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一篇玩大发的文章 环球时报如获至宝 /

一篇玩大发的文章 环球时报如获至宝

乔木

我的文章 “说出美国生活的体验,为何却遭质疑和谩骂”发出后,连同推特上的碎片,被《环球时报》胡主编如获至宝,配上一个美妙的标题:《中国公知以批华博取声名,赴美3个月却认知反转》。上面一声令下,各大网站统一推头条。

这是我第三次上头条。第一次是披露某阳刚高大的男主持吃空饷,尽管他的6000万粉丝蜂拥而至,在我的证据面前,明星泪婆娑,悲情秀辞职。

第二次是我的教授面试文章,被故意断章取义,成为“看脸看胸”文,媒体大批判。我后来索性写了个“看脸看胸”面试系列,仍是讽刺和现实批评,但借娱乐包装,从谷歌进入百度世界。

这次《环球时报》发难后,朋友们建议我撰文怼回去。这些年我和胡锡进主编交手多次,上一次我怼他的文章《何需回咬狗一口》,还被别有用心的新加坡《海峡时报》全文翻译转载,家丑外扬。

此次开始,我回应了四点:

批评美国不等于赞美他国,更不是赞美他国政府领导有方。

我记述的只是自己感受到的美国生活不便,并没有批判美国政治和自由。实际上我来美并居留,看重的也是自由,包括批评的自由。

我在美国的收入、车子、租房、生活要比北京好很多,但刚来立足未稳、思乡难免。敢写出真实见闻和感受,说明我的坦然和自信。

言论自由,任人评说,各说各的。

我的文章发出后,在我参加的一个微信群,几个群友是这样的评论:

A:文章很真实。

B:和我的体验差不多。

C:中产以上的中国人到国外,默认工作和阶层降级。从国内的中上层降低到国外的中层,很多感受自然不一样。但如果底层偷渡到美国,不“降级”,就会发现是天堂了。

这个群的成员多是国内知名的记者、律师、教授、商人,大都去过美国,或穿梭于中美之间,有些定居美国,从事各种体面的工作。

群友继续评论:

D:乔老师写的很实在,一些哈美而没去过的年轻人,估计不舒服。

E:刚有朋友看了,说你还漏掉两大开支:房屋保险和维护。

但是《环球时报》断章取义、曲解我文、为其所用的文章发表后,群里出现了分化,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批评的很多,认为文章写得不严谨、不全面,大局意识不够,缺乏理性分析。我作为小有影响的公知代表,应该有自我审查意识,关于美国写得幽怨、孟浪,被人别有用心的利用,对自由派打击很大。

总的结论,正如一位群友所言:

知识分子发言慎重,不要为贼人所利用,亲痛仇快。

我的回应:

写文章,只对自己的内心和真实;别人怎么解读,随便,言论自由。

支持的也不少。我只综述列举两位群友的帖子。

北京某教授:

批乔师,应集中在乔的文章本身,有什么事实和判断错误。而不是乔文会被坏人利用。

许多情况下,真实是文章唯一属性。意义是外在赋予的。

环球以偏概全,曲解乔老师。你们不去斗环球,反在群内斗老乔!

防止被坏人利用。这就是你们的理由!你们与官府,有什么区别?殊途同归啊。保护言论自由,只能以自由言论的方式争取。

防止被坏人利用,不是萱萱删贴常用的理由吗?你们今天用同样理由,告诫乔老师。呵呵。

作者写文章,别人怎么用,你能控制吗?写文章,最主要是真实。

我手写我心,继续写,不要管其他人BB。

这位教授群友力挺我,言语间一来一往,和个别群友小有不快。他最后说:

在中国,左边不让批中国,右边不让批美国。左右都病的不轻。

另一群友:

顶!写文章要考虑全局,要有大局意识,要考虑传播效果——这些真的是最糟糕的真理部逻辑!

一位资深媒体群友说:

任何要求劝诫乔木老师应该怎样写文章,都是咄咄怪事。可以就细节求证辩难,文章贵真,要不然乔老师辛辛苦苦去美国,意义何在啊。

乔老师现在是生存阶段,他不是美国的终身教职。他这些记录对以后研究大有用处。支持真实,一个个局部真实。日积月累会有大成。最有价值的就是真相。哪怕它并不符合我的愿望。

至于会否被利用,那根本无所谓,写文章贵在真实以及日积月累,为了理性放弃感性,才是文章之罪。

如果我们自己都变成自己所憎恶的那个行列,就太惋惜了。

乔木肯定会经历一个过程:感受阶段,沉思阶段,深度思考阶段。沿着自己的路径阶段走,说不定可以写一个:新版论美国的民主呢

文章我觉得挺好的啊,等这些零碎的细节足够多足够大,自然后面会有深度思考的滋养。

他最后说:

相信十年后,等乔老师华丽丽进入美国的中产优越生活后,都懒得在意什么高速费这个费那个费的,就可以华丽丽写抽象美国了。

天呐!还要十年?

