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洛杉矶浅震惊梦 专家警告未来频震 /

洛杉矶浅震惊梦 专家警告未来频震

美国加州洛杉矶当地时间周四(25日)凌晨2时9分(台湾时间下午6时9分),发生规模4.0的地震,震央位于洛杉矶东南方78公里处,深度10公里,属于浅层地震。由于正当深夜,感受剧烈摇晃,许多民众都被吓醒,幸好目前并无灾情传出。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官方网站消息,当地时间25日凌晨3点左右,美国加州南方发生里氏4.0地震,深度10.1公里,震央位于特拉布科峡谷(Trabuco Canyon, CA)东北方13公里。英国路透社报道说,本月23日阿拉斯加湾附近(北纬55.96度,西经149.13度)也曾发生里氏7.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美国政府一度发出海啸警报。科学家警告说,由于地球自转的轻微变化,未来地球地震的频率可能会更加明显。明星聚居地“比佛利山” 就在地震断层带上

比佛利山是明星的聚居地,也是很多高档奢侈品专卖店的聚居地。但24日,加州地质调查所(CAGIS)公布最新数据却显示,在人口密集、车水马龙的比佛利山、世纪市与圣塔蒙尼卡地底下,竟然有一条圣塔蒙尼卡地震断层带(Santa Monica fault),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极高。此前洛杉矶东区的圣伯纳汀诺谷社区学院因为在地震断层带上,拆掉了七栋楼宇。但比佛利山寸土寸金,建筑密集,未来该市如何应对将成为头痛的问题。

加州地质调查所公布的最新地图上,比佛利山的Rodeo Drive以及比佛利山知名的购物中心正好处于断层上。这条名为圣塔蒙尼卡断层区(Santa Monica Fault Zone)从比佛利山最核心通过。而去年的地图断层地图则显示到比佛利山西侧即结束。但最新的地图却显示断层一直延伸到了该市最核心的“黄金三角地”,即Santa Monica大道和Wilshire大道等沿线。

Santa Monica大道是知名的购物区,但现在这条街地下却几乎都是断层,一直延伸到世纪城(Century city)以及洛杉矶加大(UCLA)所在的西木区(Westwood)。专家表示,这条地震断层带很可能会导致芮氏规模七的大地震,而该断层带上次发生地震是1000至1300年前。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加州政府一直关注贯穿加州的Alquist-Priolo Earthquake断层带区。在这个断层上会限制土地开发。而房地产所有者也被要求聘雇地质学家确定新建筑或翻修工程不会直接建在断层上。

比佛利山购物中心有全国最贵的零售商在这里营业,并且已经开发了很多商用大楼和中等高度的办公楼。但现在不清楚该市是否拒绝了新的营建开发申请。在比佛利山经营一家起司店的民众表示,大家都很害怕地震,现在得知这里处于地震带上,更是非常害怕。直接建在断层上的房屋将会面临倒塌的危险。

加州地质调查所地质学家Tim Dawson表示,1971年的Sylmar地震和2014年的Napa地震都表明,建在地震断层带上的房子受损严重,有的直接倒塌。而距离断裂带仅几百呎的房子,损失要小很多。越高的房子,风险越大。尤其是不能将消防站、医院或学校建在断层带上。

由于断层带的关系,当局甚至要求拆除建在断层带上的建筑。2000年左右,由于房屋修建在了San Jacinto断层带上,圣伯纳汀诺谷学院因此拆除了七幢建筑,1991年,洛杉矶西南学院也因为房屋建在Newport-Inglewood断层带上而拆除两幢房屋。

开发商面对加州地质调查所陆续公布的地震断层地图,也采取因应措施,避免新建筑建在断裂带上。在信号山(Singal Hills),开发商小心翼翼地避开了断层带,但修建小公园或健行步道却不受此限。

更令人担心的是,Santa Monica断层带和其他断层带是相连的,尤其是连接Raymond断层带,这条断层带一直延伸到巴沙迪那和华人聚居的圣盖博谷,还链接了Hollywood断层带,而且这三条断层带有可能同时“抖起来”,将造成横贯南加的大地震。

不过幸运的是,这“断层带三兄弟”的活动烈度远低于他们的“大哥”,即南加最知名的San Andreas断层带。这条断层带每年的移动速度大约为25至34毫米,比三兄弟快得多。这意味着,如果San Andreas断层带会导致每100至200年发生一次的大地震,那麽这三兄弟可能每1000年才带来一次大地震。

“火环带”活跃中!

