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圣诞节,是西方文化对中国的侵略? /

圣诞节,是西方文化对中国的侵略?

圣诞节”到了,商家狂欢,年轻人热闹,过得比中国传统节日盛大热闹多了。很多中国的有心人都在担心和忧虑,这是西方对中国的文化入侵啊!面对这种入侵,我们难道就无能为力了吗?

首先,对所谓的“圣诞节”,主要是商家和年轻人在过,大多数有一定年龄阅历的人,对此是无感的。商家,是找机会搞商业活动,他们的目的是找噱头做生意赚钱,当然是不会考虑文化入侵之类这些高大上事情的。在他们眼里,“圣诞节”与近几年商家搞出的双十一、双十二并没什么不同,都是促使“忽悠”消费者花钱的日子而已。

其次,在年轻人眼里,他们也不会有所谓文化入侵之类的想法,在他们眼里只有好玩和热闹而已。有心的人,在这样的轻松热闹的氛围下,借机向心仪对象示好、表白。想想看,借所谓“圣诞节”送个礼物就可脱单,这事绝对是一件划算的事情啊。哪怕不脱单,年轻人大家一起乐一乐,也是多一些机会嘛!再退一步,哪怕都和这些无关,和小伙伴借机happy一下又有什么不好呢?所以,在他们心里,也不会想到什么文化入侵,他们只是借机快乐,仅此而已。

事实上,由于中国的重大节日普遍都比较严肃,有其深刻和特殊的内涵,大家一般都不会像过洋节那样肆无忌惮地嗨。譬如,中国清明节是祭奠祖先的,你能happy吗?但西方的鬼节——“万圣节”,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嗨。再譬如,中秋节是团员的,春节的传统是回家躲起来过年的,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等等。哪怕就是中国的七夕“情人节”,其故事背景也是一年一度的牛郎织女鹊桥会,大家伤心还来不及呢······所以,由于中国缺少像西方重大节日的那种可以“狂欢”的节日,于是年轻人就选择了西方的节日来释放自己年轻的能量。之所以这样,还是和文化本身有关,中国文化底蕴深厚,普遍比较严肃和深刻,西方文化在经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后,随着时间推移到近代则显得更加浅白,更加随性。

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过“圣诞节”的不都是年轻人,折腾“圣诞节”的不都是商家嘛!年轻人荷尔蒙旺盛,喜欢热闹放松,商家借机发财,如此而已,很少人把这事当成什么神圣的事来看,不过就是买买买,玩玩玩!

站在这个视角,笔者认为,不能因此去苛责年轻人,也不应去苛责商家。但是,也要认识到,如此客观上会抑制传统文化而张扬西方文化则是事实。那么,该怎么看待和解决呢?笔者有两点意见:

一、应该对一些洋节进行更名。

所谓“圣诞节”、“万圣节”不知道都是谁翻译的,翻译的人一定是西方文化崇拜者,如果不是外国人就是文化上缺乏自信的中国人。因为,圣人在中国是有非常特殊含义的词汇。“圣诞节”、“万圣节”这里的圣其实都有圣人的意思,“圣诞”是耶稣诞生的意思,“万圣”则是把所有圣徒的节日翻译成了“万圣”。在中国,圣人则是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中国真正的圣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孔子,连孟子都只能称作“亚圣”。在西游记中,孙悟空自称“齐天大圣”,也就是说和玉皇大帝并齐的大圣人,中国古代皇帝才称作圣上。由此可见,圣人在中国是非常特殊的词汇,古代只有德行、知行完备的至善之人才能称作圣人,只有皇帝才能称作圣上,其他人也好、神也罢,都不能称圣。

然而,由于近代中国是被侵略的半封建半殖民国家,动乱百年将中国的文化自信由天上打落到了地下,于是掌握话语权的一些精英,自然就有了媚西方的心理,并且把传统的东西都打上了落后糟粕的标签,把西方思想都打上了先进精华的标签,结果就有了所谓的“圣诞节”、“万圣节”这种不太合适的翻译。这种翻译,在笔者看来,是近代中国文化精英在世界上失去话语权、失去文化自信状态下的一种语境表现。说了,正是因为没有文化自信,他们才会这么翻译。否则,如果他们还把“圣人”看成特殊内涵的词汇,就不会随便使用这个词汇。

然而,今天的中国已经开始恢复了文化自信,再继续沿用这样没有文化自信的翻译已经不太合适了。所以,个人认为,应该对像“圣诞节”、“万圣节”这样的西方节日进行更名,譬如把“圣诞节”恢复为“耶诞节”,把“万圣节”调整为“西方圣徒节”,让中国的“圣人”之“圣”回归到其本来含义,不要把中西方文化进行混淆。西方的“耶诞节”挺好的,那就叫“耶诞节”;西方的圣徒节挺好的,那就称作“西方圣徒节”。

二、应该打造一些既有传统意味,又与传统节日情绪不同的节日。

中国古代,20岁男生行加冠礼,就是成年了;女生15岁及笄之年就开始准备出嫁,算成年了。中国男人和女子成年后,都有非常规范的礼节、规矩,哪些能干哪些不能干,都有非常明确地行为规范。所以,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非常严肃有礼的社会,因此重大节日一般都有非常深刻的含义,往往也就缺乏现代人崇尚的欢乐气氛,更多的是文化上的矜持。进入现代,人的思想解放了,有些老的不合时宜的规矩、礼节也被抛掉了,人的生活状态和过去有了很大不同,人们崇尚轻松愉快的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一些节日缺乏欢乐元素的缺点就凸现出来了,于是洋节就被崇尚。说白了,正是在大众有广泛消费、欢乐的需求,而传统重大节日中不具备,再加上前些年的崇洋媚外,于是就有了洋节比中国节过得还盛大隆重的现象。

那么,中国真的没有轻松欢乐的节日吗?非也!中国传统节日很多,在笔者看来,能开发出来的欢乐节日也有几个,不妨说一说。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名上元节,就是欢乐的节日,这一天传统习俗是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但是,由于刚过完春节这个长节,再加上放炮、赏月、猜灯谜等都因为现实条件而让人们失去了兴趣,所以这一天很难开发成为能让大众狂欢的节日,能张灯结彩显示节日氛围就不错了。

但是,像二月二龙抬头的春龙节,三月三是轩辕黄帝生日的上巳节,六月初六的半年节、晒衣节,都是可以开发出来的欢乐节日。

二月二龙抬头,是敬龙祈雨的日子,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这一天就是中国人的“抬头日”、上进日,这多好的寓意。三月三是轩辕黄帝的生日,是踏青祭奠我们共同祖先的日子,这正好是年轻人可以踏青狂欢发扬轩辕精神的日子,多好。六月六晒衣节,今天的晒就是要表现的意思这一天年轻的姑娘们穿得漂漂亮亮,等待心上人的表白;年轻的男子,在这一天则可以变着花样表现,向自己心仪的女生表白······像这些传统的节日,与时俱进地开发好、经营好,一定能重新焕发光彩。中国的传统节日,除了严肃的重大节日外,也就有了轻松欢快的节日,当这些节日大家过习惯了,像“耶诞节”和“西方圣徒节”这样的节日,自然也就淡了。哪怕就是继续存在,其在文化上的影响也会小得多。

所以,在这方面,建议国家层面应该好好挖掘一下传统节日,好好挖掘一下传统文化,好好与时俱进地发展一下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寓意与现代文化、现代思想、现代生活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欢快节日文化。在传统节日上进行创新,需要加入一些新的既有传统含义又有现代意义的元素,这方面可能需要好好好思索和创新一下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