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真实的盗墓贼可比“摸金校尉”牛多了 /

真实的盗墓贼可比“摸金校尉”牛多了

近几年,盗墓题材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大量问世,这个有着上千年历史、长期不见天日的“灰色职业”,居然成了热议话题。

有趣的是,大家想当然地把“盗墓”俩字跟考古联系在了一起。

考古学专业师生大呼“躺枪”:我堂堂的一门现代科学,怎么就跟盗墓扯到一起了?!

那么,盗墓与考古的差异在哪里?《盗墓笔记》所描述的“盗墓”与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盗墓又有多大距离?文物的内涵在哪里?

问题很多,知名文物研究学者阎焰先生作客本期“库叔说”,为大家揭开考古与盗墓的神秘面纱。

对于流失在海外的中国文物,他说:中国文物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甚至在外太空,它永远都是中国的——它的中国基因是抹不掉的,这是根本。

作者:库叔 ;来源:瞭望智库,微信ID:zhczyj

1

洛阳铲实际上是“土壤探针”

瞭望智库:真实的盗墓和电影一样那么精彩刺激吗?

阎焰:盗墓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只不过到了今天才被普遍认知。现在,大家多数是从猎奇的角度来看的。实际上,《盗墓笔记》以及大家今天理解的“盗墓”,跟真正的盗墓非常不同。

盗墓这个命题很古老。在2000年前、战国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这种现象。

中国古代不允许动祖宅(也就是所谓“阴宅”),掘墓盗坟是十恶不赦的重罪。在1949年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盗墓依旧是非常严重的罪行。所以,有一段时间,媒体不建议推广这种题材的小说,我认为是对的,盗墓这个主题本身就很“灰色”。

印象最深的是我祖父重新下葬,我回洛阳老家的时候见了一些亲戚。我当时就很惊奇:为什么邻村的三伯的状态跟一般人不一样?他们就开玩笑说:你三伯是干别的活儿的。后来我才知道,他们口中的“别的活儿”就是盗墓。他的脸很细窄,在阳光下都有灰暗的黄表纸(做白事的时候,撒的纸钱就是黄表纸做的)色,和盗墓有很大关联。

我的祖居洛阳非常有名,除了因为它是古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盗墓。我们今天考古发掘用到的一样很重要的工具——洛阳铲,就出自这里。现在到河南洛阳去旅游,在小街道还能看到有卖洛阳铲的。这个最早就是盗墓人发明的,随后,考古队的技工在做探墓时也用到它。

洛阳铲是一个半月形的铁铲,它的杆一般2米左右,最长可以到3米,打洞深度能达到15米乃至更深,因为最后面可以栓上一根绳子。

这是门手艺,一般人很难做到,它要求探测的师傅手腕的力度要非常强——他要靠手腕的运动确保铁铲进入洞以后直线钻到地下,然后用绳子把这个杆提出来,看上面15到20公分左右的土壤的变化。然后,根据土壤的变化,确认下面是否有墓葬或者前人生活过的痕迹:

一种是“生土”,指从来没有被人动过的土;另一种是“扰土”,指有人动过的土;墓葬的土是有规则的,它有五花土、青膏泥等。

从这个角度来看,洛阳铲是“土壤探针”

民国以前,盗墓人有个比较文气的名字叫“土夫子”,就是因为他们对土壤很熟悉,和那些盗墓小说里讲的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

我以前看过大量的发掘简报(主要详细记录墓葬发掘的过程),再加上我参观墓地的经历,从中发现了一个很奇异的现象:所有被盗过的墓葬中,盗墓贼打的盗洞都非常精准——不是打在甬道上面,就是打在墓门(封门石)门口,更有甚者就直接打在墓室的主顶,就像从外边把吊顶天花板打穿直接进入卧室。

2

考古是为了保护文物和还原历史

瞭望智库:盗墓者和考古者是否有一定重合?

