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汪洋说,中国没有个性政治 /

汪洋说,中国没有个性政治

负责港澳事务的高级官员最近进行调整:张晓明任港澳办主任,王志民任香港中联办主任,郑晓松任澳门中联办主任。朋友们问我:这代表什么?我说:不代表什么,只代表中央。在中国官场,官员就是液体,倒进不同形状的器皿中,它就有不同形状,甚少可以因自己的意志而变形。多年前,我问过时任重庆市委书记汪洋:"你的个性是怎样的?"他说,他没有个性;中国没有个性政治

所以,基于对中国政治和一国两制的多年观察,如今港澳事务官员调整,我对他们没有什么期望,也不会苛责,因为他们不属于自己。对于这类官员以至建制派人士,我只会作两点观察:

能否按实情"擦边球"?

一、对待中央的政策,能不能按香港真实情况"擦边球"?内行人感到,到了今天已不是能不能如实反映情况的问题了,因为也有不少人反映实情,但中央高层只是按统治者的角度想问题,多少实情和建议都成为路边垃圾。所以这就给执行中央政策的人士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也是很低的要求:你只顾按中央指示办事?还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擦边球"?这需要极大勇气和技巧,但在今天的官场中这类人几乎绝迹。

这不能不令我想起已故的港澳办前中级官员张良栋。他属于开放一族,"六四"之后他还敢于跟民主派(那时还未被称为"反对派")公开接触,并在内部提出很多宽松意见,但不被欣赏,反被投闲置散,最后英年早逝,郁郁而终。与此同时,不逆上意的同袍则步步高升。

我又想起刚卸任的王光亚。7年前他出任港澳办主任时,外界对他颇有期望,因为他在英国读书(与蔡英文是不同届的前后同学),又在外交系统和联合国工作过,见过世面,应有较新作为。但随着时局发展到一些"死位"(例如政治僵局、中外斗争)时,他也不能超越中央的轨道。他上台时是胡锦涛年代,后来是习近平年代,"擦边球"的空间已大大收窄。当中央开的是"烈火战车",车上官员都不能自我修身,更不能养性齐家(按香港实情落实一国两制)。

会否成为"加码派"?

二、当中央政策收紧和左倾时,执行者会不会成为"加码派"?如上所说,中央政策是关键,但执行者的手法也是关键之一。再从大历史角度看,中国政治的一大弊病就是"上有好者下有甚焉"。古代是太监政治、宦官政治,现代则是"宁左勿右"。当我回顾一国两制从构想到落实至今的过程时(由始至今我也有参与和跟进),只能痛心地发现,除了1980年代"六四"之前,以及香港回归后的头6年(1997至2003年,因为要吸引台湾接受一国两制)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是"左能胜右",紧的意见可以轻易奏效。例如前政务司长陈方安生下台之后,北京的温和意见几番操作,邀请她北上,但强硬的意见后来反对,令她已经到了北京也不能按温和派的安排进行活动;又如给异见人士发还回乡证一事,从提议到宣布,前后花了28年,到需要有限度重启统战时才实现。这类例子多的是,想来只有令人唏嘘。

按上述规律辐射到今天,可见未来一段时间仍然是"经济松,政治紧"。我也相信国内"不想弄死香港",但怎样做才是一大学问,否则只会"把孩子玩死"。当前北京最重视的就是反"港独",圈内已传达这是眼前政治任务的"重中之重",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必须站稳立场,不可含煳"。以前,有些事情可以不表态,但如今却有一种背后的力量促使以至迫使大家不能不表态。10家大学校长的联署,可以说是自发的,但总有人"建议"或推动。在中国政治文化里,这是"木锤锤钉钉锤木"。尤其是中共十九大前,内地全力讲稳定、凝聚,更不会放松一点一滴。

关键仍是中央政策

张晓明、王志民一直全面执行中央政策,得到欣赏,毫无悬念。这预示如果中央的强硬政策不改,他们只会按旨办事。但据闻,北京经过一段时间强硬政策不奏效之后,也许再尝试向温和一族入手,包括约见温和的社运青年。王志民过去负责青年工作,但关键仍然是中央政策。如果中央的政策只是表面的策略性调整(指游说拉拢),而不是根本的政策性改变(指真正的政治宽松),那么只会事倍功半而已。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