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中国大陆发邀请,台年轻学者挣扎 /

中国大陆发邀请,台年轻学者挣扎

很多台湾的年轻学者认为在台湾是"有志难伸",希望能够有更好的教学环境。

福建省准备邀请至少1000名台湾学者到当地大学教书,消息传来,却造成了不少台湾年轻学者心内的挣扎。

其实台湾的学者到中国大陆大学教书也不是新鲜事,但是大规模的招募这却是第一次,台湾年轻的学者会不会心动?认识的一些留学归来、学历不错的大学教师承认,这会是未来考虑的方向之一。

有志难伸

这些年纪40岁以下的年轻世代不是不知道对岸大学的待遇如何,也不是没有和大陆学者联络的管道,其中的一位直接告诉我,他当年留学海外取得学位之后,没有留在国外的主要原因是家人的关系,但是如果是在几个小时就能回台的范围,他是会予以考虑的。

也有认识的年轻学者在今年离开了台湾的公立大学教职、跨海到中国任教。他对台湾大学教育界的感触可以说是台湾年轻学者的共同感觉,那就是"无法施展抱负"。

一位年轻学者到台湾的大学任教,如果是博士学位通常都是从助理教授做起,月薪大概是在7.5万台币(1.6万人民币左右)左右,在台湾不算很多、但是也不算少。不过任教之后除了准备课程之外,还要续聘、升等的职务资格考核、每个月还要应付学校方面所要求的论文发表数目。

代谢失调

有些学校或许不会对教学方式设下条条框框,但是不少学校是采取观念比较保守的方式,要求教员以"教"为主,不太讲究"启发",这和许多海外毕业回来的年轻学者看法很不一样,成了新旧世代在教学方式上的矛盾。

台湾教育部对各大学又有评比,每到评比来临时各项行政工作、其实也就是要填写大量的问卷、表格,拨发的研究经费通常也不会落到年轻学者所带领或者设计的计划。

资浅的年轻学者常常拿不到经费,只好参加资深教授的研究计划中,经手实际的研究工作,却不是计划或者论文的主要负责人;有的年轻学者比较不在乎,有的忍不住了,就设法出去到其他地方任教。

一位任教的年轻朋友说,他不太在乎学校的排名,但是非常在意有没有来自上层的控制,还有下面的学生是否有心听课,并且说中国也有很多名校、也有很多能力很好的学者,有些新成立的学校或许不出名,但是环境不错,设备甚至好过大部份台湾的大学。

台湾的年轻学者对留在台湾任教的意愿越来越低,人才流失的情况也越来越恶化(图为台湾大学校门)

未来前途

另外一位在英国学商、如今在一所中国大学教书的年轻学者说,刚开始也许政治意识形态是最难适应的,但是也可以说是最简单的,因为只要学会什么时候该"闭嘴别说话"就好了。他还说新的学校职缺多,升迁机会大、研究经费不会只有资深教授争取的到,不但资源不比台湾的大学少、行政工作更是比台湾的大学少很多。

那些有意去中国大陆学校任教的学者也知道每个月的待遇可能没有台湾高,而且福建的计划也还没有把福利等等条件明确公布出来,不过"过个水"之后也许未来还可以到其他国家的大学任教。

工程、商学的学者更是跃跃欲试,因为中国大推"一带一路",需要工程和商学方面的人才,相对于台湾就业环境欠佳,似乎中国方面的确有很多发展机会,不过他们也很清楚,中国大陆的机会不会是永久的、甚至长期的,因为"最终好处还是要留给自己人"。

但是他们也有一个看法就是在这段时间里面"闯出个名堂",建立起自己的学术地位,未来就算是全世界都找不到学校任教也能够进入业界,但是回台湾任教很可能就"不予考虑"。

人才外流

台湾的官员私底下说,中国的这个做法是个能够教育自己人才又能够"统战"的"一石二鸟"之计,并且说政府方面之前就已经注意到人才可能外流的问题,也推出了吸引人才返台服务的计划,但是他也承认缺乏不同部门的配套,其实效果并不是太好。

这位官员说,要留住人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牵涉的范围极广,不只是教育部就能搞定,而台湾多年来的低薪问题更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而且政府也不能限制人民的就业,也没有法律禁止学者到中国的学校任教。

虽然台湾的公私立大学目前有一百多所,但是素质参差不齐,结果年轻学者学成之后还是把目标定在最前面的几所学校,所以大学虽然好像很多,但是好的教职仍然是僧多粥少。

很多台湾的留学生到国外留学取得学位之后都没有意愿回到台湾教书,欧美、新加坡、香港甚至中国的一线名校都是他们的选择,如今范围开放到了二、三线,看来台湾人才流失的问题非常可能会越来越严重。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