阎焰:考古是一门很纯正的科学。

首先,它是通过还原历史来判定历史信息的一种手段

唐代没有录像机也没有录音机,没什么声影资料留下,仅从历史书上,你未必能够了解真正的上官婉儿。但是,如果你挖到了上官婉儿的墓葬,你不仅可以阅读里面墓志和器物去了解她的生平,还可以从整个墓葬结构来确认这个人的处境。

第二,可以通过判定那个时间段的器物变化,整合信息,呈现出一个立体的朝代,比录像机录下的更真实

文物最大的功能就是:可以除去伪装、使真正的历史浮出水面。考古最大的乐趣就是:你可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历史,通过器物感受别人不能感受到的历史。

另外,文物是文化的遗留物,说得再俗一点,它只是时光留下的痕迹。比如,今天我们在这个屋子里面的陈设,在一千年后,这个屋子里的东西都是文物。可能今天咱们坐的这个皮凳子在北京城有成千上万把,再过500年以后,这个凳子可能仅有一把,那就非常珍贵,就是文物。

现在,按国家规定,基本上不允许主动发掘墓葬,但是很多人不清楚这个状况,也没有文物保护的概念。

比如,刚建国以后,根据很多学者当时提的提议,国务院允许发掘帝陵。但是,很多文物(尤其是丝绸类)被发掘出来后,在当年的科技条件下,不能得到良好的保护。后来,这墓葬又遭受了不少二次破坏,万历的尸首、朱漆的龙棺等都被破坏了。为了保护文物,定陵发掘后没多久,周总理专门签字禁止主动发掘墓葬,尤其是帝陵。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考古发掘的陵墓,绝大多数是被动发掘的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才会进行考古发掘呢?

考古工作者会对被破坏或被盗挖的墓葬进行保护性发掘;在大规模基础工程建设之前,考古工作者要进行文物勘探,在勘探过程中可能会发现大量遗迹。

3

“甥舅结构”盗墓最安全

盗墓则是主动进行的。盗墓者根据一些坊间流传的故事,进行有针对性的勘察,目的是获得墓葬里面的贵重物品,尤其是古董和金银细软。

其实,考古有好多基本原则,只是不为人所熟知。而且,考古也没有那么多的神怪套路,不是一挖开下去以后就有一个秘密甬道,顺着它可以一直爬到棺材前,这根本是不可能的。

只有盗墓人打的盗洞,可以进到墓室,并且很多墓室都是坍塌的。

因为年代早,早期墓室基本已经被土掩埋了,只有依靠新的考古手段——我们称为“大揭顶”:要把整个墓葬打开,取出所有原来的回填土,才能看到原始的墓葬形制。否则,进去以后,通道、门廊、门楣早都已经被土壤遮盖,只是一个填满土的“空腔”。

还有,现在盗墓故事经常讲父子或兄弟结伙或者因为利益而组织队伍去盗墓,这些都不可靠。盗墓的队伍基本上都是两人制的,多人组合的很少。

实际上,在文献里,盗墓只有“甥舅结构”。这个结构最紧密、最安全,不容易出事。

为什么呢?说起来也挺有意思,因为假如外甥在上面,他就一定要把舅舅拉上来,否则他回家没法跟他母亲交代。同理,假如外甥下去了,舅舅在上面,也得把外甥拉上来。否则,他没有办法跟他姐妹交代。因此,安全系数最高。

瞭望智库:盗墓是不是对于墓葬的破坏程度比较大?

阎焰:没有见过原始墓葬和发掘现场,就体会不到盗墓的破坏力有多大。

首先,盗墓对于文物的破坏很大

盗墓人只取走黄金、白银、五朱玉、青铜等他认为值钱的东西,像石棺床、壁画、券砖这些都破坏了。他们基本上把墓葬挖成了土洞,因为要把里边所有痕迹都抹去。

打个比方,盗墓就像一个人进到一个瓜田里,拿勺子把每个西瓜挖开一个小口,只取走瓜瓤,这一地的西瓜就全被糟蹋了。

例如,息王李建成的墓志被盗出墓穴后,在社会市场上流散,后来才被西安市文物局追缴回来。但是,整个墓志无法确认,总共大概只残存50个字左右,对于唐史研究工作来说,真的非常可惜!

