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中资涌入非洲!妇女走出阴影 /

中资涌入非洲!妇女走出阴影

中国对非洲的大规模投资和建设,在客观上促进了非洲不少地区妇女地位的改善和提高,这一效应辐射到区域以外。

经历了多年严重的战乱、饥荒后,埃塞俄比亚(以下简称"埃塞",台湾译名为"衣索比亚")政治经济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埃塞俄比亚的人口和经济一样,进入了爆发式的增长,上世纪80年代埃塞人口不过3千多万,今天已经猛增到1亿人口。

虽然十多年来埃塞国内朝野矛盾不少,但已经没有了大规模战争和饥荒,良好的经济发展潜力、缺乏基础设施、劳动力人口丰富,所有这些条件都让中国企业看到商机。经过多年投资,中国成为埃塞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投资来源国和第一大工程承包方。中国"一带一路"政策更让北京和亚迪斯亚贝巴找到共同语言。

埃塞俄比亚人口男女比例大致平衡。但在这个传统的农业国度,主要的体力活仍需要男性劳动力,妇女的就业机会十分有限。

就业和权利意识

离开农村家乡的埃达(化名)就是上千万的埃塞女性劳工之一,她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给一个中国基建企业的办公室做清洁临时工,打扫卫生。

当时那份工作工资很低,每天不过15个比尔,大约相当于一个美元。但是她经历过没饭吃的日子,她不愿挨饿。

这些年,她看着中国投资在她的国家里修桥筑路,开办工厂。她也有亲戚在工地附近开了百货小店。经济增长,很多人有了工作,生活有了着落,变得更好。

她不懂政治,不知道在国际上,中国正在反驳对中国投资非洲是在搞"新殖民主义"的观点。她只知道,她需要工作收入养家糊口。虽然这份工资很低。

中国在埃塞俄比亚的公司包括国企和私企,开展的工程项目包括援建,承包等。图为中国援建的非洲联盟总部大楼,耗资约1.5亿欧元,显示北京在非洲大陆的影响力。

不久,随着一次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这份收入已经无法维持生计。为这个企业打工的其它埃塞工人找她,他们一起找到中国企业的雇主要求涨薪,被拒绝后,大家开始罢工维权。企业领导最终做出让步,增加了她和其它工人的工资,并且签订了劳动雇用合同。

维权意识

英国牛津大学移民问题研究员戴梦涵博士(Dr. Miriam Driessen)曾长期研究了中国赴埃塞俄比亚企业。她说,赴埃塞的中企包括国营企业和私(民)营企业。她认为,通常,中国国企的待遇要好于私企。“伙食水准就能看出差别。”

她说,中企业的各种工程投资项目,包括援建项目,带动了当地就业,在客观上促进了当地经济增长,很多埃塞俄比亚妇女因此受惠而就业。但她指出,中国企业雇用当地员工的工资普遍较低。这个问题影响到当地民众对中国的看法。

在她接触到的埃塞妇女中,对中国看法大相迥异。一位女子对她说:"中国人对我们就像氧气一样重要。"而另一位则说:"中国人总是在剥削我们。"

随着埃塞经济发展,中企雇用的当地员工的维权意识上升。戴博士了解到,当地工人也开始相互比较,比如如果一个中国企业给的薪资过低,工人又没有合同保障,他们就可能罢工,或者突然离开,"跳槽"到另外一家企业。

埃达也在过去几年里换到其他中企工作。她的薪金已经超过每天80比尔(约3美元)。她的理想是存点钱,到富庶的中东地区打工。

"一带一路"和互惠互利

一名在非洲多年的中国工程师张先生表示,到埃塞的中企经过多年的文化磨合,雇用当地员工可能都会注意遵守有关劳资法律规定。但一些中资企业到埃塞就是为了赚钱,对这些企业老板来说,一带一路和他们没有关系。为了利益,甚至把国内一些业界恶习带出来,比如可能出现拖欠中方人员工资情况。不过,这种情况一旦中国大使馆发现就会严厉介入,对中资老板形成约束。

2016年,埃塞俄比亚到吉布提的新国际列车通车,这条线路是非洲首条集设计标准、投融资、装备材料、施工、监理和运营管理全产业链"中国化"的铁路项目。

他说,在过去中资刚刚进入埃塞的时候,一些中企老板缺乏法律意识,习惯了中国国内家长式的管理,企业不和当地员工签订合同,不上任何保险,随意解雇员工成为家常便饭。这自然要引发当地员工不满和劳资矛盾。现在中企这方面的素质有所提高,在工程承包方面,中企对埃塞当地员工不会出现像在中国国内可能出现的拖欠薪金的情况。

