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杨振宁投稿被拒 原因匪夷所思 /

杨振宁投稿被拒 原因匪夷所思

近日,着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的一段投稿被拒的往事曝光,拒稿原因竟然是被认为是冒名者。

2009前,杨振宁曾向他熟悉的国际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投稿被拒,转投《中国物理快报》发表。 近日,这一往事随着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朱邦芬的一篇《回归后杨振宁先生所做的五项贡献》文章而再次为人提起。 在2013年出版的文集《Selected Papers of Chen Ning Yang II: With Commentaries》中,杨振宁首次提及了这次令他感到“滑稽和烦恼(funny and troubling)”的事。

“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我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其中一些是相当重要和着名的工作。彼时,《物理评论快报》的编辑方针和实践是妥当和高效的。但到了如今互联网时代,有了pdf、tex等工具,却反而大不如前了。” 杨振宁在书中写道,并附上了自己和《物理评论快报》编辑的两轮邮件往来。

2009年6月,时年87岁的杨振宁向《物理评论快报》投稿,论文由他一人完成。因为多年没有联系过《物理评论快报》,他在投稿时做了简单的说明,列出自己曾在1967年和1969年就1维δ函数作用发表过的文章。“现在,我带着这篇新论文重回这个领域。”杨振宁在信中写道。

但杨振宁这一新作没有被《物理评论快报》接收。一个多月后返回的一位同行评议者认为,新作的结论已经包含在“同名者(即杨振宁)”在1967年所发表的论文中。“我不知道是该觉得好笑还是被冒犯,”杨振宁写道,他认为这位同行评议者没有认真阅读他新作的标题、摘要和内容。

两天后,另一位同行评议者的反馈传来。反馈的开头是对杨振宁过去工作的肯定,赞扬其分析能力是“传奇般的”。对于新作,同行评议者表示,据他/她所看,结论都是正确的,但认为这并不合适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原因是“缺乏广泛兴趣”和“缺少新的物理”。

随之,杨振宁向期刊回复,对所收到的两封评议内容感到“非常非常奇怪”。杨振宁认为,第一位评议者没有认真看他的新作,以致于没有发现新作是全然不同于1967年发表的那篇论文。对于第二位评议者的反馈,杨振宁建议再阅读新作中的开头背景介绍与末尾结论,并对评议者的大量称赞内容表示困惑。

对于杨振宁的回复,《物理评论快报》则表示需要更详细的反驳。“显然,这是一封傲慢的、官僚主义的统一格式信。”杨振宁写道。 转而,杨振宁将该文章投给《中国物理快报》,并顺利发表。 朱邦芬写道:“之后,他的科研文章主要投给中国物理学会所属的《中国物理快报》上,以实际行动表达了杨先生的价值观念:一项学术成果的价值并不等价于发表刊物的影响因子。”

公开资料显示,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世界着名物理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1957年,杨振宁与另一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5年4月1日,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 当年82岁的杨振宁迎娶第二任妻子翁帆,二人相差54岁,当时这场婚姻引起社会轰动,也一直被议论纷纷。但这段婚姻已经持续十三年之久了,并没有被外界非议而影响。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