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大陆名人演讲引反思 :“笨人”更要奸 /

大陆名人演讲引反思 :“笨人”更要奸

中国大陆作家刘震云近日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17届毕业典礼在百年纪念讲堂做主题演讲时指出,中华民族最不缺的就是聪明人,最缺的就是笨人。

演讲中他提到自己最敬佩的有两个人,一个是他的外婆,另一个是他的舅舅。外婆因为割麦子一旦蹲下就不再站起来,因为站起来一次就会想站起来第二次,所以总是割的最快的;而舅舅作为一个木匠,方圆四十里之内没有人能比,是因为别人打一个箱子用三天时间,而舅舅用六天的时间,从心底里喜欢木匠这个活。

时代的症结:世风日下

刘震云讲的笨,并不是指智力上的笨,而是指精神与态度上。

在我们这个时代,到处都是“聪明人”。“聪明人”割麦子,不会像外婆一样出那么多力。他们会投机取巧,并自诩为走捷径;也就更没什么耐心等待松树的成长。

刘震云表示中华民族缺的是“笨人”(图源:VCG)

一些城市的“聪明人”,更没耐心等待杨树成长,他们在道路两旁种树,哪一种流行就栽哪一种。但是,这个时代的症结正在于“聪明人”太多了,多到已经有了泡沫。“聪明人”太多的社会,必然是浮躁的。

这是时代的症结。

劣币驱逐良币

英国文学家狄更斯在他的《双城记》的开头就指出,“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他的描述同样可用于现在的时代。所有的生产,不管是物质领域还是精神领域,都以商业化为导向,追逐利益自然是终极的目的。而一部分坚守“笨”的人,受这股潮流的裹挟,要么被“同化”,要么艰难生存。也就是经济学上所讲的劣币驱逐良币。

16世纪英国伊丽莎白铸币局长托马斯·格雷欣观察到,消费者保留储存成色高的货币(贵金属含量高),在市面使用成色低的货币进行市场交易,而使得在民间流通的大多为劣币,良币则较少见于世,此定理被称为劣币驱逐良币。因其反应的现象可以解释很多领域的现象,也被广泛用于非经济学的层面。

大众开始用这一法则来泛指价值不高的东西会把价值较高的东西挤出流通领域,主要指假冒劣质产品在多种渠道向正牌商品挑战,并具有膨胀和蔓延的趋势。这反应在社会生活的不少领域。

比如说,在软件行业,在各种压力和现实情况之前,很容易抛弃精致的,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打磨的方案,而转向短平快的粗糙手段。因收益投入比,很难衡量。能坚持以百分之百的投入换取百分之百成绩的人,远远少于投入百分之七八十来得到百分之九十的人。

软件行业也充斥着劣币驱逐良币(图源:VCG)

在媒体行业,低俗传媒往往比严肃的传统传媒更容易获得更大的市场,因为低俗媒体刊载大量的媚俗内容,具有一定的读者群,传统媒体的读者量往往会少于低俗媒体,因腥煽色的新闻篇幅能赚来更多的阅读率和制造噱头。

这一现象导致的可怕后果在于,部分良币为了生存会朝着劣币转变,社会环境将愈加污浊;良币渐少,劣币之间的竞争蚕食就会更加激烈,不良行为会进一步升级变得更加恶劣。

良知被阉割

其实,刘震云讲的“笨人”越来越少,就是良币为了生存而朝着劣币转化的一种结果,也算是对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另类”解读。

香港喜剧演员周星驰主演的《九品芝麻官》中有一句台词:“这贪官要奸,清官要更奸,要不然怎么对付得了那些坏人?!”里面的“贪官”与“清官”,在某种意义上对应的就是现在讲的“聪明人”与“笨人”。

笨人”的“笨”与“清官”的“奸”,可以说是社会的良心与标杆。“笨人”越来越少的时代,还有多少人愿意一直“笨”下去的坚守?

没有明确的答案。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