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你朋友圈发的图暴露了你的抑郁倾向 /

你朋友圈发的图暴露了你的抑郁倾向

一张图就可暴露你的抑郁倾向?研究声称其算法准确率高达70%!还能好好的发朋友圈吗?

在这五彩斑斓的多媒体时代,人们热衷于将自己的生活近况通过图片的形式分享在各大网络平台。

打开朋友圈、微博……无不充斥着刷不尽的精彩瞬间,让人眼花缭乱。

可在这些瞬间的背后,又有几分真几分假?你朋友圈发的图片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

2017年6月,一项来自美国的趣味研究显示,人们在社群网络发布的照片不仅能表达生活态度,还能据此来评估用户的心理健康状况。

呃,咱以后还能好好发朋友圈吗……

人们常用的社交APP 视觉中国

生活在节奏快、压力大的社会,人们或多或少都会面临焦虑、抑郁等心理负担,由此引发的精神疾病更是数不胜数,抑郁症首当其冲。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显示, 抑郁症全球年患病率约为 11%,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第四大疾病。

然而,抑郁症的患病特征并不明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清楚判断,这也一直是医学上的大难题。

精神病人无法控制自己的喜怒哀乐 视觉中国

那么,这项技术是如何通过社交图片辨别抑郁的?

如何利用社交图片判断抑郁

美国哈佛大学和佛蒙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将目光锁定在社交平台instagram上,研发了一套针对图片发布者的“抑郁症识别算法”。

据两位学者表示,目前该算法对辨识人罹患抑郁症的准确率高达70%。

算法的灵感来源于有关颜色和心情之间联系的研究成果:人们心情愉悦时偏好明亮、温暖的颜色;而心情低落时则更喜欢偏灰、偏暗的颜色。

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人员推测,抑郁症患者可能对图片颜色、亮度等有特殊偏好。

该算法共分析了166名Instagram的用户发布的44000张照片。这些用户囊括了普通人、临床抑郁症患者以及曾患过抑郁症的康复者。

获取照片样本后,研究团队分别用人工评分和电脑测评2种方式进行分析。

人工评分由普通实验操作员,根据照片给人的感受分类打分,如愉悦、有趣、悲伤、可爱等,评分区间为0-5分;

电脑测评则是借助软件分析照片的清晰度、色彩饱和度、亮度以及通过面部识别检测人像,从中归纳出哪些因素和抑郁症患者发布的图片有关。

《Instagram photos reveal predictive markers of depression》论文截图

测试结果和预测不谋而合。

照片模糊或褪色、亮度和饱和度较低、整体色调偏向于蓝、灰、黑等暗色系的用户,大都已被确诊为抑郁症患者或有明显的抑郁倾向;

而普通用户通常会发布色彩丰富、饱和度和清晰度更高的照片。

同时,研究发现抑郁与否与滤镜也存在相关性。

抑郁症患者及健康人群发照片时各类滤镜使用情况(红色代表健康人群,蓝色代表抑郁人群) Andrew Reece, Christopher Danforth

抑郁用户喜欢用黑白滤镜“Inkwell”,色调浓郁的暖色调滤镜“Valencia”则更受健康用户青睐。

当然,辨别抑郁远不止看看色调、比比亮度那么简单。我们很难凭肉眼去通过图片来判定朋友是否患有抑郁症。

在比对了人工组和电脑组的结果后,研究人员发现,人类打分和电脑测评所参照的标准大相径庭。

患抑郁症的摄影师Edward Honaker通过镜头呼吁人们关注和理解抑郁症 凤凰网

换句话说就是,在人们眼中,模糊、灰暗的照片并不一定表示负面消极情绪。

此外,该研究还有不少有趣的斩获。

比如,抑郁症患者发布的照片往往会得到更多的评论,而非抑郁用户发布的照片得到的点赞数更多;

某用户发的朋友圈获众多好友点赞 视觉中国

抑郁用户更喜欢发布含有人脸的照片,但单张照片中的人数远少于普通的健康人群。

这项强大的算法,引得诸多专家学者驻足品评。

美国宾州大学的Michael Thase教授就曾在采访中谈到,利用社交平台做心理健康初步检测是一个操作简便、成本低廉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虽然目前主持研究的两位学者称该算法还并不成熟,但他们有信心在克服了对照片质量的高要求等因素的干扰后,检测结果的有效性还将有大的飞跃。

抑郁症并不可怕

说到抑郁,难免会让人想到刚离开的韩国歌手金钟铉、内地歌手乔任梁、影帝张国荣……

韩国歌手金钟铉生前舞台表演 视觉中国

铺天盖地的报道,让人们对抑郁症的恐惧感大大增加。一提到抑郁症就想到绝症、自杀。

据世卫组织统计,全球抑郁症患者目前已逾3.5亿,而中国占有9000万人之多。

看到这组数据,是不是很吓人?

