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花20年跟踪750个孩子 同理心强都成功? /

花20年跟踪750个孩子 同理心强都成功?

美国杜克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做了一项研究,他们花了20年的时间,跟踪、记录了超过750个孩子的成长过程。

发现那些在幼儿园时期曾经善于分享、帮助他人的孩子,很多都从好学校毕业,并获得了不错的工作。

........................................

有一位妈妈讲述了儿子在幼儿园的故事:

儿子18个月大,平时白天放在日托幼儿园,有一次,一个比他小5个月的宝宝,因为刚刚被妈妈送过来,还没有适应新的环境,一直在哇哇大哭,呼唤自己的妈妈。

这时,儿子东倒西歪地走过去,用手抚摸了他的头,尽自己的全力跟他说出了

“好啦,弟弟”。

过了几秒钟,弟弟的哭声像一个突然被关掉的水闸,消失了,一双泪汪汪的眼睛盯着儿子看,露出了浅浅的微笑,直到他父母来接他之前,都没有再哭。

这位妈妈说,没想到儿子一个小小的举动,让小弟弟感受到了安慰。

这是不是两个孩子在给予和接受之间,同理心已经开始萌发了呢?

同理心(empathy)是从国外引进的一个概念,表示一种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并作出相应情绪反应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能力。

其实,孩子在很小的年级就产生了同理心。

不管是爸爸妈妈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他们主动张开小小的手臂,以拥抱表示安慰,还是对父母情绪的变化察言观色,从而小心控制自己的行为,或者给同伴的安慰等,这些都是同理心的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同理心不等同于同情心,同理心是学会理解他人的感受,而不是可怜别人的遭遇。

同理心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研究表明,同理心比较强的孩子善于解决麻烦,往往表现出积极的社会行为,比如互相分享、互相帮助等。

而同理心较差的孩子则时常表现出反常的、不可控的激进行为。

那些从小就学会换位思考的孩子,他们的人生也受益于此,变得更加成功,因为他们懂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与人沟通。

美国杜克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做了一项研究,他们花了20年的时间,跟踪、记录了超过750个孩子的成长过程。

发现那些在幼儿园时期曾经善于分享、帮助他人的孩子,很多都从好学校毕业,并获得了不错的工作。

不仅如此,他们还资助那些自己不认识的贫困孩子。

而那些不具备“移情”能力的孩子很多中途辍学,没有正式工作,甚至需要政府援助才能生活。

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呢?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可谓宜早不宜迟。

孩子在8-12个月大的时候,就已经会察言观色,体会大人的情绪变化。

在国外,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着重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不过,多伦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Tina Malti 曾说过:

尽管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形成意识,但是人是有可塑造型的,即使在成年阶段。

所以,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可以随时学习,锻炼自己的同理心。

认识关于情绪的词汇

如果孩子们不知道如何描述自己的情绪,那么他们就不会感受到他人的情绪。

所以,当你的孩子表现出各种情绪的时候,你应该告诉孩子这些情绪分别叫什么,也要让他们知道你的情绪和感受是什么。

比如,“妈妈今天回家忘记给宝宝买饼干了,宝宝是不是很失望呀”、“公交车还不来,妈妈非常焦急”。

让你的孩子听到情绪的词汇,并了解他们是什么意思。

一起阅读、看电视

阅读书籍和看电视可以锻炼孩子的移情能力,当你跟孩子一起看一个故事的时候,可以给他分析故事里人物的情绪和感受。

比如“今天是猪爸爸的生日,佩奇非常的开心,他看到了自己最喜欢的甜甜圈,他们给猪爸爸准备了惊喜,猪爸爸看到了会有什么感受呢”。

开导孩子的争执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在自顾自地玩着自己心爱的汽车玩具,另一个小朋友看着也想玩儿,于是过来插一手,两个孩子随即发生争执。

这个时候,是教孩子们同理心的一个最佳时机。

等到他们平静下来之后,跟他们解释事发时的情绪和感受,并且教他们换位思考,富有同理心地去解决问题。

比如“小明抢了你的玩具汽车,这让你看起来很沮丧,你才动手打了他,但是打人是不对的,下次你可以说,我们每人玩儿十分钟,先是我玩,下次轮你,好吗”。

让孩子看到家长解决矛盾的过程

我们每个人都会不经意间当着孩子的面发生争吵,如果孩子看不到问题解决的过程,就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

但是,如果家长能以身作则地当着孩子的面解决矛盾的话,那么就有利于孩子日后解决自己的矛盾。

尤其是孩子看到大人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矛盾的时候。

想象一下,如果今天下班丈夫跟妻子因为“谁送孩子上兴趣班,谁来洗衣服”的类似问题发生了争执,而且让孩子看到了,那么夫妻俩需要当着孩子的面解决这个矛盾。

让孩子幼小的心灵感受到,争论是正常的,因为争论有利于得出解决方案,并且争论并不妨碍彼此的相爱。

比如“可能你工作一天很累了,今天我们互换一下角色,我去开车送孩子吧,你在家洗衣服,好吗”。

照顾婴儿

婴儿通常会引发人们的同理心,这源自于人类天生的进化适应性,他们需要被人关心和照顾。

因此,孩子们在跟婴儿接触的过程中,会表现出很强的同理心,这也是他们学习同理心的一种好的方式,家长可以给予适时的引导。

比如“婴儿看起来有点不安,你觉得她怎么了,是饿了还是困了呢”、“莉莉一直粘着自己的奶奶,是不是想要交朋友了”。

尊重与众不同的人

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孩子会自然地被那些不一样的人吸引,比如残疾人士。

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要急于让孩子闭嘴,应该跟孩子解释到残疾人士跟普通人的相同之处,理解对方的处境。

在合适的情况下,让孩子跟这些不一样的人相处,跟他们聊天,在尊重的前提下,问一些合适的问题,也是增强孩子同理心的一种方式。

当然,再好的技巧也无法替代父母的言传身教。

当父母以同理心、友善的方式跟别人相处和互动时,才是孩子学习同理心的最佳途径。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