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山东要设水浒市?三国市西游市还远吗 /

山东要设水浒市?三国市、西游市还远吗

那个谁,听说,山东要成立水浒市了?

呃……容我沉思5秒钟,这是真的吗?

赶紧擦亮眼睛,细看新闻报道,里面是这么说的——

在山东商会会长座谈会上,一位“敢讲话、讲真话、讲实在话、有高度、有内容”的大哥说:

不仅“全场轰动”,连山东省委书记省长都认真听取了报告,看来这事板上钉钉了。

真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一本文学名著竟然会成为一个地方调整行政区划的理由,估计长眠地下的施耐庵先生也要跳出坟墓抖三抖了。

原来,限制人想象力的不仅是贫穷,还有想象力本身。水浒市有了,西游市、三国市、红楼市还会远吗?

然而我稍微问了下度娘,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

这场召开于3月26号的“全国省级山东商会会长座谈会”,山东省委书记和省长的确出席了,但座谈会的主题是“加快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助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会上提的意见多了去了,可不是专门为听取“商人建议成立水浒市”开的

这……标题党害人不浅呐!

其实只要稍微有点质疑精神,就不难看出这篇报道奇特之处——比如形容提出建议的刘继臣“1.85米的个头,铿锵有力嗓门,抑扬顿挫语调实在扣人心弦”。

这哪是新闻报道,分明是报告文学啊!

但很多人还是第一时间相信了。因为,这类“复古风”,实在太亲切了!

比如2011年,湖北襄樊市改名为襄阳市,你没看错,就是《射雕英雄传》中郭靖、黄蓉当年抗击元军战斗过的那个襄阳。

这场争先恐后的“复古”运动中,还有他们的身影:

山东苍山县更名为兰陵县……

湖北蒲圻市更名为赤壁市……

安徽黄山也曾蠢蠢欲动:

陕西西安也躁动难安:

著名历史学者葛健雄实在看不下去了:

“长安作为首都存在的历史到唐朝就已经结束了,今天的西安早已不是当年的长安,范围也要大得多,何苦再折腾呢?”

但老先生的劝慰并不能阻碍这场风起云涌、前赴后继的复古运动,谁叫改名的话题总能让人兴奋、引人遐思,似乎只要换一个马甲,就真的能够脱胎换骨、点石成金了。

于是乎,很多地方初心不改,热情不灭,甚至还上演了热烈的争夺战——

这边湘黔两地为“夜郎”吵得不可开交,那边河南南阳、湖北襄阳和山东临沂为了诸葛亮的出生,结怨数百年。

“欲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杏花村也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全国曾有十几处地方称自己是“杏花村”,其中山西汾阳、安徽池州、湖北麻城三地争夺得尤为突出,甚至还对簿公堂。

杏花村在哪里?在哪里?在哪里?尤甚估计也只有杜牧和指路的牧童才知道了。

诗仙李白也幸免于难。为了论证李白到底是哪里人,湖北安陆、甘肃天水、四川江油不仅争得很不愉快,还打起了官司,甚至连外国友人也来凑热闹——

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说,你们都不要抢了,李白是我们这出生的。

争个真人也就算了!更拼的是,连小说里恶贯满盈的西门庆,也成为了香饽饽。

山东阳谷、临清、黄山徽州,纷纷举起了“西门庆故里”的招牌,为这事吵了数十年。硬是将西门庆这一大淫贼、大恶霸、大奸商的艺术形象,华丽转身成为当地政府追捧的文化产业英雄

更好玩的事,此事被媒体曝光后,三地政府回应说,我们绝对不争“西门庆”,我们争的是“潘金莲”!

这样的故事太多了,数不胜数,有图为证:

不禁纳闷,为了一个名字,几地政府争得不可开交,头破血流,甚至对峙公堂,让人贻笑大方,何苦呢?直到,某位官员不小心道破了其中的玄机——

原来,这背后算不是文化账,而是经济账,想要借几百年前的名气增加当地的人气,发展旅游资源,拉动GDP,增加经济收入

不可否认,有些地方因为历史名人资源,大搞旅游业,赚得盆满钵满。但这样的成功可以复制吗?

我们先来看看改名的成本——改名涉及的范围有(密集恐惧症者慎入):

世界地图,中国地图,省、市、县、区地图的改版重印,市、县、区、乡、镇、村所有单位公章、财务章,检查、核定、证明、记录等各类印章的变更,标牌、标记、牌匾以及各类户籍、身份证、毕业证、工作证的变更,出版物、公文纸、红头文件纸以及单位信笺……

刻个章至少要10块吧!换块不锈钢牌匾也要50块吧。当年襄樊变襄阳,一字之别的背后,修改各种地图、公章、证件、招牌等行政成本至少达1亿元。

真的是一字“亿”金啊!

话说当年河北省会石家庄,被戏称为“天下第一大庄”,为求“名实合一”,曾欲改名为正定市或西拍坡市。可专家估算,石家庄一旦改名,完成各项以旧换新,至少需要花费10亿。相当于每个石家庄人需要缴纳更名税100元。最终只能作罢。

可这点改名费,同开封“复古”的滔滔伟业比起来,只是小巫见大巫。

2012年,河南开封市决定将开封老城区改造成近20平方公里的实景人文旅游胜地,重现北宋“汴京”时期盛景。但实现该工程的前提是,十几万市民将在未来4年内从老城区搬离,仅拆迁费用就要支付至少1000亿元。

这对于财政收入还不到50亿元的开封来说,这钱从哪儿来呢?据地方官方称,不外乎发行地方债或向银行举债。

如今6年过去,开封复古运动的效果,在新闻上鲜有报道,这其中透露出来的信息,耐人寻味。

开封的情况并非个例。这也就能解释,为何各地政府要为一个名字争得面红耳赤?因为这背后动辄就是上亿的投入,对于他们来说,这简直就是一场谁也输不起的战争啊!

每个名字的背后,是一个庞大的旅游产业链和轰轰烈烈、从无到有的造城运动。可是,不知道这些政府头头们有没有算过,这一改造,多少年能收回成本?对地方GDP有多大的贡献力?事先有没有经过纳税人的同意?有没有通过合理的财政预算?多大程度上能改善人们的生活……

实在是有前车之鉴,不得不考虑啊!

昨日之日不可追,今日之日须臾期。历史名人的名片效应只是暂时的,旅游产业能带来多大的效益也不得而知,与其豪赌,不如静下心来,不如实实在在为民谋发展,制定符合地区实际的经济政策,找到地方可持续发展之路。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