▲日本草津白根山火山爆发。(图/CFP)近日来日本、菲律宾和美国阿拉斯加州附近都有火山爆发或是大地震的灾情传出,这些地区皆位在环太平洋火山带(火环带,Pacific Ring of Fire)上,联合国国际减灾策略署(UNISDR)23日在推特上表示,目前火环带的确处在活跃状态。地质专家多半认为,火环带的地区必然会发生地震,无法避免。联合国国际减灾策略署在推特上提到,菲律宾的马永火山出现熔岩喷发,火山暨地震研究所(Phivolcs)已经将警戒等级提升至第4级(最高为5级),近7万人多人撤离,接着在日本,群马线草津白根山在23日爆发,导致附近滑雪场雪崩,造成1人死亡,印尼雅加达发生了规模5.3地震,大楼剧烈晃动,太平洋另一端的美国阿拉斯加也测得规模8.2的地震,引发海啸警报,整个美国西岸和夏威夷都在警报范围内,更表示整个火环带处在活跃状态。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地质科学教授布洛斯基(Emily Brodsky)表示,这些事件之间可能都有关联,但是不确定是否真的是互相影响,尤其在火环带上,在短时间内同时发生火山爆发和地震很常见。菲律宾的火山暨地震研究所也指出,火环带本来就一直都很活跃,表示地震和火山爆发都时常在发生。

▲菲律宾马永火山喷发。(图/翻摄自PHIVOLCS脸书)

澳洲科廷大学(Curtin University)地质学教授艾尔德斯(Chris Elders)也认为,近期的几次灾害虽然都发生在火环带上,但只是“纯属巧合”,这个区域内本来火山就很多,不需要过度担心。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地震学家琼斯(Lucy Jones)则说,位在火环带上的地区一定会有地震,在未来这类天灾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而已。

火环带是环绕着太平洋经常发生火山爆发或地震的区域,上面一共有452座火山,地球上大约90%的地震都发生这里,影响的地区很多,台湾也在火环带的范围之内,但国家灾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陈宏宇日前指出,火环带本来就一直是活跃状态,地震在台湾无法避免,建立监测系统,以及民众做好防灾准备才是最重要的。

专家解读阿拉斯加湾强震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活跃

地震破裂过程如何?日本、爪哇、阿拉斯加灾害是否存在关联?海啸预警为何失误?

北京时间1月23日17时31分,在美国阿拉斯加湾(北纬55.96度,西经149.13度)发生8.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

记者了解到,专家初步推断此次地震为一次走滑型为主事件。同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运泰研究小组反演得到了本次地震的破裂过程结果。根据结果,此次地震破裂持续时间约为60秒,最大同震位错达约8米,破裂沿走向向南南东方向拓展约80公里,背离走向向北北西方向拓展约120公里,主要同震破裂区位于自震源处向北北西拓展约40公里的区域范围内。

与此同时,据媒体报道,同一天,位于日本群马县西北部的活火山草津白根山喷发,并引发雪崩;印尼西爪哇苏加武眉地区发生里氏6.4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公里,首都雅加达有强烈震感。此外,1月21日,智利北部也曾发生6.3级地震。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确实非常活跃。”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培震告诉记者。

据悉,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又称环太平洋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或火环,是一个围绕太平洋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地区,全长4万公里,呈马蹄形。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地壳运动频繁。

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李海兵也表示,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一直十分活跃。目前对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活跃期的间隔时间,学界并没有精确且统一的判断,大致间隔时间可能在30年至50年。

不过,北京大学助理教授岳汉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上述灾害事件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

“绝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这个地震带上,在相近的时间内发生并不稀奇。一个动力学过程传递这么长的距离,一定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地震波的动态触发是可以快速传递的机制,但是触发能力有限。”岳汉说。

李海兵表示,如果从长时间尺度看,全球是一个大系统,环太平洋大地震会造成地壳应力发生迁移,容易触发其他地区发生火山爆发或地震灾害。

“2004年苏门答腊发生9级地震后,全球8级地震活动相对活跃,青藏高原地震数量大面积增加,2008年一年内我国青藏高原就发生了8次6级以上强震,紧接着2010年发生了玉树地震,2013年发生了雅安地震。”李海兵建议,相应地区还是应当做好灾害防范工作。

此外,阿拉斯加历史上曾有3次大规模强震,分别是1957年的9.1级,1964年的8.4级和1965年的8.7级。有两次引发大型海啸。

此次8.0级地震发生后,美国国家气象局发出海啸预警并呼吁受影响地区的人们往高处避难以免被殃及,美国阿拉斯加州、华盛顿州和加州沿岸地区都包括在警报范围内。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表示,根据现有数据显示,海啸可能已经形成并有可能对滨海地区造成破坏。

但地震专家认为太平洋海啸预警系统误报率较高,阿拉斯加湾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的概率不大。随后,根据美国气象局海啸局预警系统网站的最新消息,由阿拉斯加湾地震引发的海啸预警已经取消。

对于海啸预警为什么会出现误报,岳汉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传统的预警主要是通过地震数据先反演震源参数,判断地震是否属于海啸地震,如果是的话就发布海啸预警。通过地震波和海啸波之间的时间差,这种预警可以在海啸到达之前几十分钟之内发布,给大家逃生时间。不过,震源机制或深度等参数如果不准,会影响反演的准确性进而导致误报。

“目前还有一种方法会使预报更加准确。”岳汉告诉记者,海啸波在外海会比在近岸传播得快,因此,使用深海海啸评估报告系统(DART)直接测量外海的海啸波,进而预测近岸海啸波,会提高预报的准确性。

《中国科学报》记者从国家海洋预报台获悉,国家海洋局海啸预警中心(国家海洋预报台)通过综合分析判断,即便地震可能会在震源周围引发大规模海啸,也不会对我国沿岸造成灾害性影响。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