但另一组数据是:约15%的抑郁症患者最终会自杀离世。

也就是说,近85%的人都克服了病魔,痊愈概率还是很大的。

抑郁症司机开车撞死两人求死 病情好转又求生 视觉中国

抑郁症又称为抑郁障碍,是一类复杂的精神疾病。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王刚副理事长表示,引发抑郁症的因素中遗传占到了50%;其他外界因素包括重大刺激、社交障碍、工作压力等,二者共同作用。

上海举办“精神病世界展” 引“非正常人类”围观 视觉中国

抑郁状态常表现为大写的“丧”——没有活力、丧失兴趣、执行力低下,陷入自己内心营造的痛苦和黑暗之中难以走出来。

但抑郁状态是暂时的,而抑郁症则具有长期性。

预防抑郁小贴士

“心理感冒”是心理学家为抑郁症起的美名,意味着其性质从本质上和感冒一样, 是一种普通病症。

既可以通过有意识的预防远离,也可以通过专业的治疗方式治愈。

倘若我们对其增进了解,并以科学的态度积极对待,那么悲剧也能极力避免。

南京某中学食堂外立巨型“笑脸墙”,孩子们在笑脸墙前玩耍 视觉中国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王振表示,很多患者发现自己抑郁时,往往会从自己的性格上找原因,认为这是由自己的性格缺陷造成的。

可实际上,认识并接纳自己的性格要比找出“缺陷”重要的多。

当长时间陷入失眠、没有胃口,甚至连逛街、旅游、打游戏……都提不起劲的时候,你就应该向专业医生求助了。

一名患者正在接收医生的心理治疗 视觉中国

抑郁并不可怕,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既然你能作茧自缚,就一定可以破茧成蝶!

参考文献:

[1]Xiaohua LIU, Kaida JIANG. Why isdiagnosing MDD challenging?[J]. Shanghai Archives of Psychiatry. 2016(12):343-345.

[2]Reece, A. G., & Danforth, C. M.Instagram photos reveal predictive markers of depression[J]. EPJ Data Science,2017, 6(1):15-49.

[3]Moreno MA, Jelenchick LA, Egan KG,et.al.Feeling bad on Facebook: depression disclosures by college students on a social networking site[J].Depress Anxiety, 2011, 28 (6): 447–455.

[4]Lup K, Trub L, Rosenthal L.Instagram Instasad Exploring associations among Instagram use, depressive symptoms, negative social comparison, and strangers followed[J]. Cyberpsychol Behav, 2015, 18 (5): 247–252.

[5]Barrick CB, Taylor D, Correa EI.Color sensitivity and mood disorders: biology or metaphor? [J]. Affect Disord, 2002, 68 (1): 67–71.

[6]Litman L, Robinson J, Rosenzweig C.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ivation, monetary compensation, and data quality among US- and India-based workers on Mechanical Turk [J]. Behav Res Methods,2014,47 (2): 519–528.

[7]Moreno M, Christakis D, Egan K, Brockman L, Becker T. Associations between displayed alcohol references on facebook and problem drinking among college students[J].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2012, 166 (2): 157–163

[8] 黄庆军, 许崇涛. 抑郁症是一种炎性疾病吗?——介绍抑郁症的神经炎性反应假说[J]. 转化医学研究(电子版). 2014(12):88-94.

[9] 安德鲁?所罗门, 施佳能. 抑郁症是一种孤独病[J].英语世界. 2017(02):25-29.

[10]王绍礼. 抑郁和抑郁症是一回事吗[N]. 北京日报, 2015-03-27 (019).

[11]毓芩. 精神抑郁症是严重抑郁症的危险因素[J]. 国外医学情报. 1998(04):46.

[12]叶红萍.团体人际心理治疗对住院抑郁症的疗效研究[D]. 苏州:苏州大学应用心理学,2005.

[13]钟慧.60例住院抑郁症患者心理控制源与认知行为治疗的相关性研究[D]. 苏州:苏州大学应用心理学,2004.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