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体娱 /
  3. PGOne的嘻哈只学了黑人的皮毛 /

PGOne的嘻哈只学了黑人的皮毛

新年这几天,我国最大的新闻还是吃瓜群众们最爱的娱乐圈丑闻。就连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路读君,都知道嘻哈歌手PG One和李小璐半夜幽会的破事儿。

不过,路读君今天可不是要来聊八卦的,这种活还是交给专业娱记比较适合。吸引路读君的是,这几天我国各大媒体对PG One音乐、乃至嘻哈音乐的批评。

要知道,这可不是几个小记者在兴风作浪,而是代表国家喉舌的官方媒体或组织都出动了——包括共青团、环球网、中国妇女报、观察者网、新闻晨报等一众媒体纷纷点名批判抵制,只因为PG One的所谓嘻哈音乐中包含了下面这些词句:

对于铺天盖地的抵制,PG One则迅速发文道歉,表示之所以写出这些歌词,是因为自己“早期接触嘻哈文化受黑人音乐影响深厚,对核心价值理解偏颇”。

每个人对这事都有自己的判断,路读君在此也无意站队,只是想对PG One口中所说的、这几天顺带被批的“嘻哈文化”和“黑人音乐”喊一声冤——

难道,嘻哈文化真的会教唆吸毒?黑人音乐真的会歧视女性?它们真的只是一种纸醉金迷、低俗媚俗的文化?

正巧,路读君最近正在读一本有关美国黑人的书,也许其中的观点正好可以回应这些质疑,从这次纷纷扰扰的八卦事件中得到新的启发。

/ 一切浮夸,只因害怕 /

嘻哈文化进入中国后,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边缘状态。这一切,都因为去年夏天的《中国有嘻哈》而改变了。

在这档节目中,我们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地下乐手们纷纷浮出水面(电视剧),带着未经过任何审查删改、原汁原味的音乐,抢占了我们整个夏天的流量。

其中,像PG One这种乐手,占据了大多数。

他们造型多样且浮夸,歌词带着粗口,口中夹带各种黑人的俚语,崇尚性、暴力和金钱,喜欢偶尔向外界展示自己吸毒、滥交或混帮派等非主流癖好。

photo via GQ

第一眼看上去,这似乎真的很酷很美国,也不难理解为何许多青少年会为之而痴迷——但是,黑人的嘻哈文化,真的只有这些表面炫酷的东西吗?

在美国黑人作家塔那西斯·科茨看来,这些许多人热衷于模仿的皮毛,只是黑人文化的表面。

他认为,看似浮夸的黑人文化,但其本质只有两个字:恐惧。

在写给儿子的信中,科茨毫不顾忌自己同胞们的感受,只用了三言两语,就把 PG One 和所有黑人嘻哈乐手那一套表面功夫给揭得一干二净。

他说:“我从我最早接触的音乐里听到的也是恐惧。”

“乐曲从大型手提式录音机里涌出,充满了夸张的吹嘘和咆哮。黑人男孩站在公园高地区的加里森和自由路路口,他们喜欢这音乐,因为音乐告诉他们,他们是自己生命、自己街区和自己身体的掌控者……”

的确,轰炸耳膜的伴奏、简单粗暴的歌词、口无遮拦的说唱,还有滥交、滥用药品、金钱至上的主题,这些都让人觉得自己强大无比,自由无比。

但科茨却毫不掩饰地指出,所有这一切都是假象,因为“所有证据和事实都指向相反的结论。”

相反的结论是什么?

就是嘻哈文化中的黑人看似暴力、自由、无所畏惧,但现实中的黑人却处于美国社会的最底端——他们的生命不值一毛钱,他们的权利毫无保障,他们的人生毫无希望,所有人“都被一种强大、绝对、危险的恐惧所包围”。

当你不知道你明天是否会暴尸街头时,你能做的,就是享受当下,无视规则,纵情享乐,或者绝望地呐喊——这,才是纯正的、原汁原味的嘻哈音乐,而不是那些模仿来的皮毛。

/ Black Lives Matter /

忘了介绍,这位提出“嘻哈就是恐惧”的塔那西斯·科茨,可不是什么危言耸听的阴谋家,而是一位曾获得过美国国家图书奖、入围过普利策奖的黑人作家。

而他的这番言论,则是出自于他2015年刚出版不久的书信体散文集《在世界与我之间》。

在这本书中,科茨给儿子写了三封长信,他声称自己虽受过良好教育,拥有丰富的人脉资源,也跻身了上流阶层,但却仍然对儿子的前途充满悲观——他们的皮肤颜色,会让他们这种种族永远带着深深的恐惧。

很多人会说,奥巴马都当两届总统了,不就证明黑人翻身做主人了?还有什么好恐惧的?

