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新常委解析传奇王沪宁从国师到决策者 /

新晋常委解析:传奇王沪宁从国师到决策者

王沪宁是中共四十余年来首位理论家入常

海派政治学学者出身的王沪宁,曾借出版作品集之机剖白心迹,“我一直给自己设计了一种生活:清心寡欲地作学问,不受外部纷繁世界的骚扰和诱惑,像鲁迅先生所言: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我相信,学问出于清静,应当保持‘大脑卫生’”。意想不到的是,这位有着学术洁癖的一介书生,从1995年初入中南海至今,仅用了22年即在中国政坛成功登顶政治局常委,料将分工主掌意识形态、宣传以及中共中央党校。

“四十余年首例理论家入常”

时任上海复旦大学政治学教授的王沪宁进入中共前总书记江泽民的视野,到底是经由吴邦国、曾庆红亦或“帝师”汪道涵三人中谁的推荐,至今难觅芳踪。但如西媒所言王是中共继陈伯达之后“四十余年来首例理论家入常”,则毫无争议。陈是在“非常时期”文革前夜的1966年被一言九鼎的中共领袖毛泽东拔擢入常,随即毛发动文革,陈被委以中共中央文革小组组长要职。由此可见,理论家入常难度之大。

1995年,时年40岁的王沪宁由沪上进京,江泽民钦点王出任司局级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政治组组长;1998年王升任政研室副主任,官至副部;2002年王晋升正部级政研室主任;2007年10月的十七届一中全会上,王当选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2012年11月的十八届一中全会,王进入政治局。中共江胡时期,王最大成就是直接参与起草了“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大论述,因而被外界誉为“中国南海政治理论化妆师”。

外界注意到,中共十八大后习近平上台执政以来,无论国内考察亦或外访,习近平身边都有王沪宁和中办主任栗战书“一文一武”随侍左右。更有细心者指出,江胡时代王沪宁虽然也是时常与中办主任一同随侍中共总书记,但并非和中办主任一样,每场必到。而习时代,王沪宁除了进入政治局(兼政研室主任),习近平所到之处身边只要有栗战书,必定也有王沪宁。

分析人士指,作为核心智囊和幕僚的王有着良好的政治敏感性和直觉,行事亦极为低调,几乎谢绝和推掉一切媒体采访,避免招摇和卖弄,因而先后获得中共三任总书记的信任。此次理论家的王沪宁成功登顶政治局常委,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习近平对王个人人品、政治人格及其政治理论能力的高度重视。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的时代”

外界普遍相信,本次党代会“习思想”毫无悬念写入党章,只待党章全文公布。而早在2016年5月,习近平罕见召开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当时习就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

观察人士指,自毛邓之后,中共政权从英雄主义时代进入平庸政治时代,这决定毛邓之后的中国领导人无法依靠简单的行政命令去推进和实现治国理政。因此就迫切需要升华出一套新的、系统的政治理念、思想、战略,借此巩固执政合法性和权威,并在此基础上指导治国救党实践。习近平对理论以及理论创新的异常看重,正是有着新时代新需要的影子。

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新政的重要内容就是改变了三十年来社会上约定俗成的“党政分开”的固有思维,通过“国家安全委员会”、“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财经领导小组”等党政合一体制下的高度中央集权,实现权责合一,来提高中央权力运作的效率,避免以往“九龙治水,各管一摊”的“九常委分管制”所造成的权力分散与低效率。此前政法系统周永康的严重贪腐与尾大不掉,以及某些地区的权力系统的朋党化、山头化、贪腐化、地方豪强化均与此类弊端有关。

正如王岐山所说,“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正处于历史进程中又一个权力向中央集中的周期。兴起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新权威主义”思潮认为,现代化过程中需要有必要的集权。时任复旦大学政治学教授的王沪宁曾有一份报告,力陈改革必须有中央权力的必要集中,当时被指是“新权威主义”集中表达。该思潮近来得以在中国理论界东山再起。

为什么是王沪宁?

王沪宁似乎总是能够敏锐捕捉并引领时代精神,从而内化出一套既符合新时代要求又能为执政党所接受的政治理论。甚至有中国大陆政治圈内人士曾表示,经王沪宁重新塑造的理论语言进入了中共的“政治辞典”,为中共领导人所运用自如。这不是那些仅仅为领导人捉刀代笔的文胆所能做到的,这样的特质也使得王沪宁仅以理论背景就从大佬云集的中共党内脱颖而出。

比如王沪宁关于“一定的政治体制必须适应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条件”,“不能靠移花接木,也不能搞揠苗助长”的论述,关于“发展民主政治不能超过我国现阶段的条件”,“以发展生产力为中轴来发展民主政治,发展民主政治才能卓有成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推进民主政治,必须有统一和稳定的政治领导”,“以党内民主来逐步推动人民民主”,“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等相关论述,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共领导人对内对外讲话的模式化用语。

王沪宁入常是一大政治进步

当初王沪宁以中国大陆著名政治学家、复旦大学青年教授身份初入中南海,在中国大陆自由派知识分子群中引起一阵不大不小的震动。反对者认为,学者应该避免沾染远离权力;赞成者认为,中共延揽同校当代西方政治理论的学者进入党内,是时代需要,是开放的表现。

分析人士就指,王沪宁问鼎中共政治局常委,是中共政治进步的表现。首先,王为知识分子,王身上流淌着中国传统“士”的精神,独立不依追求真理,将知识分子和知识分子精神延揽和植入中共政治最高层,这样的结构性变化值得赞扬。其次,新时代需要新理论,中共通向现代化的执政党,亟待改变僵化保守形象,王一直耕耘劳作于当代政治学前沿,王更上层楼会带来新的改变。

王沪宁曾写道,“从本行而言,我喜欢做理论研究,我的长项是政治哲学,对此道一向念兹在兹。但在中国变革的大氛围中,终究按捺不住,受外界热烈运动之感召,动手写起有关中国政治发展的文章。……我写此类文章,完全是受变革时代的召唤,逐渐地,悟出了责任,良心和向往。应该说,没有变革的洪流,便没有它们”。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