对于《环球时报》的曲解、利用, 群里另一资深媒体人说:

看了环球时报的文章,就觉得美国怎样怎样。我只想说,活该被洗脑。

一位资深律师说:

@乔木 喜欢你的文,真实感性!至于环球的断章取义、装逼解释,懂得人自然知道是怎么回事,不懂的再怎么说也没用。

另一群友:

支持乔木。呈现个人所看、所听、所感的真实,这种行为本身是有独立价值的,尤其在中国。对我来说,乔木出国后的文字,其价值在于看到一个自由知识分子初到自由世界会遇到和感到什么。

我是一个一直在纸上和图像中了解和向往美国的人,乔木的感想,于我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信息补充。

自由有自由的代价,但很少有人像乔木这样直截了当、“不经大脑”地表达出来,我觉得非常好。顺便说,站在一个媒体人的角度,乔木直接提供细节,我也觉得好。

反对、批驳、互怼的言论,我就不列举了。正如一群友所说:

公知们本来就很不堪,难怪被胡锡进们看不起。

另外一个号称什么智库群,一帮高人,则是阴谋论:

另有人质问我的去美方式、身份等,准备抓特务。

超越文章本身,猜测什么动机、背景、身份,我该怎么回应?

难道别人质问你是男人吗?我就该亮出家伙?

胡主编一出手,马云在香港的《南华早报》(SCMP)也来凑热闹,发表了一篇靠谱的英语报道,传播到国外,只是盗用了纽约时报2015年专访的图片。

进入英语世界,美国的几大著名中国问题专家都有回应。

如何回应胡主编,普林斯顿大学荣休的著名汉学家林培瑞(Perry Link)教授来信:

“不反击?不卷入?胡扯!叫我说:怼他。”

(Do not defend yourself? Do not involve yourself in this kind of politics? Nonsense. I say: involve yourself. )

哥伦比亚大学的著名中国问题专家黎安友(Andrew Nathan)教授也来信,严重高度评价说:

“中国宣传当局到处发挥优势。”

(The Chinese propaganda authorities are all over everything that serves their advantage.)

乔治.华盛顿大学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沈大伟(David Shambaugh),回信感谢我对文章的澄清,并在节后约我继续讨论相关问题(Thanks for the clarification on this article.Look forward to seeing you and discussing many subjects.)

像他们一样,我在美国生活、工作、纳税,不能光看着美国的媒体、记者、精英成天批评美国。

爱之深,责之切,过去我一直在评说中国,用环球时报的话说:反华。现在我如果说中国,美国人会说,要说,回中国去说。

对有些国家要做制度的批评。对美国,我去过多次,作为国际政治学的博士,国内外多家中英媒体的专栏作家,我不想再讲理念,而只想提供细节,讲讲故事,就像师妹刘瑜的《民主的细节》一样。

民主不是抽象的理念,好与坏,是由一个个具体的细节、不同人的感受构成。美国的生活也是。

我手写我心,文章、日记、网上发帖,就是阶段性的真实感受,有人不喜欢,有人断章取义;有人喜欢看,希望继续写。

关于美国,我们太多理念和“总得来看”,而忽视了不同个体的感受,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一个个侧面。

至于很多人自以为是的教训我,不要拿美元换算人民币,你不换算,别人为什么不换算?旅游、留学、新移民哪个不换算?

我一说美国东部很多收费路,有人反驳说西部没有,还有人说中国收费路更多。这都什么逻辑?

有人来美早,就不容忍刚来的人发帖说说感想,非要我写成论文的统计、分析。

总之,一篇小文章,激起千层浪,什么说法都有。

其实,《环球时报》没有想象的影响那么大,它只能影响相信它的读者。

同样我也有我的读者。美国、中国的好坏优劣,不是一两篇文章就能定性的。

此事不仅在中美,还传到英国。我当年的博士后指导教授、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国际政治系主任克里斯多夫.休斯(Hughes)先生,是研究中国网络政治的专家,来信说:

被环球时报(GT)暗算,这是你的荣耀。

(Slandered by GT. Take it as a compliment!)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