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体娱 /
  3. 她是希特勒心中最完美德国女人 /

她是希特勒心中最完美德国女人 因此被世人唾骂

莱妮·里芬斯塔尔(Leni Riefenstahl),1902年8月22日生于德国柏林,2003年9月8日逝世于德国P?cking,德国舞蹈家、摄影师,电影演员和导演。

文|上林

1933年1月30日那个历史性的一天,在瑞士达沃斯的莱妮接到了国会议长戈林打来的电话——希特勒被总统兴登堡任命为总理。那年六月,莱妮送给希特勒一部哲学家费希特的作品集,一版一印,共八卷,带有金色的装饰,封面是白色的皮革。莱妮在题赠中写道:“带着我全身心的崇拜一并送给我亲爱的元首。”她知道,希特勒是费希特的粉丝。有人研究了这部书,发现希特勒在连续几百页上用“连续不断的下划线、问号、感叹号和空白处的批注”做了标记。

莱妮·里芬斯塔尔

《意志的胜利》是一部“人工历史”

1933年8月,希特勒问莱妮,拍摄在纽伦堡举办的国会大会的准备工作进行得如何。看见莱妮一脸茫然的表情,希特勒震怒,训斥戈培尔没有把消息传递给莱妮。这是莱妮的一面之辞,根据1989年两德合并后公布的戈培尔日记,早在5月17日,莱妮到戈培尔的办公室,宣传部长建议,莱妮可以考虑拍一部“希特勒的影片”,对于这个设想莱妮非常兴奋。那个夏天,两人见面达十几次,戈培尔在日记中对莱妮报以无限的赞美:“一个优秀的孩子,优雅绝伦。”而莱妮后来在自传中对戈培尔的敌意,更多的是为了和后者臭名昭著的“宣传”撇清关系。

1933年8月30日开幕的纳粹党国会大会最终被莱妮制作成了纪录电影《信仰的胜利》,名字是希特勒指定的,这部电影的拷贝后来丢失,莱妮对它极力贬低,抹煞自己为纳粹做出的贡献。而希特勒为什么选中她,无人知晓,这或许是因为莱妮在《蓝光》中展现的英雄主义视觉效果,希特勒不要新闻片,而要艺术片,他知道“群众需要一个偶像”。

莱妮更为人们熟知的是她为纳粹拍摄的第二部电影——《意志的胜利》,名字还是希特勒“钦定”,内容是1934年秋天在纽伦堡举行的一系列纳粹集会。集会时间只有六天,莱妮为拍摄的素材做剪辑花了七个月,她后来说:“不要因为我为希特勒工作七个月而否定我的一生”。实际上早在当年5月莱妮就介入了集会的策划,尽管许多震慑人心的场面出自戈培尔的大脑,会场、演讲台、灯光由施佩尔设计,但这些都充分考虑了纪录片的视觉呈现。那个著名的“旗帜的海洋”是施佩尔的创意,但是莱妮用长焦镜头才表现出千万面旗帜层层叠叠、绵密无尽的效果。纳粹提供了不惜成本的重金,让莱妮组织起一支170人的制作团队。

电影一开始,希特勒的专机穿过层层云彩降落到纽伦堡,目的是造成一种天神下凡的效果。在拍摄希特勒从机场到酒店路途上的场面时,希特勒很少正面出现,画面上绝大部分不是完整的希特勒,经常只是半个头、一只致意的手,或是半个背影。这种打破常规的构图烘托出领袖的神秘感和神圣感。戈培尔如此评价:“无论是谁,只要他看到或感受过《意志的胜利》中元首的面孔,就永远不会忘记。那张面孔会不分白天黑夜地萦绕在他的脑海或睡梦中,而且会像无声的火焰一样,在他的灵魂中静静燃烧。”

电影史诗般的震撼效果为它赢得了“迄今最伟大的纪录片”的美名,与之相配的是无数德国人在看了这部电影后热血沸腾走上战场。莱妮后来否认这是宣传片,认为自己只是在记录历史。根据施佩尔的回忆,有些场景排练了超过50次,莱妮拍摄的是一种“人工历史”,电影美化了它所刻画的内容。但它直至今天都能引起争议恰恰是自身价值的证明。

《意志的胜利》宣传海报

捕捉希腊古典美

如果说《意志的胜利》让希特勒征服了德国,那么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纪录片可以让全世界都对希特勒产生信任。1935年的一天,莱妮正在田径场锻炼身体,德国奥委会秘书长卡尔·迪姆走过来自我介绍:出于对《意志的胜利》的崇拜,希望莱妮能拍摄奥运会纪录片。迪姆有一个设想:年轻的运动员手持燃烧的火炬从希腊古奥林匹亚横穿现代欧洲到达柏林的新体育场,点燃奥林匹克圣火。把古希腊与“新德国”勾连起来,让莱妮兴奋不已。

