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解严三十年 台湾的另类“代价” /

解严三十年 台湾的另类“代价”

近十年来,台湾坊间不时流传一则略带自嘲的“两岸笑话”,它是这么说的:“早期啊,大陆在搞文化大革命,台湾拼了命在搞经济建设;现在啊,大陆拼命在搞经济建设,台湾却在搞文化大革命”。这虽然只是个比喻,无法解释全局,却也抓到了一些两岸政经发展上的盲点。

重译这则“笑话”的正经说法,可谓大陆补修经济课,而台湾在补修政治课。不论是雅俗的哪种语境,这样的比喻都点出近30年来,当中国大陆戮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台湾却陷入政治纷争,日渐无力发展经济的景况。熟悉两岸发展的人,对此应该都有感于心。

2017年适逢台湾解严30周年,回顾30年来,台湾得意于早先的经济发展成果,依循“现代化理论”的指引,待一批中产阶级兴起后,诉诸对民主化的渴望,终于在“宁静革命”的国际礼赞下,成功扬弃威权体制,迎来政治民主化。随后而来的,是各式社会运动蓬勃发展,这当中确实带给台湾一些收获,却也同时付出了额外的相应代价。譬如说黑金政治、民粹政治动辄影响政府政策,主事的政府官员短视于选举需求,却少看了长远的规划等。这些都是解严30年,台湾实现三次和平的政党轮替之余,仍待修正、自我完善的体制缺陷。

台湾领导人蔡英文7月12日以民进党主席身份主持民进党中常会,针对台湾解严30周年,呼吁社会反省这个国家曾经犯下的错误,然后尽一切的努力,守护得来不易的自由和民主。(图源:民进党提供)

检视台湾的现况,不言自明的一大困境是经济长期发展不上去,从治理的角度评估,很多问题若是处在经济表现好的条件下发生,于国家、于政府而言,确实能有较多的手段与资源相克服,所谓“经济决定论”自有其一定道理。举凡从年金改革争议、高等教育发展到民生普遍的低薪问题等,都是台湾经济长期停滞下,结构性的烂疮。同时,这个结构问题也直接影响了两岸关系的主被动关系。

回到最初的“两岸笑话”,真要说,政治纷争其实一直都存在,不曾在中国大陆或是台湾消失,差别是台湾的政治纷争,在早期的“白色恐怖”时被压抑了下来,而中国大陆则是一直都没明显的浮出台面。又换句话说,政治纷争是否真能与经济发展状态呈现绝对的负相关,其实流于直观解释,也难以言说。如果说政治纷争看起来比较严重,经济就会比较差的话,中国大陆内部的政治竞争,斗得绝对比台湾还凶,照理说中国大陆的经济表现应该会很差,但事实并非如此。

是以,两岸都有彼此不同的发展脉络,如果直接用“一个搞经济建设,一个搞文化革命”去嘲讽现实的话,未必能有多么精准的理解。

当然,台湾经济发展不若以往是事实,也是台湾自身必须注意的要紧事,但如果把所有问题都推给民主代议政治的话,恐怕台湾的经济问题也没办法得到解决。扼要言之,台湾各方面发展的困顿,问题主要出在政府的治理能力,从政府组成到做出决策,乃至于政策执行,整套的不效率所致。

回顾台湾解严30年,尽管社会摆脱威权的压制获得喘息,但在发展之余,结合政治、经济、社会总体产出的绩效却日益不彰,这是台湾必要严肃面对的挑战。客观来说,台湾如今的处境不被看好,日益穷困,但还未穷到只剩下民主的地步,当台湾内部早习惯站在民主的基础上,图凝聚各项发展的共识时,也必须有所体认民主不是万灵丹,民主实际存在走回头路的可能。如此,台湾才不会陷入以为民主万能,却万万不能的末路。

是以,台湾尽管接来了三次的政权和平转移,看似渡过杭廷顿(Samuel Huntington)所言从威权解体、民主转型,最后民主巩固的阶段,但民主转型实是一个长时的过程,对于近年来,台湾内部多次提出寻求体制内改革的诉求,徐图解决问题之余,亦当避免酿生更多冲突,否则冲突面一旦扩张到一定程度,损及人民对民主的信心、伤及民主内涵,只会是适得其反的结果,倘若同时间的经济表现颟顸,更会加速人民对于民主体制的不信任。环顾土耳其、乌克兰等近年“民主反潮”的例子,台湾自当引以为戒。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