还有,在长安东也发现了一个高等级墓葬,遗憾的是墓志被盗走了,器物还散存了一点。两边俑道上有长长的壁画,今天应该很难找到比它更高级、更漂亮的隋代壁画。壁画上有14支戟,我们怀疑墓主是杨广的哥哥杨素。但是由于没有墓志,我们没办法判定他是谁。

第二,盗墓还加剧了文物甄别的难度

文物一旦分散到社会上,甄别文物的年代和真伪就变得非常困难,给后人造成了很多困扰。

比如,当年东北的地摊上卖过很多故宫流出的东西,有真有假。专业学者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甄别,才使很多国宝级文物得以重返故宫。

专业学者也要增强对于流散文物的的甄别力,不是我挖出了这个东西才认识它,不挖就不认得——我们考古发掘的文物是有限的,考古发掘出的文物数量只占到盗墓的万分之几。

4

盗墓人的眼睛就像无人机摄像头

瞭望智库:小说、影视剧里展示的盗墓贼都精通墓葬选址,真实情况是这样吗?

阎焰:中国古代有句话叫做“生在苏杭,葬在北邙”,说的是人生至高追求。我家就在邙岭(北邙就是邙山,我们称为邙岭)脚下,那里堆叠了历朝历代一层层的坟墓,墓葬多到“无卧牛之地”,意思是邙岭上面连卧一头牛的地方都没有,全都是坟。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首先,洛阳紧邻黄河,自秦汉以来就是中国重要的古都,在整个国家的政治结构中非常重要,经过历代的王朝更迭,很多贵宦都葬在这里。我们家地名叫孟津,也叫“盟”,因周武王伐纣时在此立盟立誓而得名,立完誓以后,他们过了黄河。

其次,山南水北为阳,北邙的位置正处于阳,而墓葬均以阳为好。

墓葬的选址有许多讲究,盗墓人精通此道才能挖到东西。

近几年,无人机非常发达,它可以获得很多特殊的信息,包括我们肉眼看不出来的地表风貌变化。通过无人机拍摄,我们可以看到道路、城市结构、城墙、遗迹。这个地方只要有人动过,它的土壤是不一样的,从天上看一目了然。

盗墓人有无人机摄像头一样的眼睛,站在地面上就能确认天上、地下的信息

这是他们多年实操养成的视觉习惯,根据这个地方本来的地脉来判断是否有墓葬。有个成语叫来龙去脉,所有的地脉走向是天然的,不会被阻隔,一旦被阻隔,就可以判定这个地方有人动过。

举个例子,一马平川的地方突然出现一个很高的土台,我们不以为意,而盗墓人看到就会有反应:这个地方为什么会出现土台?然后,他们可能会去请教邻居街坊,以获得更多信息。

之后,盗墓人会根据地脉的变化、从街坊那里获得的信息以及“土壤探针”洛阳铲来判断地下墓葬是否存在。

盗墓人甚至可以根据地表的植物变化确认下面埋的是男人还是女人!比《盗墓笔记》中说的更厉害。

5

2000年来,30%以上的GDP都入土了

瞭望智库:小说里描写了古代官方组织的盗墓,这是真的吗?

阎焰:中国人把死亡看得很重,所以把很多财富掩埋在墓室中。商周秦汉入葬的东西,很多是主人生前最珍爱的日用品,非常珍贵。

我估计,延续2000年的王朝之中,大概30%以上的GDP都入土了

古代的盗墓分两种:一种是私盗,就是个人去盗墓的;另一种是官盗,如小说里的“摸金校尉”。

曹魏时,政府曾派专人发掘大型皇陵地冢,以获取贵重的物资或者黄金。

我们看海昏侯墓葬的状态,就知道在曹魏时为什么会有军队去发掘——里边的黄金储量非常大。

海昏侯墓葬的情况并不是个案。汉代有很多亲王和同姓王,墓室里埋藏的都是当时流通的五铢钱,和大量的金币、金饼、马蹄金、金板等,拿出来就可以直接使用。

曹魏当时设立的这些官盗机构,每打开一个墓室,跟抢了一个金库没什么差别。

瞭望智库:现在,文物收藏非常火爆。在您开始收集文物的时候也是这样吗?

