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东南亚公海惊现一罕见“死亡区域” /

东南亚公海惊现一罕见“死亡区域”

农业发展等人类活动导致大量营养物冲到海洋里,助长浮游藻类大量繁殖,用光海洋里的氧气。图为2017年6月在希腊爆发的藻类潮,令海水看上去变成咖啡色

最新研究指出,全球公海中的低氧区在过去十年增加了十倍多,影响相关产业。但学者指东南亚地区相关研究落后,学界需要投入更多研究,才可掌握这个地区的相关情况。

美国《科学》期刊1月初刊发文章,首次将近岸水域和公海缺氧问题合并研究。研究指人类排放至海洋里的污水中的养份导致微生物成长,消耗海水中的氧气。全球暖化也令海水温度上升,氧气更难溶解到海洋里。

研究指出,海水的含氧量降低不单对海洋生物有影响,对相关的人类产业也会有影响,例如在巴拿马,海水缺氧导致当地珊瑚大量死亡。

有参与研究的学者指,部份亚洲地区的相关研究资料不足,因此研究可能未能反映实际情况。

低氧导致巴拿马博卡斯德尔托罗省及其他地方的珊瑚死亡。图中的死蟹亦表示出蟹类因缺少溶解氧气而受到生命威胁

对大中华地区影响如何?

研究显示,在大中华地区中,东海、中国南方珠三角地区、香港吐露港和台湾淡水等地区都受这个现象影响。

但参与撰写研究的香港大学生物科学学院助理教授安原盛明(Moriaki Yasuhara)指出,研究只是基于各方能取得的资料,某些地区缺少相关的资料和研究,因此并不能全面反映真实情况。

他指缺少资料的原因,可能是语言不通,也可能受制于个别国家和地区政府对公开相关资料的政策。他说:“香港会完全在网上公开相关的资料。台湾的情况也差不多。”

“我不确定中国大陆的情况,但有许多同事跟我说,他们到中国大陆拿资料的时候都遇到困难。当地大概有点限制。”

研究也指,受情况影响,鱼类会集中在氧气充足的海域令牠们更容易被捕获,但长远来说,这会导致过度捕鱼和经济损失

安原盛明指出,相比欧洲,这在亚洲算是个新问题。亚洲在这方面的资料要比欧洲的少,因为欧美地区在19世纪开始工业化,亚洲则大多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开始大规模发展。

他也认为,针对亚洲的研究需要与全球的情况连结起来。

他举例说:“例如全球渔获分析等,相关的研究许多时候都不包括亚洲的资料。”

“我认为,要令世界更了解亚洲的情况,必须先增加针对亚洲的研究和资料搜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