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习近平对金正恩的怀柔策、动真格 /

习近平对金正恩的怀柔策、动真格

朝鲜领导人金正恩日前访华引发的轰动效应仍在持续发酵。不只是金正恩对华态度大反转,中国对朝鲜的态度也迎来了戏剧性大变化。

透过中国中央电视台长达14分钟的报道镜头,可以看到中国接待金正恩的气氛相当热烈。中方对金正恩的接待是前所未有的高规格。

习近平为金正恩举办欢迎晚宴(图源:Reuters)

金正恩乘坐的专列抵达中国边境城市丹东时,中国派出中联部部长宋涛在火车站迎候。专列抵达北京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沪宁,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丁薛祥到场迎接。金正恩离开北京和丹东时,送行的人员规格和接站的人员规格一致。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更是对这次非正式访问报以全套国事访问的高规格。既有欢迎仪式也有欢迎晚宴,更有文艺汇演。这在以往金正日访问中国时是没有过的。参加会见的要员还有中国总理李克强、中国国家副主席王岐山。为了拉近彼此的距离,习近平特意在乾隆皇帝的别居养源斋为金正恩夫妇举行家庭氛围的私人午餐会。

习近平为金正恩举办私人午宴(图源:Reuters)

习近平说,“经常就重大问题深入交换意见,是中朝两党的光荣传统。要充分发挥党际交往的重要作用,促进两国各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强沟通与互信”。

金正恩说,“我此次来访,希望与中国同志见面,加强战略沟通,加深传统友谊”。

在前不久金正恩给习近平的连任贺电中,传统友谊并未被提及。但是金正恩的到来让“同志”、“传统友谊”再次成为中朝之间的高频词汇。

中朝关系缓和引发了各界担忧中国会否放松制裁,中国外交部3月28日说“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方履行自身国际义务的意愿是毋庸置疑的”。

中国的立场是一边是坚决继续进行制裁,一边是重拾传统友谊。事实上,对于中国是否会坚持制裁有疑问的背后是对中国对朝鲜外交政策会否重回血盟的疑惑。

中国内部对于如何看待朝鲜的激烈争论一直都有。朝鲜屏障论认为作为中国的近邻,朝鲜的战略地位不言而喻。放弃朝鲜论认为朝鲜随时可能损害中国利益,不能无限为朝鲜兜底。

中共党内主管意识形态的政治局常委王沪宁参与了接待金正恩的外交活动(图源:Reuters)

2013年开始北京一度重新定位了中朝关系,不再谈血盟而是主张建立正常国与国之间的关系。2013年6月中朝外交部门在北京举行了首次战略对话。但是朝鲜对中国重新定位两国关系的反应十分强烈,中朝外交战略对话举行一届后截至目前没有举行第二届的相关信息。

现在看中国对朝鲜的姿态似乎又回归了特殊关系的定位。

北京对朝鲜的态度是回归血盟了吗?还是说目前的友好中只是表象?到底该如何理解坚决制裁之下的中朝友好?

毫无疑问中朝关系暂时解除了对立。但同时要正确认识中朝恢复党际外交这件事。

对中国来说朝鲜社会主义国家的定位是不会变的,中朝关系应该与中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外交的整体框架吻合。十九大后习近平首访老挝越南,中国致力于同社会主义国家构建战略意义命运共同体这一思路也浮出水面(电视剧)。北京向朝鲜提出构建战略意义命运共同体只是迟早的事。

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本来就不是正常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朝首先要建立的是正常的党与党的关系。目前中朝两国恢复党际交往是回归两国关系的本质状态。

过去中朝关系出现问题不是党际外交的问题,而是朝鲜的国家利益主张损害了中国利益的问题。中朝党际交流中断只是两国关系恶化的结果。

对中国来说,党际交往是为国家外交大局服务的。不能否认党际外交对维护国家利益尤其是全球意识形态战略的正面积极意义。

同时对待朝鲜问题不应该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外交和核问题混淆挂钩。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的层面讲,朝鲜是中国必须团结的对象,这是不容置疑的。从核问题来讲,朝鲜是必须要弃核维持东北亚地区局势稳定的。这两个层面并不矛盾。认为中朝恢复党际交往重温传统友好关系就是要纵容朝鲜核开发,这种看法是不客观的。

北京接待金正恩的超高规格礼遇是在社会主义外交层面的怀柔策略。同时中国的严厉制裁已经说明不会纵容朝鲜在核问题上损害中国的国家利益,这是动真格。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