但是,他坦承,特别是如果和日韩等其它国家在埃塞的企业相比,中企目前支付给埃塞当地员工的工资水平偏低,影响到不少埃塞民众对中国人的看法。

他认为,工资待遇过低的问题是埃塞员工对中国人产生不满甚至敌视的主要原因。"'一带一路'的核心精神应该是互利互惠,中企投资有利于当地民众就业,企业虽然要赚钱,但也不应该忘了反馈给与埃塞当地人民更多应有的实惠。脱离了和普通埃塞民众互利互惠的原则,企业就难以长远发展下去。"

他说,一些较大的中企现在在埃塞虽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虽然不高,但开始注重增加员工福利,比如建立食堂等等。

"人民内部矛盾"

戴梦涵博士通过实地考察认为,埃塞当地民众欢迎中资,是受惠于中国投资带来的经济增长和生活改善;但对中资产生的敌视情绪,似乎更多是因为该国的政治矛盾。比如反对党指责政府腐败,就会鼓动支持反对党的民众反对政府支持引进的中资项目。

工资待遇问题很容易成为这种矛盾的导火索。另外,大规模的建设也伴随着征地、拆迁等,如果有关政府官员腐败,极易引发众怒。这种怒火会转移对准一些中资企业。

近年来,埃塞局势不稳,各地示威游行不断,大多民众生活困难,对政府所推行政策的不满日盛。近期,埃塞总理海尔马里亚姆辞职,政府再度宣布进入全国紧急状态。在动荡中,被西方指责搞"新殖民主义"的中企也成了潜在批评目标。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的研究员和丹博士(Dr Hodan Osman Abdi)说, 埃塞民众和中企的矛盾主要源于中国公司和当地的政治文化经济传统习俗不一样,主要是文化冲突,文化隔阂。这和西方殖民者的问题完全不同。"埃塞政府和中国友好,这个应该算作人民内部矛盾吧"。

作为一名普通打工妹,埃达不关心这些大政治。已经解决基本生存问题的她,在想着发展。给中国企业打工几年后,她好不容易存了一千美元,要去中东闯天下。

中东之路

研究移民问题的戴梦涵博士发现,中国赴埃塞俄比亚企业形成的一个移民的"涟漪效应":埃塞俄比亚赴中东地区打工的妇女(很多成为家佣)人数,随着中国赴埃塞俄比亚企业的人数增长的同时增多。

在中国投资开始大规模进入埃塞俄比亚的2008年到2013年期间,埃塞俄比亚劳动和社会事务部的数据显示,登记在册离开埃塞俄比亚的妇女的人数从几千人猛增到约50万人。这还不包括大批没有登记在册通过红海和也门的陆路前往沙特等国的埃塞俄比亚妇女。

2013年,沙特政府将近16万名埃塞俄比亚"非法打工者"遣返出境后,埃塞俄比亚政府不再通过官方正式途径向中东输送劳工。但仍有很多埃塞人在走这条路,去不了沙特就去科威特、阿联酋等其它国家。

2013年,沙特政府将约16万名埃塞俄比亚"非法打工者"遣返出境。图为两名埃塞俄比亚妇女从沙特飞抵亚的斯亚贝巴机场。

有着索马里和中东生活经历的和丹博士指出,对于来自东非的妇女,中东国家的吸引力除了文化和宗教共性之外还包括这一地区相比自己国家收入高好几倍。一个女工干家佣的活在肯尼亚,索马里和埃塞等国的收入平均不超过100美元一个月,而在沙特他们干同样的活,或就能赚高达400美元一个月。

她说,如果做一些比如理发师或化妆师之类的工作就能赚高达一千美金一个月。所以她们来说,最大的吸引力就是能够在一个文化差异较少的环境上工作,并赚到4倍以上的工资。

此外,中东国家因为男女在所有的生活习惯上是完全分开隔离的,而中东女性很少工作,更少会从事这类工作,这些国家需要大量的女性员工干如家庭仆人、理发师、化妆师、美容师等工作。

戴梦涵博士指出,很多新闻报道也揭露一些埃塞妇女在中东做家佣受到欺凌、虐待等遭遇,但这不能阻挡着大批埃塞女性为生存、发展走上这条路。

埃达就是其中一位。为赴埃塞的中企打工,让她解决了生存问题,但无法满足她的发展要求。她也希望今后能过更好的生活,让自己的孩子受高等教育。她攒足了去中东的路费和中介费。她也希望像中国的工程师为了经济利益、前途理想远赴重洋到非洲工作一样,到中东"闯天下",找到自己的生活之路。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