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花钱无节制 “富孩子病”:预防胜于治疗 /

花钱无节制 “富孩子病”:预防胜于治疗

“富孩子病”的早期症状是花父母钱理所应当的心态,花钱无节制。危险的是当他们上大学后,症状会更加严重。

你家孩子表现出富孩子病的症状了吗?如果放任不管,这种社会病会让富裕家庭的孩子在财务上陷入灾难——但预防比治疗更有效。

早期症状包括有一种花父母钱是理所应当的心态和“有钱必花光”等表现。具体可能如下。

孩子(很少打电话):“嗨。再给我点钱。”父母:“但我昨天刚往你的免接触式银行卡里打了50英镑!”孩子:“嗯,但我花完了。”父母:“好吧,你应该省着点花。”孩子:“好,那我就从阿梅莉亚(Amelia)家走6英里回家吧。”

然后父母只能心不甘情不愿地拿起钱包,口口声声发誓这是最后一次。但这是不可能的。一旦孩子成功从父母那儿拿到钱,他们就会频频如法炮制。我相信,数字化银行业务技术助长了孩子们花钱如流水的速度。

往预充值的非触碰式银行卡——如今连6岁的孩子都可以使用——里打钱是一种方式。应用内购买是另一种方式(我朋友家10岁的孩子用爸爸的iPad玩《水果忍者》(Fruit Ninja),因买虚拟明星水果而刷爆了信用卡。这教育我们,要在共享设备上取消应用程序内购买的权限)。

当你没感觉在花钱时,花起钱来非常轻松。你在亚马逊(Amazon)上点击鼠标下单时,或在eBay上出价拍下你自己永远不会穿的衣服,或者用优步(Uber)等可以绑定父母信用卡的叫车软件打车时,并没有面对面交钱的过程。方便,没错。但也很费钱。

危险的是,当孩子们上大学后,这些早期症状可能变得越来越严重。

在不久前举办的“英国《金融时报》周末版年庆”(FT Weekend Festival)活动上,理财栏目(FT Money)的一名读者分享了他对女儿的担忧。他担心18岁的女儿在财务上尚未准备好担负起离家生活的责任。他怎样才能控制女儿的财务状况?

简言之,你无法控制。那么你接下来该怎么做?在新学期开始时,很多家长都处于同样的境地。

在英国上大学是件极其昂贵的事。甚至还未上第一节课,你就开始承受负债带来的沉重心理负担,这是我们这代人从未感受过的。如果你预计毕业时负债5.7万英镑,那么在享受美食上多花个100磅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都听说过大学生在入学几周内就花光本应该支撑到圣诞节的生活费的恐怖故事。一次性带着大笔金钱入学明显存在很多风险,但是学会如何规划预算是成长的重要一课。

我们年庆上的讨论小组建议,从小时候就要开始训练孩子。让孩子懂得现金的真实感。经常带着存折去邮局或者有建屋互助会(专门提供住房贷款或购房存款服务的机构——译者注)——重要的是让他们把钱递给办事员——让他们看到钱是如何变多的(你还可以从孩子的储蓄账户里拿到跑赢通胀的利息)。

等他们长大一些,鼓励他们尽量不要使用信用卡。Seven Investment Management联合创始人贾斯汀?乌尔哈特-斯图尔特(Justin Urquhart-Stewart)表示:“纸币花起来比较不舍得。”他发现当他告诉女儿必须动用她自己的现金时,她的“我想要”购物欲望就会减弱。

拥有多个银行帐户是另一个好办法。大多数学生账户都有一个关联储蓄账户。把孩子的生活费打到关联储蓄账户而不是他们的活期账户上,他们要想花钱就得先转账,这自然起到了约束作用。

同样,钱如果是年轻人自己赚得,也会更不舍得花出去,因为他们更加了解它的价值。可惜,周六的零工如今已经很少见了。许多父母都喜欢付钱给孩子在家里做家务。然而,我们讨论小组觉得只有那些由别人来做你同样会付钱的工作,你才应该给钱——所以把碗筷从洗碗机里拿出来不算。奖励孩子申请参加志愿工作也是个办法。

大学期间做兼职,或在读大学前先工作一年正变得越来越普遍,但一个人必须有极高的条理性才能将工作与学习结合起来——更不消说管理钱。

培养孩子们讨论自己财务状况的习惯,这样他们就不会坐视事态恶化到不可收拾。即便他们真的遇到麻烦,仍有一个心理安慰:从自我错误中学到的教训是最宝贵的。用乌尔哈特-斯图尔特的话来说:“药只有自己吃才有用。”

我这辈子学到的最大教训之一与金钱并无直接关系,而是与条理性有关。我高三的时候,有天周二下午,妈妈和爸爸在上班,而我刚起床。周四我要参加历史高考,我想着最好复习一下。

这时候电话突然响了,打电话来的是我老师戈夫(Goff)。他问:“你为什么不来考试?”我回答:“因为考试是在周四。”但事实上考试刚刚已经开始了。

我痛哭流涕地狂奔到学校。戈夫老师好心地让我去洗手间先平静5分钟,然后允许我走进安静的考场。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刻的悲惨,甚至永远忘不了那个夏天,整个夏天我都在等待考试结果。我很幸运,我通过了考试,进了大学,从复读一年的恐惧中逃了出来。

做事要有条理,这一重要教训令我受益匪浅。我大学期间从未花光所有钱。我从未错过一次还款、自我评估期限或保险续期。我的懊恼是,我总会读附属细则,却从未拿到过PPI。而且在考试或面试时,我总是早到得令人发指——包括英国《金融时报》的面试。如果戈夫老师正在看这篇文章,请收下我发自肺腑的感恩之情。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