按这么说,科茨的恐惧也许只是矫揉造作,但只要深入了解美国近几年的社会动态,尤其是黑白对立的趋势愈加严重,我们就知道他的恐惧并不是空穴来风。

这场对立的导火索源自2012年的一次警民冲突:一个叫崔旺的黑人走在路上,遭到一个叫齐默曼的白人警察的盘查,崔旺不满齐默曼的无端调查,愤而反抗,把后者按倒了在地。

遭到压制后,齐默曼直接拔枪射杀了崔旺——这场冲突很快被媒体渲染成一次滥杀黑人的种族歧视。

有人说,齐默曼只是执行自己的任务,射杀崔旺只是为了自卫,毕竟对方袭警了。

也有人认为齐默曼一开始对崔旺的盘查就带有歧视性和目的性并摆出数据证明黑人被射杀、监禁、盘查的几率远远高于白人,崔旺的反抗是出于黑人的尊严。就连时任总统的奥巴马也表示自己年轻时遭受过歧视性盘查,并说:“如果我有一个儿子,他就会是崔旺这样。”

无论真相是什么,黑白之间的战火已经被撩起,当齐默曼被宣布无罪后更是引起了黑人族裔的轩然大波,并打出了“Black Lives Matter”(黑命重要,简称“BLM”)的口号,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抗议活动。

在之后的2014年,一件相似的案件在美国的弗格森又再次发生,紧接着相似的判决在一年后被宣布,这彻底激怒了黑人——此时已经由口号变为组织的“BLM”黑人团体在弗格森发动了大型抗议行动,其中不乏打砸抢烧,使该地长期处于无政府状态。

这一切纠纷,正是塔那西斯·科茨写下这本书的原因,他带着真诚的心,向儿子交待了自己作为黑人的愤怒和恐惧,细数黑人族裔在美国历史上遭到的种种不公,并提醒儿子要相信自己的力量:“我会让你成为这个可怕而美丽世界中的清醒公民。”

如果说“BLM”是一场出于美好目的、但却行为过激的运动(在达拉斯的BLM示威运动中,一个黑人枪手枪杀了五个警官),那科茨这本书就是一本言辞过激、但仍保持克制的檄文。

/马丁·路德·金向左,我向右/

提到美国黑人,许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民权斗士马丁·路德·金。

如同圣雄甘地一样,马丁·路德·金也是提倡非暴力抗争行动,他那句“我有一个梦想”鼓励了万千黑人。但到了今天,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实现了吗?

在美国黑人平权历史上,还有另一位被人忽略的icon,他在道德、言辞和行为上都不如马丁·路德·金完美,但影响力却不亚于后者。

他,就是马尔科姆·X。

这位X先生,也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奋起为黑人发声,但他采取的是暴力反抗策略。有人说他是滥杀无辜的恐怖分子,也有人说他是黑人的大救星。正是他宣称“黑色是美丽的”,激起了美国黑人族裔的自我意识。

X和金都为黑人发声,但却站在彼此的对立面:金相信种族融合,相信黑人和白人可以携手前进,共同实现美国梦;X则提倡暴力换取权利,不相信所谓的美国梦。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塔那西斯·科茨继承了马尔科姆·X的思想脉络,但不像后者那么暴力——

他为黑人而骄傲,但也毫不留情地指出黑人文化浮夸、懦弱、暴力的弊端;

他不相信美国现行的教育系统,认为它对黑人族裔进行了洗脑,却也要求自己的儿子自我教育,读自己的书;

他极端强调黑人族裔的民族主义,不是刻意煽动,而是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黑人挣脱生而带来的恐惧,和白人真正地平起平坐。

路读君读了这本书后,一方面觉得科茨在某些地方过于狭隘,但另一方面又觉得,有时候正是这种狭隘和极端才能改变硬邦邦的现实。

有人很隐晦地评价道:“把‘种族’换成‘性别’,这本书写的就是女性的苦难。把‘黑人’换成‘华人’,这本书就是华侨的苦难。把‘皮肤的颜色’换成‘户口’,这本书就是农人的苦难。”

的确,无论对错,黑人的嘻哈音乐,科茨的抗议书信,都是来自扎扎实实的恐惧,和扎扎实实的觉醒。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它们比PG One的音乐和八卦,更值得我们关注的原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