莱妮后来一直坚称从迪姆手中接下了拍摄奥运会的任务,实际上迪姆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领导,他可以推荐人选,但电影由谁来制作,还是戈培尔说了算。为了向国际奥委会表示电影与政治无关,莱妮在1935年9月9日成立了奥林匹亚电影有限责任公司,以私营公司的名义承接了这部电影。11月7日,莱妮拿到了全部拍摄资金:150万马克,这个数字是三十年代德国故事片标准制作费的三倍,投资人是帝国宣传部。希特勒曾问莱妮:“除了你,还有谁能制作一部奥运会的电影呢?”

在1936年8月1日第11届奥运会正式开幕之前,莱妮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从1936年5月开始,她带着团队到各个运动队的比赛场地进行试拍,所有摄影师都练习了如何在比赛中抓拍高速动作。当时还没有质量好的彩色胶片,为了取得优秀的画质,莱妮对三个品牌的黑白胶片进行了试验,她发现柯达适合拍人物、阿克发适合拍建筑物,还有一个不太知名的品牌佩鲁兹适合拍自然风光。最终摄制组决定三种都用,摄影师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用什么胶片。

那是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次火炬接力,耗时12天,由335名接力选手横跨欧洲从奥林匹斯山直到柏林。1936年7月,莱妮抵达雅典,然而古希腊神庙边凌乱的汽车和遍地的小贩让她大失所望,希腊运动员身上穿的现代服装也和她脑海中的古典美相去甚远。她转战距雅典180公里的古希腊遗迹特尔斐,一个古铜色皮肤的当地青年吸引了莱妮的注意,为了拍摄她理想中的古希腊运动员手持火炬的镜头,年轻人迅速被摄制组剥光衣服近乎于全裸。据在场摄影师回忆,莱妮大喊:“多拍他!多拍他!多多拍他身上所有的地方!他太美了!”这个年轻人叫阿纳托尔,莱妮在付给他的父母200马克后把他带到柏林,充当自己短暂的情人。电影以雾霭中的雅典卫城和神像开篇,紧接着就是阿纳托尔奔跑的镜头,舞蹈演员出身的莱妮对人体美的偏爱和塑造能力在这里尽显无遗。

手持火炬跑入体育场的希尔根,两旁的观众整齐地行纳粹礼

莱妮·里芬斯塔尔在现场

冠军在十万观众面前强吻莱妮

莱妮在柏林的大本营设在距离主体育场8公里之外的卢瓦尔德城堡,那里容纳了三百名工作人员,城堡里办公室、胶片和仪器储藏区、摄影及修理店、卧室、享有柏林最美味早餐美誉的餐厅,应有尽有。甚至还有一个体育场模型,每天晚餐后莱妮进行沙盘演练,布置第二天的拍摄机位。开幕式投入了六十多名摄影师,他们配备着拍摄慢镜头的世界上最高速的摄影机和为偷拍观众反应的最小的摄影机。

莱妮和她的团队在技术上也做出了许多创新,为了拍摄马拉松运动员疲惫而沉重的步伐,她把摄影机吊在运动员脖子上。她甚至不惜冒着妨碍比赛的指责,在场地上挖坑,把摄影机埋入地下,以大仰角拍摄跳高、跳远运动员。摄影机还被装在气球上进行高空俯拍。最著名的试验来自跳水镜头,摄影机外安装了一个水下保护罩,这样就可以在一个镜头内展现运动员起跳、腾空、下落、入水、再升上水面的全部过程。许多技术手段在今天的奥运会电视直播中还在使用。

在奥运会期间,莱妮充分展示了自己统筹组织的能力。每天晚上她都要看当天拍摄的素材,根据拍摄效果的好坏对摄影师任务进行调整,拍的好第二天就去拍摄难度大的项目。每晚她都要和每个摄影师交流五分钟,交代第二天的拍摄任务。在成绩被宣布之后,她说服冠军们在摄影师面前重新展现他们夺冠那一刻的情形,特别是撑杆跳和跳远的比赛。当有的摄影师对超长的工作时间抱怨:“这简直就是在扔钱”,莱妮的反应永远是:“不,去拍。我们回头来看它是否有用。”

