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大城市青年到农村共同生活3年后 /

大城市青年到农村共同生活3年后

2018年4月12日消息,福州。3月中旬的一天,福州闽侯县刚刚下过一场大雨,县北部关中村山脚下的农田里,两个年轻人正用锄头翻地,一旁的湿地,几头骡子蹚水啃着青草。对于居住在半山腰穹顶木屋的唐冠华和妻子邢振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画面,但两年前他们刚到时,这里还只是一片难觅栖身之所的荒地。7年前,一对大城市里的年轻人先后离职,在青岛崂山的山林中建立了“自给自足实验室”,尽量不使用与不可持续能源相关的工具,独立生活了5年。现在,他们新的“社区实验”正在福建的丘陵之中进行。而从一开始,质疑的声音就一直存在。图为3月14日傍晚,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关中村,“南部生活”共识社区成员们在垦荒前将芦苇和野草烧掉,日本建筑师吉富遥树、社区发起人唐冠华和邢振(左至右)见到烧荒的场景后,临时起意赶到现场演奏。图片作者:李建国/视觉中国

2015年10月,27岁的唐冠华和邢振决定离开老家山东青岛,在福州的农村建立 “南部生活”共识社区。他们希望能聚集起一群有着共同理念的人,通过自然农耕、生态建筑、可持续能源和制作手工日用品等技术,解决居住在农村的日常生存问题,并各自建立起亲密的联系,长久生活下去。看起来像是“桃花源”一样的社区出现其实并不偶然,早在2011年,面对城市的高房价和雾霾,唐冠华就开始思考一种有别于主流之外的生活方式。很快,从事广告设计和理财分析工作的夫妇二人先后离职,在青岛的山林中建立了 “自给自足实验室”,独立生活了5年。“南部生活”是另一个实验的开始:在当地公益基金会的帮助下,他们租了关中村500亩土地,使用期限为20年。建设初期,曾有60多人聚集在这里进行建设开发,现在有7名常驻成员。图为3月9日,现已无人居住的屋内仍保留着以前的陈设。图片作者:李建国/视觉中国

3月8日,福州刚刚下过一场大雨,邢振和一名从青岛来的朋友种秋葵,身后是唐冠华、刑振夫妇居住的穹顶木屋。刚到福州时,温暖潮湿的南方气候曾让他们种植的蔬菜颗粒无收,“完全失败了,北方的种菜经验在南方田地里行不通,要从新开始学习”。崂山生活期间,唐冠华曾自制发电机、洗衣机、环保旱厕,如今只有旱厕被带到了福州,并被“庄重”地摆在房间正中央。“没一点味道,也不会吸引蚊蝇”,这个优点在盛产昆虫的南方山林中尤为重要。图片作者:李建国/视觉中国

来到福州后,唐冠华花5万元购买了一辆二手汽车,靠这辆车拉回了许多建筑材料。图片作者:李建国/视觉中国

唐冠华和邢振夫妇居住的穹顶木屋室内一角。图片作者:李建国/视觉中国

唐冠华和邢振所居住的穹顶木屋内,唐冠华自制的旱厕便池被摆在正中间。图片作者:李建国/视觉中国

王海龙外号“大王”,擅长农业,在村里的自然学校担任兼职老师。来到共识社区之前,他曾在北京的一家私立学校工作。图片作者:李建国/视觉中国

于伯公曾在北京从事艺术创作。2016年来到这里后,他进行了大量的房屋改造,并自酿白酒、自制弓箭。图片作者:李建国/视觉中国

30岁的刘继虎在社区经营着一家养猪场,大学所学专业是畜牧兽医。

7岁的李婷婷和李思婷是双胞胎,她们来自广西,是关中村的新移民。村民和共识社区的居民常有生活上的交流。

31岁的日本大阪人吉富遥树正在搭建自己设计的“旷野食堂”,预计今年4月完工。他在北京一所大学就读建筑系,于2017年来到这里。

8岁的刘一点爬到了树上。她是关中村的村民,妈妈在村里一家公益组织开办的自然学校任职。她们也是共识社区活动的参与者。

傍晚,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邢振、唐冠华和吉富遥树(左至右)一起排练歌曲。

唐冠华在 “南部生活”的公共空间里。这里陈列着这些年社区常驻居民的简介和国内外共识社区的资料,也曾是唐冠华和社区成员们开会投票的地方。

25岁的成都小伙杨帅(中)在社区短暂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决定离开,回到老家的农场做义工,唐冠华(右)希望他能留下。

3月12日,植树节,40多个家庭经公益组织在关中村开设的自然学校介绍,从福州市来到“南部生活”社区种树。

刘继虎和他的猪。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