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中印之争:可怕的不是印度,而是莫迪 /

中印之争:可怕的不是印度,而是莫迪

中印之争,愈演愈烈。印度的真实实力如何?真如传言那样不堪吗?面对这样一个不断产生摩擦的邻居,中国又该何去何从?本文用翔实的数据,带你一窥究竟…

6月中旬,印度军队非法越界进入我国洞朗地区。迄今,已经一个多月。

一个国家,没法选择邻居,不论是善邻,还是恶邻。

即便这次洞朗对峙和平、体面地解决了,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印度之间肯定还会发生这样,或者那样的摩擦。

孙子兵法说: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该如何评估印度?印度真如很多人所言那样不堪吗?

印度到底有哪些值得我们警惕的?

01、我们不能被“神剧”洗脑

裤裆藏炸弹、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剧”早日臭名昭著。

但很可惜,神剧思维还存留在很多人脑子里。很多不负责任的大V、网络写手深谙“神剧”路数,并灵活运用到中国对外关系“分析”之中。

这次中印洞朗对峙事件,也不例外。

一篇篇的微信文章说的好像印度就是一只小臭虫一样,中国只消动动手指头,就能把它摁得粉碎。若果真如此,印度今天依然如此嚣张,到底是证明中国很强大,还是很软弱?这些荒诞的言论,其实质和“抗日神剧”是一个路数。

甚至如果我们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当前印度存在的贫富悬殊、国民素质低下、基础设施不良等问题,根本都不是问题,至少不是根本性问题。

中国人喜欢说,以史为鉴。我们就从历史来看: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大国,自信一点说是世界强国也毫不为过,但向前推40年,在文革的一片混乱中,谁能想到中国能在短短三四十年期间,从一个封闭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甚至可以说,今天重要的全球事务,像环保、核不扩散、贸易、金融、反恐,没有中国参与几乎是不可能的。在传统西方兴风作浪的地区,比如中东、拉美,中国也逐渐发挥起建设性作用。

还拿中国来说。在战国时代,秦国地处西陲,四代乱政,国家积贫积弱,山东(崤山以东)六国把秦国视为蛮夷,会盟也不邀请秦国。秦孝公当年就感叹:“诸侯卑秦,丑莫大焉”。但最后一统天下的,恰恰是这个蛮夷小国。

这其实说明一个问题:今天的落后,并不代表明天一定落后,甚至,会借助“后发优势”,后来居上。

印度和中国同属“四大文明古国”

印度是当今世界上年轻人最多的国家,IT、航天、仿制药、电影等产业发展得很不错,国内经济结构也比较健康。

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小瞧印度,不论是美国、俄罗斯、欧洲,或者其他国家。

当然,我们根本无意于“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但至少表明:印度值得中国正眼相看,印度存在赶超中国的可能。

02、可怕的不是印度,而是莫迪改革

于中国历史来说,2000多年前的秦国一统天下,和1970年代末启动的改革开放,都是极具重要意义的。两度强大的过程,其实无外乎,革故鼎新,通过改革实现了国力飞越。

纵观世界历史,技术发展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力量(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之于西欧、美国),但对于后发国家来说,从技术而及制度的改革才是强大的保证。把这一点发挥淋漓尽致的,就是日本。日本自然资源贫乏、国土面积狭小,但在明治维新后,长期坐在亚洲头把交椅上,甚至在20世纪初,大英帝国也与日本结盟,倚重其力量维护在东亚利益。

从这个角度来说,真正值得中国一直关注、警惕的是莫迪改革。因为,改革才能让印度发展得更快、变得更强大。

2014年5月,莫迪上台后,就拉开了印度改革大幕。

最让世人津津乐道可能就是,2016年11月,莫迪突然宣布停止500、1000卢比大面额纸币流通,打击黑钱和偷税漏税。这“惊世骇俗”之举,只是莫迪改革一个小小的环节。

他上台6个月后,就废除已有65年历史的印度计划委员会,全面拥抱市场经济。

他提出大规模基建建设项目,改善印度糟糕的基础设施。推动土地改革,为工业化提供土地资源。“厕所优先于神庙”,大力提升印度公共生活设施。打造精简、高效的政府,莫迪随时会到高级公务员办公室督察,或打电话查岗,颁布“11条戒律”整顿低效的官僚系统,据说,因此新德里的高尔夫球场生意一落千丈。

这些改革措施中,最具有影响的是,从今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GST新税制。这将有效降低企业、流通税负,打造统一的印度市场。

统一市场对国家意味着什么?强大!1834年,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对内实现邦国自由贸易,对外实行统一关税,为德国统一奠定了基础,并使德国迅速崛起。

印度GDP总量居世界第7(超越第5英国,只是2年左右的事),GDP增速已连续3年高于中国,吸引外资连续2年居世界第1。

而且,莫迪声望在印度可谓如日中天。

印度有政界人士已经说,2019年大选,莫迪无人能敌。莫迪连任,印度改革只可能愈来愈深入。

中印美三国1990年以来GDP增速比较

03、中印较量,将是2个超级大国的持久较量

其实,我们只要稍有地缘政治观念和历史纵深,就能明白要成为超级大国,有3个主要前置条件:

一是要有一定的幅员。国土面积至少要在100万平方公里以上。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以空间换时间”,曾经有近40%的领土沦陷,而且基本位于“漠河—腾冲”线以东,物产丰饶、人口稠密。但中国“苦撑待变”,等到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反转,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二是要有一定人口。这个人口规模至少在1亿人以上。人口十分重要,是因为人口是经济发展三要素之一(另外2个是资本、土地)。所以,古代战争往往就喜欢屠城。在二战中,德国武器比苏联先进很多,但是苏联人口是德国2.5倍有余,在前线,苏联士兵前面的倒下了,后面又源源不断冲上来,德国士兵感到十分恐怖、害怕。而今比如,加拿大国土面积比中国还大,但是大部分区域是冰天雪地,根本不适合人类居住,不到4000万人口,所以,加拿大最多只能算上是“中等强国”。

三是要有一定军事力量。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虽然,当今世界总体上没有了大规模战争,但是军事力量却是维护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的最后“底牌”。这也是说,美国为什么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因为,只有美国拥有那么多海外军事基地,能够在24小时内将兵力投送到世界上任何地方。

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国家只有5个:美国、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

五国关键指标比较

回到中印关系来说。

我们今天看待印度,不能再靠“手撕鬼子”般的神剧剧情来麻痹自己。

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后来居上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

所以,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在战场上,中国取得压倒性胜利。

但,中国却不能“一战永逸”。

国与国的竞争是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其实不论这次洞朗对峙事件的结果如何,一点可以确信无疑:中印均是具有超级大国潜质的国家,两个国家之间的竞争,也必将长期存在下去。

当前,中印同向而行,中国走在印度前面。

莫迪改革已取得成效。

对中国未来来说,路其实只有一条,就是始终保持领先,乃至压倒性的优势。

印度在奔跑,中国也必须须臾不停。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