一些人甚至推动香港独立,但是赖绮雯和她的伙伴们则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回归英国。

这位39岁的艺术家和设计师经常在政治游行中挥舞港英旗帜,同时也领导者一个自称为"香港归英运动"的小团体。

"在长达两个世纪的时间里,香港和英国已经证明可以在一个运行良好的系统中共存,"赖绮雯对法新社表示。"中国根本无法管制香港。两者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都不一样。"

贫富差距加大、住房紧缺,而内地投资者的蜂拥而入让矛盾更加尖锐,香港本土居民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退休银行职员吴女士则认为,回归之前的香港社会更加公平。"过去20年里,情况逐渐发生改变。就生活水平、民众自由度而言,简直是一场灾难。"

1841年,英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获胜后将香港据为殖民地。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九龙也被纳入英国控制范围,1898年,新界也成为"租界",租期长达99年。

1997年,这份"百年租约"到期,香港主权归还中国。英国与中国达成联合声明,旨在保护香港的半自治地位、自由以及生活方式。中国政府承诺,香港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

并不完整的历史回忆

历史学家高马可(John Carroll)表示,英国通知香港的大部分时间内"避免了(在英帝国其他地区实施的)过激做法"。他认为,香港人对于港英时代的怀念大部分是来源于对英国统治后期的记忆。

上世纪80和90年代,香港经历了一段经济繁荣、政治开明的黄金期,而香港文化也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兴趣:其代表包括李小龙的功夫片、吴宇森和王家卫的电影。

不过,在英国统治香港的早年也曾有过黑暗的历史篇章。1967年因贫困和腐败而引发的那场暴乱(史称"六七暴动")导致大量抗议者被捕,中文媒体遭到严格审查。警方刑求被捕者的消息时有所闻。

高马可同时指出,港英时代的民主改革并不中立,而且姗姗来迟:"我确实认为,有鉴于英国政府在如此长时期内剥夺香港人的权利,一些人呼吁香港回归英国是充满讽刺意味的事情。"

退休前是一名护士的唐女士曾在"六七暴动"中被捕,今年她已66岁。她表示:"我非常高兴英国人离开了。……有人说殖民时代比较好,这只是因为他们毫无经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还太年轻。"

邮筒、码头都成"战场"

如今,港英旗帜再次出现在香港,曾是香港特区筹备委员会委员、参与香港回归谈判的北京官员陈佐洱表示,香港必须摆脱殖民历史。

但这一主张遭到了部分港人的坚决抵制。

2015年,香港邮政署决定统一邮筒上的标志,以该署的"蜂鸟"替代原本的王冠及英国王室徽号,引发保育人士的反对。

2007年,皇后码头事件同样引发争议。特区政府决定将港英时代英国达官贵族抵达香港停靠的这一码头拆迁,反对者策划静坐绝食运动试图反制,但最终宣告失败。

现年65岁的前港英军队华人将领林秉惠至今仍生活在香港。他在英军中服役长达24年,在运输部队中从士兵一路升到上尉军衔。他还是大英帝国员佐勋章(MBE)获得者。

他表示,近年来邀请他开设讲座,讲述英国在1941年二战期间保卫香港免受日本侵略的本土民众越来越多,也有更多人愿意参加他组织的香港旧日战地游览活动。"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有兴趣了解香港自己的历史故事,"林秉惠表示。

不过,林秉惠也坦陈在军队中必须比非华人同僚"工作更加勤奋努力"才能证明自己。

1997年,林秉惠退役,现在是香港科技大学的物流经理,同时担任英国皇家退伍军人协会香港分会的副主席。

即将迎来香港回归中国20周年的时刻,林秉惠充满乐观情绪。"我完全不担心香港的未来",他认为香港作为中国大陆和外部世界之间的商贸门户依然可以有所作为。

最近几年来发生的大规模反政府游行恰恰证明了这座城市的自由精神,而这一切在殖民时代是无法想象的。

林秉惠总结道:"香港人对于英国人没有任何不快的情绪,但我也不会特别说英国人比中国人要好得多。"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