在摄制组内,莱妮的话就是法律,任何一个呆在她认为错误位置的摄影师都会从一个助理那里收到一张粉红色的便条:离开你现在呆的位置——瑞芬斯塔尔。为了争夺拍摄机位,她和现场的奥委会官员、裁判、记者经常争吵,有人对她的工作状态颇为不满,说她试图给人留下自己永不停歇的印象,以突显自己的重要性。即便在最紧张的比赛中,她也会从一个机位跑到另一个机位,带着大幅度的手势,好像自己真的在下达导演命令。一个摄影师毫不含糊地说:“别烦我”。旁边一位裁判竟然鼓起掌来。莱妮跋扈的作风甚至引发戈培尔的反感。那是在比赛第五天,当一名裁判要求摄影师离开链球场地时,莱妮宣称要揪着裁判的耳朵直接到元首的包厢去,“你这头猪”。裁判提出诉讼,戈培尔命令莱妮道歉并威胁把她赶出体育场。

电影中给予了男子十项全能很多篇幅,毕竟这项比赛冠军有“世界最佳运动员”的称号。冠军是24岁的美国运动员格伦·莫里斯,在颁奖仪式结束后,他径直向莱妮走去,将她紧紧抱在怀里,当着十万观众的面,撕开莱妮的上衣并亲吻她的胸部。五十多年后莱妮对此记忆犹新:“莫里斯一定是个疯子。当时我挣脱了他的拥抱,远远地跑开了。但是,我永远都不能忘记在他的眼睛里,有一种野性的光芒。”莫里斯确实非常上镜,他回国后被好莱坞看中,腰间缠着一块布去演了《泰山的复仇》。

向元首敬礼的德国观众

“纳粹同情者”拒不认错

8月16日,第11届奥运会闭幕,德国拿到了金牌榜第一。而莱妮马拉松式的后期剪辑工作才刚刚开始,她上天入地、大肆铺张式的拍摄方式总共获得了40万米长的胶片,同时也导致预算超支,戈培尔冻结了后续资金。莱妮跑去见希特勒,在元首面前哭了一鼻子,说服希特勒将监管电影制作的权利转交给副元首赫斯,并且又要来了50万马克的资金。戈培尔在日记里发泄着自己的怒火:“这个疯女人简直无可救药了。”

1937年年初,莱妮和二十名剪辑助理每天工作十小时花了两个半月的时间才把所有胶片看完,她决定制作两部电影——《奥林匹亚:国家的节日》和《奥林匹亚:美的节日》。在经过一年多繁复的剪辑工作之后,她最终决定在1938年4月20日那天把电影当做生日礼物献给元首。这就是本文开篇的一幕。第二天,在戈培尔私人的请求之下,德国所有的报纸都用大篇幅报道了首映式的盛况,戈培尔还发给莱妮一笔十万马克的奖金,并把1937-1938年的国家电影大奖颁给《奥林匹亚》。

从6月到9月,莱妮带着《奥林匹亚》的辉煌点燃了欧洲,她成为各国政要的座上宾,在当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奥林匹亚》夺得最高大奖——墨索里尼杯。在今天看来,《奥林匹亚》中的“纳粹美学”并不明显,夺得4枚金牌的美国黑人运动员欧文斯的镜头很多,说明莱妮并不认同纳粹的种族主义,电影也没有强调德国在奖牌榜上的优势,许多人也认为电影真的和政治无关。这其实不难理解,相对于《意志的胜利》那种赤裸裸的力量宣示,《奥林匹亚》本来的目的就是宣传德国“热爱和平”,它的目的在于对国家形象进行包装。但电影的解说词中充斥着“战斗”、“征服”之类的词汇,好战气势咄咄逼人,让英国人首先嗅到了电影背后的非体育讯息,他们对发行这部电影不够热情。当年3月,奥地利被希特勒吞并,半年后,德国又强占了捷克的苏台德地区。在莱妮用《奥林匹亚》对德国进行粉饰的同时,这个国家却向全世界露出了它锋利的獠牙,这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之后,莱妮再也没有为纳粹拍过电影, 1944年3月,她和希特勒见了最后一面。二战结束,她被关押了四年,但盟军最终认为她是“纳粹同情者”将她无罪释放,但也指出她是一个明显“缺乏道德感的人”。在不可能再制作电影的情况下,她转行图片摄影。从七十年代起,她开始对自己的过去进行洗白,始终坚信自己的艺术是超越政治的,拒不为《意志的胜利》而道歉。著名评论家苏珊·桑塔格讽刺道:“在真相和正义之间,我选择真相。而瑞芬斯塔尔,选择美,哪怕它伤天害理,洪水滔天。”1987年,她的自传出版,被德国媒体讥讽为“元首未完婚的新娘”。另一方面,她的经历被改编成舞台剧,她的作品在许多地方展出,国际奥委会因在艺术方面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贡献向她颁发奖章??

2003年9月8日,莱妮·瑞芬斯塔尔去世,享年101岁,但有关她的争议远远没有结束。莱妮曾说:“奥运会开14天就要结束的,而我的电影至少要让人家看20年。”不管怎么说,这一点她超额完成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