阎焰:那个时候,文物都是废旧物资,能看到文物的地方不是博物馆,而是垃圾回收站:一卡车一卡车的线装书拉到打浆厂里,软化成浆水,重新再做成卫生纸。

多年之后,我再看到那个颜色的卫生纸,拿着都发抖——那是人类历史上最贵的擦屁股纸!你用的可能就是宋版书的纸浆。

战争时期,日本人也把他们的大佛、大庙、大钟砸碎,用作生产子弹的原料。

日本人有大量携带金属铸币的习惯,他们的钱币大小不等,有镍、黄铜、红铜等,币值也不同。

根据我的调查,日本平均一个人身上大概携带150克左右的金属硬币。

日本有1亿多人口,用150g乘以人口就知道,那是多大的数字!日本每台自动贩售机都是金属分拣器。

所以,日本基本上可以在3天之内,分解全境的地表贵金属,得到成千上万吨的战略物资!

现在你去日本、拿到日本铜币的时候,就可以想象一下,日本人多有心机!

6

没有中国文物的博物馆一定不是世界级

瞭望智库:近代以来存在着大量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状况,您怎么看?

阎焰:中国文物是怎样流失到海外呢?除了列强掠夺、盗掘、侵占之外,商业性购买也是很大的一部分,还包括再早一些时候的馈赠和(使臣等)携带的等等。

中国的国际贸易从汉代以来就有,到唐代非常发达,外国人买了很多中国的丝绸和和陶瓷。比如,日本的正仓院里珍贵的文物基本上都是唐代的。

从1911年到1949年,在华的所谓外国“文化人”,很多都在中国买了一些不该买的文物。

现在,可以说,只要是有名的博物馆,就不可能没有中国文物。换言之,没有中国文物的博物馆就一定不是世界级的博物馆。

无论在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还是日本东京国立、法国吉美,中国文物都享受着最高级别的尊重。

“旅法华人三杰”之一的国际油画大师赵无极,早年到法国是为了追求西方艺术。那时,他认为,西方什么都比中国的好。到了法国,在他走进一家地方博物馆的一霎那,才意识到自己的故土那么伟大,原来中国人早已经达到如此之高的艺术境界。

在那个时间段,赵无极画了很多青铜器上的铜锈和甲骨文的变体,即西方美术评论家眼中的“黑森林”系列。这是他一生少有的几个艺术创作高峰之一。

很多西方人也奇怪:为什么中国文物都那么精美?

道理很简单,因为距离太远,外国人只能把最珍贵、最精美的文物带走,这样机会成本才最高。一般文物他不会千里迢迢带回国的。

所以,在西方博物馆里看到的一定是中国文物的精华,很多中国大陆都没有。

我认为,中国文物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甚至在外太空,它永远都是中国的——它的中国基因是抹不掉的,这是根本。

所以,我们要好好研究中国文物,用文物来讲好中国故事。

瞭望智库:我们制造陶瓷的技术是被外国人窃取回国的吗?

阎焰:西方获得陶瓷技术是在清代早期,一个叫殷弘绪的法国传教士到了景德镇,用间谍的手段窃取了我们制造瓷器的工艺。

今天西方世界特别讲究知识产权。但是,讲老实话,西方世界的知识产权确立只有百年光景,中国人的智力创造有几千年了。

以前的知识产权,谁给我们付费呢?要是全世界给中国人教造纸术和养蚕缫丝的专利费,那得多少钱!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